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膠樣囊腫

垂體膠樣囊腫

垂體膠樣囊腫為一種先天性疾病,起源於垂體Rathke氏囊的良性上皮性囊腫,又稱Rathke囊腫,垂體囊腫,上皮粘液囊腫上皮樣囊腫等。

基本介紹

簡介,病理,臨床表現,MR表現,治療原則,預後,鑑別診斷,

簡介

在人胚胎髮育4W時消化管的頰泡發育成一憩室狀結構,稱Rathke囊袋。11-12w時隨著囊袋前後壁增生,形成垂體前部和中部。但垂體的中部可殘留一小腔隙,日後在發育過程中此腔隙逐漸被上皮細胞充填,少數人該腔隙一直留存。當腔隙內分泌物顯著增加,該腔隙可擴大形成較大的囊腫,即Rathke囊腫。

病理

垂體Rathke囊腫的壁被覆單層立方纖毛柱狀上皮,內含粘液,囊液為清亮無色,也可為含有膽固醇結晶的棕色或陳舊白色粘液樣粘稠或膠凍樣。
胚胎期的垂體Rathke囊大多數退化消失,只有個別的沒有退化,形成Rathke囊腫。在13% ~22%的屍檢中,垂體遠部和中間部可發現Rathke囊腫。

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臨床病症是頭痛 , 垂體內分泌功能障礙及視功能障礙。

MR表現

MRI表現為鞍區邊界清楚的腫物,T1多呈低信號,T2多呈高信號。其不同的信號變化是由於囊腫內容物的蛋白含量不同所致。當囊腫內容物與腦脊液相類似或蛋白質含量<100 000mg/L時,T1顯示低信號,T2高信號。當蛋白質含量100 000~170 000mg/L時,出現T1和T2均為高信號。當蛋白質含量>170 000mg/L時T1呈高信號,T2呈低信號。各種表現如下:
1.以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為代表,其囊性部分代表腦脊液
2.T1WI呈高信號,T2WI信號各異,T1WI高信號主要與囊壁粘液分泌細胞所分泌的粘多糖含量的增多有關;
3.T1,T2均高信號,其原因主要與囊內粘多糖含量的增加、慢性出血、高膽固醇含量以及囊壁的細胞碎屑等多種成分的共存有關。
如檢查顯示鞍內或鞍內向鞍上發展的圓形或橢圓形腫物 , 邊界清 , 信號均勻 , 無強化,僅周邊有環形強化,尤其當腫物大小在 1 cm左右,應考慮 Rathke 囊腫。

治療原則

症狀性的鞍內 Rathke 囊腫患者應採取手術治療。經鼻蝶竇入路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是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該入路創傷小、安全、術後復發率低。
手術原則是徹底清除囊腫內容物,緩解囊腫對垂體組織、鞍膈視神經視交叉的壓迫,儘量減少手術對周圍垂體組織的損傷。對於以月經紊亂、婚後不育或停經泌乳症狀就診的年輕女性,為緩解症狀更應保護好周圍的垂體組織。

預後

大多數病人的頭痛、視神經功能障礙等症狀,手術後能得到緩解或改善;對於術前表現為垂體前葉功能低下、性功能減退及尿崩症者,手術後症狀較難改善。

鑑別診斷

1 Rathke囊腫顱咽管瘤的鑑別 Rathke囊腫多在成年發現,而顱咽管瘤最常見於20歲以下;顱咽管瘤患者的內分泌症狀常比Rathke囊腫患者嚴重;Rathke囊腫一般較小,平均直徑10mm。Rathke囊腫雖然可有向鞍上的延伸,但主體在鞍內,而顱咽管瘤的主體在鞍上。在CT上,顱咽管瘤鈣化常見(87%),而Rathke囊腫(13%)則少見。當CT和MRI顯示鞍內或鞍內向鞍上發展的圓形或內圓形腫物,邊界清楚,密度或信號均勻,沒有強化,而周邊較易強化,尤其當腫物大小在1cm左右,與周圍垂體組織存在較明顯邊界時,應考慮垂體Rathke囊腫。
2 Rathke囊腫與蛛網膜囊腫的鑑別 蛛網膜囊腫內含與腦脊液近似的液體,信號為均勻的長T1、長T2,而Rathke囊液的信號則多樣。
3 Rathke囊腫與垂體腺瘤的鑑別:當Rathke囊腫<10mm並位於鞍內時,T1加權像上呈低信號者應與垂體微腺瘤區別。前者的邊緣更光滑銳利,信號更低。如果小的囊腫在T1加權像上呈高信號,則更提示為Rathke囊腫。當Rathke囊腫直徑>10mm時,T1加權上低信號者與垂體腺瘤的鑑別同前,而在T1加權上低若呈高信號,應與垂體大腺瘤卒中進行鑑別。Rathke囊腫的信號一般均勻,較少出現蝶鞍的擴大。當Rathke臨床及影像表現不典型,甚至並發腺瘤或出血時,鑑別診斷仍是比較困難的,多數需要手術才能確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