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廟會

壽寺在西直門西北七里許(今紫竹院公園西,蘇州街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壽寺廟會
  • 創建時間:明萬曆五年
  • 地址:北京西郊廣源閘以西的長河北岸
  • 歷時:400多年
廟會簡述,寺中介紹,舍緣豆,

廟會簡述

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據《天府廣記》記載:“慈聖李太后出資巨萬,命太監馮保監造。”清代曾前後三次重修。寺分中、西、東三部分。中部為主體部分,步入山門,迎面是天王殿,又北,是大雄寶殿(即大延壽殿),殿前有乾隆御製石碑兩座。殿後為萬壽閣(原名寧安閣),民國時期已塌毀。西部為行宮,是清代皇帝到西山游幸時,休憩之所。慈禧太后去頤和園,必到此處休整梳妝,其梳妝樓至今猶存。東部有圃園和方丈院。廟內古樹連蔭,疊石為山,□廊曲欄,構築精巧。
早年每逄舊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在萬壽寺有半個月的廟會。四月初八日,佛祖釋迦牟尼誕辰,為正期。廟裡循例於大延壽殿舉行“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大法會,僧眾唪誦《萬壽無疆長壽經》。清時,盛行“舍緣豆”。據說這個舉動即始自萬壽寺,其它寺院乃是追隨其後,爭相效尤。所謂“緣豆”,即僧人們在開廟之前,利用選豆(青豆、黃豆)的形式進行念佛,每選一粒豆便宣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等到四月初八佛祖誕辰之日,將豆子煮熟,配上鹹胡蘿蔔釘兒,放在大笸籮里,用小勺免費送給香客,謂之“舍緣豆”,意思是結個佛緣。但主要是請施主給寫些布施(香資)。因此,舍的時候僧人們都雙手合十說:“結個佛緣吧,祝您多福多壽!”法會圓滿時還要把布施財物較多的施主芳名寫進祭告佛祖的表文。
當年萬壽寺的廟會確實有幾許繁華,城鄉居民進香拜佛者日以千萬計,其中有乘八抬官橋的王公貴族,也有兩把頭上“錫拉的扁方倒有八道彎”的“累大奶奶”。(引自單弦牌子曲:《窮大奶奶逛萬壽寺》)。廟前,臨時搭就的茶棚,席地而坐的茶攤、小吃攤、玩具攤連成一片。據《燕京歲時記》載:“遊人甚多,綠女紅男,聯蹁道路。柳風麥浪,滌盪襟懷,殊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致。誠郊西之勝境也。”廟的西垣外,有走馬場,但不甚修廣,備一格而已。廟會期間有賽馬的盛舉。

