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需求戰略

基本需求戰略是國際勞工組織1976年在關於就業、收入分配與社會進步的國際分工問題世界會議上提出來的。其基本主張是開發中國家應該把滿足人們,特別是貧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作為重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本需求戰略
  • 外文名:Basic needs strategy
  • 就業時間:1976年
  • 發展:收入分配與社會進步
基本需求戰略的內涵和實質,基本需求戰略的內容,基本需求戰略的發展措施,基本需求戰略難以實施的原因,基本需求戰略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本需求戰略的內涵和實質

1.內涵
所謂人的基本需求,通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基本需求,指滿足大多數人在衣、食、住、就業、健康、教育、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廣義的基本需求,不但囊括了狹義的基本需求的內容,還包括收入和分配、個體的基本素質、個體的發展等方面的內容。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生理需要。這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人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和物質上的安全保障。第三,愛和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的人,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屬感。第四,尊重需要。是指人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的內在的自尊心。第五,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認為生活和工作很有意義。由此可以看到人的基本需求有其豐富的內涵。
基本需求戰略認為,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而人民的基本需求不僅包括物質產品需求,而且涉及同等數量的非物質方面的需求,如公平、自尊、自立、穩定、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等。由此,衡量發展的指標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費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識字率、健康水平、就業狀況等。很多人認為,發展應該被定義為消除貧困、失業、收入不平和促進社會公正等。基本需求戰略的基本點:一是主張把安排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作為發展目標,大量生產人民日常所需的物質生活用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主張用分散的和勞動密集的生產方式,以解決貧富不均和就業問題;三是主張給人民以自主權;四是提出了採用“適用技術”的觀點。
2.實質
基本需求戰略的出現是發展觀演變的必然結果。究其實質,基本需求戰略的出現代表著發展觀從追求經濟成長到注重社會發展和滿足國民的基本需求。它體現了發展戰略重心的轉移,從目標上來看,由追求經濟成長轉向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轉向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努力實現社會公正與人人康樂。基本需求戰略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效果,是經濟發展的社會效益,而不在於經濟發展本身。基本需求戰略有兩個顯著的特徵:第一,它是以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狀況為主要目的的發展戰略,是面向平民百姓的發展戰略;第二,它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基本需求的滿足。

基本需求戰略的內容

基本需求戰略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中心點
基本需求戰略的中心點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滿足最貧困民眾的基本需求。這個戰略不僅不同於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增長第一”戰略,而且也不同於那些強調就業和再分配的替代戰略。因為在一些新的戰略中,往往也是把通過收入的再分配來減輕相對貧窮作為一種手段,其目的還是國民經濟的增長,相反,基本需求戰略則強調,減輕絕對貧困狀況的本身就是目的。這意味著發展取向的一種根本性的變化。正如世界銀行的P.斯特里坦和S.J.布爾基聽指出的:“這種戰略是把人和人的需求置於發展的中心”,而不是把國民經濟放在發展的中心。第二,人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個方面。在物質方面,最低的生存需求包括:衣、食、住、行、飲水,衛生、健康等。非物質方面的基本需求則包括:受教育、人類的基本權利、政治參與等。但必須認識到,基本需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隨經濟成長和人民期望的提高而變化。
2.結構性變革
雖然在如何實現基本需求戰略的方式上存在著意見分歧,但大多數人都同意,要實行基本需求戰略,需要一種結構性的變革,這種結構性變革涉及到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而實現這種再分配的方式,不僅包括公共政策手段,而且包括改變需求、消費和生產的模式,也就是說,要更多地利用本地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技術和小規模的生產方式等。基本需求戰略以及為這種戰略所必需的結構變革,一方面意味著要對國內現存的階級結構和權力結構進行挑戰;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在國際關係上要採取自力更生的政策。
“基本需求戰略”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滿足人的基本需求這一問題,將基本需要概念和發展聯繫起來,並通過它將人和人的問題置於發展的中心地位,在發展思想、發展戰略上是一個重大轉變,其意義是深遠的。直到今天為止,所有的發展戰略都把基本需求的滿足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當然,“基本需求戰略,,提出的“基本需求”的定義並不是很完整,至今仍然引起爭論和歧義,但它畢竟首次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從此以後,基本需求成了發展的一個固有內涵。我們還必須辯證地看到,基本需求的具體含義是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的。

