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佛教用語)

地(佛教用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佛教中的“地”有多種意思。常用的有三種意思。1、為“四大”之地,2、為菩薩果位“十地”之地,3、為土地之義(普通之意五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
  • 出處:《佛學大辭典》 、《法相辭典》
  • 來源:佛教
釋義一,釋義二,釋義三,

釋義一

四大之地
四大之一。以堅因為性,以能持為用,周遍一切之物質,故云大。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顯揚一卷十一頁云:地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堅硬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發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等、諸不淨物,是內地體。形段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蘊之所依止、堅硬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礫石丘山樹林磚等。水等災起,彼尋壞滅;是外地體。形段受用為業。依持受用為業。破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
地

釋義二

菩薩果位之地
十地之地。瑜伽四十七卷二十六頁云: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地。
成唯識論九卷十三頁云: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此釋十地之地。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地

釋義三

土地之地
(雜語)梵語曰缽里體尾(Pr!thivi),又作托史么(Talima史吏),又作步弭(Bhumi^),譯曰地,土地也。以能生為義。又所依之義。大乘義章十二曰:‘能生曰地。’佛地論一曰:‘地謂所依所行所攝。’梵語雜名曰:‘地缽是體尾,又托史么。’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