寺中介紹

萬壽寺坐落於北京西郊廣源閘以西的長河北岸,今紫竹院公園西,距西直門七里許。它始建於明代萬曆五年(1577年)三月,竣工於次年六月,迄今已400餘年。萬壽寺坐北朝南,東西排列分為三路。以中路為主體,西路為行宮,東路為方丈院。
進入山門為第一進院落,有天王殿,殿兩側為鐘鼓樓。天王殿北為第二進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外東西兩側有配殿。大雄寶殿向北為第三進院,主要建築為萬壽閣。萬壽閣向北為第四進院,主要建築為大禪堂。
第五進院則是象徵著普陀、清涼、峨嵋的三座假山,假山上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殿。假山之後有御碑亭。亭後為第六進院,主體建築是無量壽佛殿。殿旁設有兩個月亮門,旁設十景窗,為清代後期的雕刻藝術。最後為第七進院,主建築是萬佛樓。在萬佛樓之前,建有一座光緒二十年(1894年)之碑亭,是為慶祝慈禧六旬大壽所修,形制與乾隆御碑亭相同。
萬壽寺東路為僧房、香積廚、齋堂、職事堂和榮堂(接待室)等。萬壽寺西路為行宮。是清代皇帝到西山游幸時休憩之所。慈禧太后去頤和園,必到此處休整梳妝,其梳妝樓至今猶存。早年每逢舊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在萬壽寺有半月的廟會。每年廟會活動期間,善男信女,遊人如織。當時,北頂妙峰山的廟會也與此同期。所以城內許多香客在朝妙峰山之後,回香之時,繞道萬壽寺、西頂(藍靛廠碧霞元君廟)進香。以至留下“萬壽寺山彎腰——頂上見”的歇後語。這是指當年到萬壽寺趕廟會的熟人相見之後,互相拱手作揖打打招呼,再告別分手,順路到西頂娘娘廟進香,到那裡再說話之意。廟會時,萬壽寺左右和蘇州街,商賈雲集,茶棚林立,各種雜耍鹹來趕會,各種貨物應有盡有。《燕京竹枝詞》形容道:“三春將盡四月來,西郊萬壽寺廟又開。紅男綠女聯蹁路,小兒更是得意回。”
四月初八,佛祖釋迦牟尼誕辰,為正期。廟裡循例在大殿舉行“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大法會,僧眾唪誦《萬壽無疆長壽經》。至康熙朝,天下逐步安定。康熙帝六旬萬壽之期,京師舉行萬壽盛典,由暢春園至景山,沿途彩棚、彩壇等賀壽景點無數,萬壽寺修葺一新,翰林院派人率領浙江耆老三百餘人,建千佛道場於萬壽寺內為皇上祝☆。
以後歷朝每逢皇家成員在壽辰之際,均於萬壽寺內舉行祝(上敖下厘)儀式。萬壽寺廟會確實有幾許繁華,進香拜佛者日以千計,其中有乘八抬官轎的王公貴族,也有兩把頭上“錫拉的扁方倒有八道彎”的“累大奶奶”。廟前,臨時搭的茶棚內,人們席地而坐,小吃攤、玩具攤連成一片。《燕京歲時記》載:“遊人甚多,綠女紅男,聯蹁道路。柳風麥浪,滌盪襟懷,殊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致。誠西郊之勝境也。”
廟的西垣外,有走馬場。當年北京地區盛行走馬走車。王孫公子、富商巨賈們每多犬馬之好,他們豢養良駒,施以調教。所謂走馬,非顛非跑,而是馬的四蹄循序起落,即一前左蹄,二後右蹄,三前右蹄,四後左蹄,因而復始。以其不顛不簸,平穩快捷,特別是以能長距離奔走,始終不變步度為優。所謂走車,則以騾駕輕車,駕車者斜跨車轅揚鞭而馳,以疾如電掣者為優。
所謂比賽,並非西方式的賽馬,也非相對比賽,只不過各自馳騁而已。觀眾遇到穩而快,掠面而過的車馬,則喝彩之聲雷動,交口稱讚說此為某府、彼為某邸。於是車、馬的主人面現得意之色,而以此為樂。所以走馬走車,當時走馬走車是有固定時間和地點的,每當萬壽寺廟會期間,在廟西側的蘇州街舉行。先期,由操茶棚業者,合資平整道路,潑灑清水,不使灰塵飛揚。又於大道兩側支搭席棚,售茶、酒食等貨物。賽馬之日,萬人空巷,觀者如堵。至庚子變亂之後,活動逐漸稀少。至民國初年,除在其他地方僅一見之外,此項活動基本銷聲匿跡,再沒有流傳下來。

舍緣豆

清時,萬壽寺廟會盛行“舍緣豆”。據說這個舉動即始自萬壽寺,其它寺院乃是追隨其後,爭相效尤。所謂“緣豆”,即僧人們在開廟之前,利用選豆(青豆、黃豆)的形式進行念佛,每選一粒豆便宣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等到四月初八佛祖誕辰之日,將豆子煮熟,配上鹹胡蘿蔔釘兒,放在大笸籮里,用小勺免費送給香客,謂之“舍緣豆”,意思是結個佛緣。但主要是請施主給寫些布施(香資)。因此,舍的時候僧人們都雙手合十說:“結個佛緣吧,祝您多福多壽!”法會圓滿時還要把布施財物較多的施主芳名寫進祭告佛祖的表文。
廟的西垣外,有走馬場,但不甚修廣,備一格而已。萬壽寺廟會期間有賽馬的盛舉。當年萬壽寺廟會確實有幾許繁華,城鄉居民進香拜佛者日以千萬計,其中有乘八抬官橋的王公貴族,也有兩把頭上“錫拉的扁方倒有八道彎”的“累大奶奶”。(引自單弦牌子曲:《窮大奶奶逛萬壽寺》)。萬壽寺廟會前,臨時搭就的茶棚,席地而坐的茶攤、小吃攤、玩具攤連成一片。據《燕京歲時記》載:“遊人甚多,綠女紅男,聯蹁道路。柳風麥浪,滌盪襟懷,殊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致。誠郊西之勝境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