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廟會

城鄉廟會

廟會又稱莊稼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其形成的物質條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建國前,信陽各縣城鄉寺廟眾多,各寺廟皆定期舉行登祀神佛敬佛香,名為香火會。有些香火會逐漸變為“莊稼會”,即廟會,屆時,農工商皆定期赴會,參加貿易,同時亦舉行相關的文藝演出,如舞蹈、戲曲、花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鄉廟會
  • 詞性:名詞
  • 別稱:城鄉莊稼會
  • 物質條件:集市
歷史沿革,發展現狀,

歷史沿革

傳統古會(廟會、香會)是集會貿易的一種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貿易規模大,商品多,多在麥收前農閒時舉行,並有鮮明的季節特點。一般來說,正月、二月舉行的古會以燒香、玩燈為主;三、四月舉行的古會以出售麥收工具和交換農副產品為主。廟會會期少則1天,多則一周,大多數為3至5天。
新中國成立後維持原有集市及廟會。“文化大革命”時期,提出“趕大集”,強行並集,這些廟會基本上停止了活動。如潢川縣由建國初時集市56個減為43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集市的發展,先後恢復和開闢集市32個,至1986年潢川縣全縣集市已增加到75個。同時逐步恢復了一批傳統廟會。
城鄉廟會
金蘭山香會:金蘭山位於新縣新集鎮金蘭村境內,相傳,是達摩祖師住過的地方。信徒往金蘭山進香始於宋代,清乾隆年間最盛。此活動由民間發起,主事者稱會首。每年農曆二月初開始籌備,張貼布告,登記人數,收繳會費。朝山者行前在家齋戒、沐浴更衣。起行之日,先在市內遊行。遊行隊伍以旗鑼傘扇開道,提爐捧爐者後隨,朝山者手執點燃的條香徐徐而行,由一人領呼“南無阿彌陀佛!”眾應之曰“無量壽佛!”隊伍繞行一周到達西郊,另有數百名布衣草履、身背黃色香袋的齋公相隨。 潢川觀音廟會:佛教於唐末宋初傳入潢川,明、清為發展鼎盛期。在當時州治的十多座寺廟中,數南海觀音禪寺香火最旺。文革期間寺廟被改作他用,但當時城鄉中仍有很多信徒吃齋念佛,信奉此教。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政策的不斷落實,寺院恢復開放,信徒人數日益增加。佛教信眾主要來自豫南地區,安徽、湖北等外省的信徒也常常到此進香禮佛。
觀音廟會在南海觀音禪寺。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相傳是觀音出生、出家、得道的日期,每年此時佛教信眾雲集南海觀音禪寺,方圓百里的香客趕來朝拜,形成小南海觀音廟會。解放前,就有許多百里之外的香客趕來朝拜。隨著寺廟的擴建,及周邊環境的改善,觀音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屆廟會的前一個星期,廟內僧眾便開始廟會的籌備工作,很多外地信徒在廟會的前幾天便雲集潢川,為觀音娘娘祝壽。屆時僧眾沐浴更衣,從清晨起便誦唱佛經。天亮之前,燒香許願之人便絡繹不絕,殿堂廟廊里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鞭炮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及至天亮。後來者只能將鞭炮香燭投向廟外的鐵爐焚燒,有的就跪在廟門及路旁向觀音娘娘祈求或許願,三拜九叩以表誠心。進香時,有目不斜視的頂禮膜拜者,也有幾步一跪一叩頭的虔誠信徒;有心滿意足的還願者,也有懷揣心事來祈求佑護的善男信女。廟宇周邊商鋪林立,遊人如織,有耍猴的、賣藝的、說大鼓書的、賣紀念品的,更多的是來廟會看熱鬧的,順便許個心愿,可謂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每年的三次廟會可接待信教民眾近10萬人。
11

發展現狀

商城縣觀音山旅遊節:觀音山旅遊節系由縣商城旅遊局、觀音山旅遊開發公司聯合舉辦,每年一次,以提升商城旅遊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促進旅遊開發。“豫南道教名山——觀音山首屆民俗文化旅遊周於2003年2月19日至2月25日在觀音山(位於商城縣城關北18公里,河鳳橋鄉境內)舉行。為擴大活動影響,主辦單位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式,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應邀參加。舉行了大型法事表演——祈福道場,主辦單位舉辦,邀請省“心連心”藝術團來演出。活動周吸引了鄂豫皖三省六市的十餘萬遊客、香客前來觀光、遊玩、朝山,燒香禮拜,並由此形成莊稼會,吸引各演出團體、商家數千個,形成了五大活動區:道教活動及進香朝拜區、農業區及農具購銷區、小商品銷售區、文化娛樂區、支柱產業高產示範區,以山上道觀為中心,兩側旅遊公路和演出場地為依託,各類法事、商貿、娛樂、餐飲活動前後延綿九公里,人流如潮,成交額達幾千萬元,有力的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