基本需求戰略的發展措施

基本需求戰略,通常根據戰略目標所涉及的範圍來確定其實現目標的戰略措施,並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把農村作為發展重點,並採取增加農業投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供優惠貸款和補貼等措施。
第二,通過提供職業訓練的機會,採用適用技術等措施來發展中小型工業。
第三,採用勞動力出口和其他措施來增加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狀況。
第四,通過擴大消費品的生產、抑制通貨膨脹等途徑來穩定物價。
第五,補貼、救濟窮人,向富人徵收高額累進稅。
第六,擴大智力投資,開展以成人為主要對象的掃盲運動,增加窮人受教育的機會,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
第七,以農村為主,增加醫療保健和衛生事業方面的投資,滿足窮人對衛生醫療和保健的基本需求。
第八,興建住宅,改善窮人的居住條件,滿足其住房的基本要求。
第九,為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窮人的生活水平,實行計畫生育。

基本需求戰略難以實施的原因

基本需求戰略有其優點,也有不足之處。和過去的以片面追求經濟成長為目標的傳統戰略相比,這一戰略開始把人置於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改變了以往見物不見人,只重經濟忽視人的生活和基本需求的做法,這是它的優點。毫無疑問,開發中國家實施基本需求戰略的確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使貧困人口從經濟成長中得到了一些實惠,擴大了就業機會,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開發了人力資源等。開發中國家20世紀70年代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達到5.1%,高於已開發國家同期平均增長3.1%的水平,並且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但是,這一戰略依然存在著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對外,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外債劇增;對內,單一經濟結構並未根本改變,農業仍然落後,收入分配依然懸殊。由此可見,該戰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一戰略只局限於滿足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基本條件,沒有考慮到人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社會還有許多方面的發展需求。因此,有人批評這一戰略是使開發中國家更加軟弱的麻醉藥,它會把開發中國家拉回到崇尚野蠻文明的神話中去。它既沒有找到開發中國家貧窮落後、貧富不均的根本原因,也沒有回答如何擺脫髮達國家的控制與剝削,如何才能最終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這個歷史問題。基本需求戰略所提倡的“適用技術”實際上是一些落後的淘汰的技術;也沒有解決實施過程中的種種限制條件,如資金的限制、舊的國際關係的限制等。
實現基本需求戰略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約。第一,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是擴大生產投資,發展經濟生產。但如果經濟不發展,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機會就會受到限制。經濟的低度發展,投資和就業的低迷,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三者之間存在著惡性循環。第二,制度政策是基本需求戰略的重要內部因素。開發中國家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對社會和經濟制度、政策進行變革,那么,公平分配、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難以實現的。第三,在開發中國家的戰略中,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依然占一定的市場,滿足基本需求的發展戰略往往只是更大的發展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所占的比重並不大。第四,就算在經濟成長的情況下,滿足基本需求的狀況依然受到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方向的限制。所以,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具有進步意義的基本需求戰略在實施過程中難以大展拳腳。

基本需求戰略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本需求戰略關注社會公平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得到了開發中國家的廣泛回響。但這一發展戰略也有一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包括:
(1)基本需求包括哪些內容?不同國家、不同人群基本需求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因為這影響到如何確定具體的基本需求及其滿足程度。
(2)通過什麼手段去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開發中國家的貧困是由諸多犀因造成的,其中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結構、文化等,而經濟落後又是其直接原因。這樣,要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人們在基本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對症下藥,其中包括如何處理基本需求的滿足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許多開發中國家經濟落後,難以滿足其國民的基本需求。這樣,只強調基本需求的滿足就顯得空洞。
總的說來,基本需求戰略關注人們的基本生活符合社會進步的總目標,也是對片面強調經濟成長的必要糾正。但是,必須把經濟發展與基本需求戰略結合起來考慮,經濟和社會發展才會獲得較好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