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布

全球的地震分布很不均勻,存在著一些震中密集的地帶,即地震帶。在地震帶外,地震很少,且分布零散。地震帶的存在與一定的地質構造相關,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區域分布在板塊的邊緣。最大的兩個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即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基本介紹

含義,地震帶分布圖,

含義

全球的地震分布很不均勻,存在著一些震中密集的地帶,即地震帶。在地震帶外,地震很少,且分布零散。地震帶的存在與一定的地質構造相關,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區域分布在板塊的邊緣。最大的兩個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即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它們存在於全球幾大板塊的接觸帶上,分布著占全球85%的淺源地震、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與擴張的洋中脊、轉換斷層大陸裂谷或大斷裂帶有關的地震帶,統稱全球斷裂帶地震帶,這些地震帶只有淺源地震,沒有深源和中源地震。地震帶
地震分布
內地震活動時間分布也是不均勻的,顯著活動期與相對平靜期交替發生,以幾十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間隔重複出現。地震帶內積累能量有的以一次8級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的方式(單髮式)釋放,形成主震型地震序列;有的以一段時期內的多次7~7.5級地震的方式(連發式)釋放,形成震群型地震序列。在這些地震帶外,處於大陸(或板塊)內部的中國華北、蒙古杭愛山澳大利亞印度美國東部等區域,也有分布零散、頻度低、強度高的地震發生。而在如加拿大巴西西伯利亞北歐阿拉伯南極洲等的大陸內部,以及除洋中脊帶外的大洋盆地內部則很少或幾乎沒有大地震發生。
地震與“風”“水”“龍脈”
環境景觀生態學專家、中國獨立學者董斌研究員:如果是學者,不妨請走出來,大家交流交流,所謂龍,就是“山”的形象的說法,是上風上水的庇護地,因為地勢較高遠,地形地貌較複雜,才被前人形象的稱為“龍”,一般的上風上水的地方,就是龍脈,脈不僅僅指山,也指水,俗話說“地脈”、“水脈”。在地理學名詞中, “地脈,英文Earth Pulse ,翻譯為“大地脈動”, “水脈”即 “水脈波(水流脈動Water PULSE)”,這些都是風水場,風水就是科學,但是既懂科學又懂環境景觀生態堪輿風水學的人太少了。
在古代的東方,因為認識不到這些現象都是可以通過科學名詞定義的自然堪輿風水現象,把龍脈理解為“山脈”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出自於遠古人的圖騰崇拜和對大自然的敬畏,叫做“龍脈”,非常形象,力量巨大而變幻莫測,這是中國古代關於“龍”的描述,是一種擬物修辭的描述。事實上,自然界的山脈運動也確實是力量巨大。足以用“龍”這一名詞來描繪,也許遠古人類所見過的強烈地震正如他們所曾見到的食肉恐龍一樣“張牙舞爪”兇猛可怕。《左傳》上說“龍降於絳郊”,古人一定見過龍這種生物,這是一定的,只是後來這種只局限於生活在中國的動物滅絕了,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保護瀕臨滅絕的珍惜生物,這些生物存在,說明生態與人類和諧相處,實現了人與生態的和諧相處。
最近幾天,因為學術研究項目,我經常跟我們的成中英校長交流,談到主體與客體要實現和諧共生的問題,我們一談就是幾個小時,講這個問題,科學的觀點不能否定,迷信的東西和神秘的觀點一定要放棄、拋棄。
以北京為例,北京西北,百望山、玉泉山、西山,就是北京的“地理龍脈”,這裡的“地理龍脈”要發揮好作用,就能起到擋風沙、阻擋污物進入北京的作用,這裡一定要建設好,保護好。眾所周知,北方的西北風季節時間很長,西北向的風流對北京有很大的影響。北京西北這裡的優美的自然景色聚合了生態宜居環境的很多功能、大部分功能,這裡也是中國的“人文龍脈”,中國最早的大學教育從這裡起步,眾多高等學府,而且他們都建設在有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區域和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基礎的區域。但是,北京西北郊的阿蘇衛垃圾填埋場和六里屯垃圾填埋場,建在了北京市西北郊的山區,這個就是缺乏環境景觀與環境生態管理意識和環境景觀與環境生態管理統籌規劃的表現,作為主要致力於研究生教育和高等學術研究的教育機構,國際東西方大學環境生態管理學院計畫將要開設這個課程的碩博士學位。
我剛才說過,在地理學的名詞中,“地脈(Earth Pulse大地脈動)” 、 “水脈波(水流脈動Water PULSE)”,這些都是風水場,這些風水就是科學,比如“水脈波”,水脈波是地下水在流動時因受到障礙產生衝擊而形成電力和磁力場。這種波動力量能穿透地表到達地面,使建築物牆體開裂,植物生長不旺盛,也可以讓人體腦波和電磁體發生混亂,妨礙生理律動,如長期處於水脈波之上會導致中風、血壓升高、心脾肥大等疾病。比方說:“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睡得很不舒服,而換個地方反而會改善,這就是水脈波造成的直觀表現。這在東亞地區千年以來一直被理解為“瘴氣”和“風水”。
地震與所謂的“龍脈”(包括地脈與水脈波)的變化相關么?這個是一定的。地震引發龍脈變化,“地脈,Earth Pulse,也就是大地脈動”和“水脈波, Water PULSE,即水流脈動的運動變化,大地脈動也就包括板塊運動,中國地質調查局日前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發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認為,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惹的禍,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地球每隔十幾年就要爆發間隔性的變化,這是地震學家共知的事情。地球上的十幾個板塊之間的邊界上都存在著相對運動,另外每隔11.2年左右太陽的變化有一次高峰,即黑子相對數有極大,這個也是天體運動場、風水場。
科學家們認為,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爆發了罕見的汶川地震。

地震帶分布圖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開始實施,項目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瀋陽等內地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探測研究。該項目於2008年4月順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瀋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
地震分布
該項目首席專家是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透露,重慶作為最後一個未進行活動斷層探測的直轄市,目前也正在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河北省也自費在11個地市開展了同樣的探測工作。
在探測中,一旦確定活動斷層的空間位置後,就要進一步分析其危險性,比如要分析該斷層以前是否有過大地震發生。“比如某一活動斷層上,鑑別出3000年內發生過2次大地震:一次在距今3000年左右,另一次在距今500年前後。那么,大地震的重複間隔時間大概為2500年。”徐錫偉介紹了發生地震可能性的推算方法。
地震分布
按照這樣的推算方法,可以分析斷層活動的可能性,從而為排除沒有危險的斷層提供理論依據。
中國地震局於2000年提出了《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試圖通過對部分大中城市進行活動斷層鑑定和地震危險性評價,為國土資源的規劃、利用和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徐錫偉舉例說,該項目針對天津的天津斷裂和滄東斷裂進行了探測,經過科學探測並確定天津無活動斷層後,為天津生態城規劃項目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