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中分布圖

地震震中分布圖

地震震中分布圖上每一個點記錄了一次監測到的大小不一的地震。通過對這些地震的發生區域已經發生時間頻率的記載可以很清晰的觀察到地震的活動規律,從而對地震的預防提供很有效的防護的一個圖形表達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震中分布圖
概述,震中分布,時空變化,地震震源深度,

概述

地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帶,阿爾比斯—喜馬拉雅帶,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總的來說,地震主要發生在洋脊和裂谷、海溝、轉換斷層和大陸內部的古古板塊邊緣等構造活動帶。這就是地震震中分布圖的作用。中國是全球大陸區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記載地震已有2000餘年,但對東經98°以東的大陸區,只有500餘年比較連續記載的記錄。1900年以後,雖已有地震台站觀測,但也僅僅是6級以上的地震不致有重大遺漏。目前,全國已有地震台站500多個,遙測台網19個,可以監測全國3級以上(部分地區為4級以上)的地震和全球6級以上的強震。

震中分布

地震震中分布圖
1、東北地震區
本區歷史上記載地震很少,自1900年以來,只記錄到為數不多的強烈地震,其中7~7.9級地震6次,6~6.9級地震16次,5~5.9級地震31次。強震集中現象不明顯,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兩側,沿北北東方向延伸,靠近國界邊境的黑龍江、吉林有深源地震發生。
2、華北地震區(包括黃海陸棚帶)
本區歷史地震及現代地震都很活躍,自1900年,至今已記錄到M≥8級的地震5次,7-7.9級地震17次,6-6.9級地震72次,5-5.9級地震240次。由於強震頻繁,呈現出地震密集成帶的現象,地震活動帶沿北北東方向延伸,自東向西依次為黃海陸棚地震帶、郯廬斷裂地震帶、華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塹系地震帶。
3、華南地震區
本區基本上是少震、弱震區,但東南沿海的閩南、粵東地區,則是歷史上地震強度、頻度很高的地區。已記錄到M≥8級的地震1次,7-7.9級地震3次,6-6.9級地震11次,5-5.9級地震59次。
4、台灣地震區
這裡是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強烈的地震大部分發生在台灣島東側的海域中。已記錄到M≥8級的地震2次,7-7.9級地震42次,6-6.9級地震294次,5-5.9級地震628次。
5、青藏高原地震區
本區地震空間分布成片,震級、頻度都較高。已記錄到M≥8級的地震2次,7-7.9級地震10次,6-6.9級地震109次,5-5.9級地震376次。
6、川滇地震區
本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側,是我國大陸上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強地震主要沿南北向、西北向斷裂帶展布,形成條帶分布。川滇地區已記錄到M≥8級的地震6次,7-7.9級地震43次,6-6.9級地震190次,5-5.9級地震488次。
7、新疆地震區
本區地震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兩側,阿爾泰—富蘊區,以及靠近帕米爾的喀什地區。已記錄到M≥8級的地震3次,7-7.9級地震12次,6-6.9級地震61次,5-5.9級地震267次。

時空變化

本世紀地震的時空變化,在一段時間內(一般為10-20年)強震連續發生,隨後一段時間(一般為4-9年),相對平靜,再一段時間又是連續強震,如是分段變化,而每一段持續的時間並不嚴格一致。人們將這種地震活動起伏分段變化的現象稱為地震活動的韻律性,而將10-20年的地震活躍時段叫地震活躍幕。本世紀在1906年至1980年間共有四個活躍幕。
強震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每一活躍幕主要發生在一二個地震區帶,而且不同活躍幕的地震空間位置變遷很大。第一活躍幕(1913-1927年)主要發生在南北地震帶及西藏中部地震帶;第二活躍幕(1931-1942年)主要發生在西部新疆、青海地震帶;第三活躍幕(1946-1957年)主要發生在南北地震帶的北部及中部(四川、甘肅)、天山地震帶及西藏南部地震帶;第四活躍幕(1966-1980年)主要發生在南北地震帶的中部及南部(四川、雲南),以及華北地震帶東部(華北平原及渤海地區)。

地震震源深度

中國境內,淺源、中源及深源地震均有分布,但絕大多數(99%)的地震屬於殼內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主要發生在兩個地區。一是西部邊界的帕米爾一帶,震源深度範圍為100-160km;另一是台灣本島東北和東南的海域中,震源最大深度達到270km。前者是興都庫什中源地震區的邊緣,後者是太平洋島弧地震帶的一部分。
深源地震僅分布在吉林省的延邊、琿春和黑龍江省的穆稜、牡丹江一帶,震源深度達400-600 km。這裡的地震是由於西太平洋日本弧溝貝尼奧夫帶插入我國大陸之下引起的。
中國大陸地區廣泛分布的淺源地震,其深度一般在0-30km的地殼範圍,而大於6級以上的強震90%以上均發生在10-25km這一深度範圍。此外,由於地殼結構的不同,這些淺源地震在各地的分布也略有差異。
台灣地震區屬島弧形地震帶,其地震發生與板塊俯衝有關,因此淺源地震從0-70km都有分布,它們只位於北緯23°-24.2°的範圍內。
在我國東部,華南地震區的地殼厚度為28~40km,地震震源深度最淺,一般在5-20km的範圍。華北地震區地殼厚度為30-45km,地震震源深度範圍為5-30km。東北地震區的淺源地震深度不大於20km,川滇地震區的地殼厚度為40-55km間,淺源地震深度分布在5-40km的深度範圍內。
中國西部,青藏高原地震區的地殼厚度在50-70km間,其震源深度由南向北逐漸變淺,淺源地震深度範圍為10-70km。其中高原南部地區的震源深度為15-70km,中部為10~40km,北部為10-30 km。
新疆地震區的地殼厚度為45-60km,其中天山地震帶西部地源較深,為10-50km,東部較淺,為10-30 k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