報紙套用技術發展史

報紙套用技術發展史

報紙套用技術發展史,報紙套用技術是指傳遞新聞、製作報紙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報紙大規模、高速度乃至跨越國界的發展,客觀上又促進了整個報紙套用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印刷技術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報紙套用技術發展史
  • 類型:發展史
  • 出現:713~741
  • 改進:1041~1048
報紙套用技術,西方發展史,中國的發展,參考書目,

報紙套用技術

報紙套用技術是指傳遞新聞、製作報紙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古代報紙是用紙、筆、墨手工抄寫和雕版印刷。17世紀初葉以後,普遍使用活版印刷。18世紀中葉發展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等多種印製方法,以及相應的印版製作技術、有線和無線通信技術。20世紀80年代,發展為電子計算機照相排版、高速彩色輪轉印刷、自動分發、計算機縮微資料檢索,並與微波通信衛星通信、光導纖維通信、辦公室自動化等技術相結合,逐步形成報紙計算機綜合網路系統。現代報紙套用技術是多門類、多層次的綜合性套用技術,是以社會的科學技術進步為發展的基礎。報紙大規模、高速度乃至跨越國界的發展,客觀上又促進了整個報紙套用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印刷技術的發展。
歷史沿革 據現有歷史資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報紙是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的“開元雜報”。唐僖宗光啟三年 (887)的官報存於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開始套用於書籍印刷。史料說明,宋代的報紙已經使用雕版印刷。明崇禎十一年(1638)開始使用活字印刷邸報。邸報到清代稱《京報》,開始形成固定的報名。雖由民間經營,卻有一定的合法地位。它有專門叫“京報房”的經營機構,集編輯、印刷、發行於一身,是今天報社的雛形。中國古代報紙創始於唐,發展於宋,衰滯於元,復興於明,結束於清。清代的《京報》處於中國古代報紙向近代報紙過渡的地位(見中國古代報紙)。

西方發展史


西方最早的手抄報紙始於公元前59年的羅馬,後人稱之為“每日紀聞”,屬於政府公報性質,刊登一些類似的社會新聞和經濟新聞。德國人J.谷登堡於1450年製作了金屬的活字,並用它排版,在木質印刷機上印書刊,這比畢昇的發明又進了一步。從手工抄寫到鉛活字印刷,大約經歷了800餘年。15世紀末葉,德國有了不定期的印刷新聞。以後,美洲的發現,宗教改革運動的爆發,都促進了印刷新聞的發展。
早期的印刷新聞,是把單獨的新聞印刷在一張紙上或印成一本小冊子發行,如1493年西班牙發行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記》。當時印刷新聞最多的是德國。手抄新聞只售給少量的預定者,印刷新聞則可以公開在街上出售和張貼。16、17世紀不定期的印刷新聞已在歐洲各國普遍發行。1622年美國開始有周刊,50年後開始有“每日新聞”發行。活字印刷由平壓式發展到澆鑄鉛版輪轉印刷,大約用了 400多年。為了滿足報紙印刷高速度、多篇幅的需要,先後解決了動力、製作紙型、鑄圓形鉛版、照相製版、摺疊計數裝置以及油墨輸送、吸墨性好的捲筒紙製造等一系列技術課題。18、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帶來了交通、通信、印刷條件的改善,為提高報紙套用技術創造了條件。1814年英國《泰晤士報》開始使用以蒸氣為動力的印刷機,每小時印數為1100份。1855年瑞士達拉甘那兄弟發明了印報使用的紙型,可以將鉛版澆鑄成半圓形,為使用輪轉印報機創造了條件。1867年美國 W布洛克研製的雙面輪轉印刷機問世,報紙印數從每小時2000份提高到 15000份,使報紙的擴大發行、提早出版有了可能。1832~1839年電報和照相術相繼發明,1876年電話機投入使用,1895年出現無線電報,1904年德國人 A科恩發明電報圖片傳真機,20世紀30年代電傳打字機問世,這些都為大規模的文字、圖像傳遞提供了方便。1886年美國O.默根塔勒發明成行鑄排機。1892年美國製成自動鑄排機。1914年膠印輪轉機試製成功。1921年德國生產出第 1台捲筒紙雙面膠印機。1944年美國推出了具有實用性能的照相排字機,為照相排字的報紙出版準備了條件。1950年美國推出第 1台電子分色機。同年美國發明的PS版(預製感光版)的投入使用,基本解決了平版印報的製版技術工藝。1954年德國又推出電子雕版機和整版報紙傳真系統。至此,報紙的高速多色膠印系統已經形成系列,預示著報紙排印中的“熱排”將被“冷排”所取代。1963年美國的一家報社開始採用電子計算機排廣告版,並處理計價、開單據等業務。1972年《日本經濟新聞》使用計算機照相排字,全部取代鉛排作業。以後,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又把雷射技術用於報紙整頁拼版、圖像編輯處理和電子分色。微波傳真,一整版掃描要 4分鐘,而利用雷射技術幾秒鐘就可以完成,提高了時效,圖片也更加清晰逼真。1985年《日本經濟新聞》建立了電子計算機高級編輯系統,從新聞文字及圖像輸入、整版編輯、拼版全部在線上聯網作業,發行也採用計算機自動分發系統。1982年創刊的《今日美國》,在編輯部完成版面編排後,就利用通信衛星把報紙版面傳送到美國的各地代印點。該報採用最新技術,以彩版套色,五彩繽紛的版面使讀者感到面目一新。新聞資料縮微檢索系統也發展迅速,有的開始出版縮微報紙,日本廣播協會還建成了計算機網路。報紙印刷技術的現代化,大體用了 100多年的時間。世界範圍的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從各個渠道向報紙編輯、出版、發行領域滲透,迅速改變報紙行業的技術結構。 早期中國報紙的套用技術 清嘉慶十二年(1807)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到澳門僱人秘密製版 ,受到清政府的禁止。以後到馬六甲設立印刷所,於嘉慶二十年(1815)創辦《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這是第 1份用中文出版的報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澳門開辦的花華聖經書院增加了鉛字種類,印刷中文書刊,次年又遷至寧波。清鹹豐八年(1858),在寧波開設的美華書館,用漢字木活字複製出鉛活字,又電鍍漢文銅字模,並製成以常用字 8盤、備用字16盤(俗稱上8盤、中8盤、下8盤的24盤)為中心的元寶式字架。最初用於排宗教宣傳品,後逐漸用於報刊排字,這一字架模式一直沿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英國人在上海創辦英文 《北華捷報》(後為《字林西報》附出周刊 )。同治元年(1862)英國商人創辦《上海新報》,隔日一刊,用手搖鉛印機印刷,每期印刷數百份。早期的中文報刊還有伍廷芳主編的《中外新報》,艾小梅辦的《昭文日報》,王韜辦的《循環日報》等。這些報刊相繼出版,都採用鉛活字印刷。同治十年(1871)上海《申報》出版,每小時印報數百份,後來採用以蒸汽動力代替人力的新型印刷機,每小時出報2000份。1925年《上海時報》購進了德國彩色輪轉印刷機,可印刷多篇幅的套色報紙。中國最早的兒童報刊是同治十三年(1874)創刊的《小孩月報》,它的插圖是雕刻製版。
中國報紙採用電報通信最早為清光緒七年( 1881 ),當時從天津至上海全長1440餘公里的線路已經架成,可以利用現代化的通信工具傳遞新聞報導,於是報紙上先後出現“本報電訊”、“本報專電”。以前記者從外地發回新聞稿件,一般交郵局寄遞或托輪船公司的定期航班轉遞,從北京到上海要七八天時間,一件稿子往往要經過10多天才能見報。1882年 1月16日,《申報》登出重要新聞:“光緒皇帝處分雲南候補道張承頤”,就是從北京送到天津,再拍發到上海的。這條訊息是中國報紙上的第 1條電訊,一時震動南北,引起讀者注意。
中國近代報紙最初的面貌、刊期也不盡相同,有旬刊、周刊、五日刊、隔日刊、日刊等。最初都是書本式,即便大張報紙發行,也要分頁摺疊,便於裝訂,直到清末民初才廢棄書本式。報紙版面文字多豎欄直排,一般從右向左排列。清嘉慶、道光年間,多用木版印刷。鹹豐、同治年間,多用木活字印刷,但是印刷設備簡陋,每小時僅出報200~500份。光緒、宣統年間,石印與平台鉛印機從國外輸入較多,每日可出版數千大張。由於銷路增加,後又改用輪轉機,每天至少可出報萬份。此後,大多數報紙的技術水平一直停留在鉛活字直接印刷或打紙型澆版平台印刷階段。中國報紙使用的紙張,在日報興起之初,香港出版的用進口紙,上海出版的用中國自產的賽連紙。後由於外國紙輸入越來越多,又便於兩面印刷且價格便宜,就逐漸用外國紙來印刷報紙。 1931年底,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出版《紅色中華》報, 4開鉛印,使用的印刷設備和器材是從上海等地採購的。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等地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相繼出版了多種報紙,並建立了印刷廠,使用的技術手段是從油印、石印、活字排版直到用當時比較先進的捲筒紙輪轉印刷機。

