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前葉

垂體前葉

垂體前葉一般是垂體遠部和結節部的合稱,它是由大小不等的上皮細胞索組成的,在上皮索間有血竇和網狀組織。據有人研究證明:在強體力負荷情況下,垂體前葉毛細血管血流量增大,毛細血管擴張,其邊區具有弧形輪廓。腺細胞在體積擴大情況下與毛細血管產生更緊密接觸,從而使激素更容易分泌入血中。以上說明,在肌肉負荷情況下垂體前葉的機能活性被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體前葉
  • 意義:垂體遠部和結節部的合稱
  • 組成:上皮細胞索
  • 主要發病:垂體前葉功能紊亂
一、概述:,二、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三、垂體瘤,

一、概述:

系垂體的1個葉。包括遠側部和極小的結節部,此葉占垂體的大部分。垂體前葉的腺細胞排列呈索團狀,並互相連線成網,網眼內有豐富的血竇。腺實質由3種細胞構成:主細胞、嗜酸性細胞和嗜鹼性細胞。主細胞色淺為顆粒,數量最多,是失去分泌能力的細胞;嗜酸性細胞體較大,含有嗜酸性顆粒,能分泌生長激素,當機能亢進時可引起肢端肥大或巨人症,機能低下則引起矮小症(侏儒症);嗜鹼性細胞最大,多分布在前葉周邊,細胞內含鹼性顆粒,能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

二、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

垂體前葉分泌的促激素不能滿足人體基礎或生理、應激等情況的需要而出現的功能減退綜合徵。大多數表現為一種或幾種激素功能低下,少數為垂體激素全部缺乏。由垂體本身病變引起的稱為原發性,而由下丘腦、垂體柄等病變導致各種前葉激素釋放激素不足引起的稱繼發性。
病因:①腫瘤。以垂體腺瘤最為多見,約50%;顱咽管瘤多見於兒童;其他如腦膜瘤等。②手術、外傷和過度照射。③垂體前葉缺血壞死。多因難產後大出血所致(詳見席漢綜合徵條、西蒙綜合徵條和產後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條)。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浸潤性或感染性疾病、特發性(原因不明)等。
臨床表現視垂體破壞程度與功能而定。一般估計50%以上組織被破壞才開始有症狀出現,75%破壞時症狀較明顯,95%左右被破壞時症狀嚴重。除占位性病變本身損害的表現外,能引起多種或某種垂體前葉激素缺乏,導致繼發性的性腺、腎上腺皮質、甲狀腺功能減退,從而出現一系列相應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血糖、電解質及水代謝功能檢查垂體內分泌激素(TSH、LH、FSH、ACTH、GH、ADH等)及相應靶腺激素水平降低。

三、垂體瘤

垂體前葉細胞的腫瘤稱垂體瘤。垂體瘤約占腦腫瘤的10%,大多為良性,惡性極少見。垂性腫瘤按細胞染色及形態分嫌色體、嗜酸性、嗜鹼性和混合性4類。近來用組織化學、免疫螢光染色與電鏡技術發現,垂體腫瘤分為垂體激素分泌細胞瘤與無分泌功能兩大類。垂體瘤臨床症狀主要有:因瘤體增大壓迫鄰近正常垂體組織,引起相應激素分泌減少症;垂體周圍組織受壓迫造成頭痛、視力減退、視野缺損與動眼神經麻痹等;垂體瘤分泌過多的激素引起功能亢進症。血中激素測定可以了解垂體瘤的功能狀態與垂體本身受壓的情況,蝶區X線斷層與CT檢查是有效而準確的定位方法。垂體瘤治療現如今多採用手術切除,經蝶手術與顯微外科的改良不但提高了手術安全性,也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儘管這樣,仍有近一半患者手術後需放射治療。近年來發現了多巴胺激動劑——溴隱亭(Bromocriptin),為泌乳素瘤的特效藥,為垂體瘤的治療開創了一條藥物治療的新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