中國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及各省、市、縣陸續辦起了共產黨和政府的機關報。1952~1957年的第 1個五年計畫期間,《人民日報》開始新字模的設計和研製。從1956年1月1日起,全國報紙改豎排為橫排,使報紙版面面目一新。造紙工業的發展,使新聞紙逐步達到能夠自給。在引進設備的基礎上,高速輪轉鉛印機及其系列產品研製成功,投入批量生產並有部分出口。60年代報紙製版普遍推廣了無粉腐蝕新工藝。第 6個五年計畫執行以來,為滿足全國報紙事業的發展及其技術改造的迫切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成立了專門負責統籌、規劃、協調工作的機構。國產華光雷射計算機照排系統的開發研製通過鑑定。國產小型黑白膠印輪轉機大批量生產並有少量出口。國產彩色印報輪轉機製造成功,開始成批生產。PS版生產線投入生產。全國有2/3以上的省報安裝了各種型號的彩色膠印輪轉機,初步形成了膠印報紙和彩印報紙的生產能力。《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版)、《經濟日報》等一些報紙甩掉鉛作業,實現照排膠印。《人民日報》、《中國日報》利用國際通信衛星向香港、東京、倫敦、紐約、巴黎等地代印點輸送報紙版面。1986年新華通訊社全部建成省級報社微機通信網,提高了中文廣播發稿的時效和質量。報紙印刷採用感光樹脂版的技術逐步推廣使用,這促使中國報紙印刷手段多樣化,並有助於在印刷工序先行取消鉛作業,減少污染,較快地提高技術改造的實效。
香港、澳門地區出版的報紙多數採用鉛活字排版,然後翻版膠印。少數幾家報社引進了照排設備。大多數報紙每天都有彩色新聞版。香港報紙是多篇幅印刷,每天3~7大張不等。有的報紙一天出上午版、下午版。版內文字為直排,繁體字。從技術、時效、質量、經濟效益和千人擁有報紙的份數來說,可列東亞前茅。台灣有31家報紙, 3個報業集團,普遍採用電子照排、電子分色、高速膠印等技術,每天出多篇幅的報紙。

參考書目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三聯書店,北京,1955。
李龍牧:《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