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學數據·數據交換格式

地震科學數據·數據交換格式

地震數據交換格式分為基本格式和輔助格式兩類。基本格式是不依賴於具體觀測系統、不依賴於特定計算機和作業系統的數據交換格式,而且應該是自足式的,即在用於交換的數據檔案中包含了用戶在使用檔案中的數據時需要的全部信息。用戶或者完全不需要從其他來源獲取輔助信息,或者可以根據檔案中指出的參考信息方便地從指定信息源得到所需信息。在數據共享的實際情況中,許多時候出於對使用效率、傳輸效率和存儲效率的考慮以及其他因素,用戶往往寧願採用不具備上述基本格式條件的其他格式。在本標準中稱其為輔助格式。輔助格式是基本格式的一種補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科學數據 數據交換格式
  • 外文名:Earthquake-related scientific data- formats for data exchange)
  • 範圍: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
  • 分類:基本格式和輔助格式
範圍,基本格式,輔助格式,附錄,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D,附錄E,參考文獻,

範圍

數據元
data element
通過定義、標識、表示、允許值等一系列屬性描述的一個數據單元
聚合數據元
aggregate data element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相互關聯的數據元組成的數據單元,用來表達特定語境中的一個清晰的業務含義。
數據類型
data type
值域說明,允許對該值域內的值進行操作。如:string、decimal、integer、boolean、date和binary。
數據交換格式
data interchange format
一個預定義和結構化的、在功能上相互關聯的聚合數據元或數據元的集合,它涵蓋在科學數據共享活動中對某類交換數據的共享要求,旨在雙邊或多邊的數據交換中確保各方對所交換數據的無歧義理解和自動處理。
XML模式
XML Schema
基於W3C XML模式語言的文檔類型定義。它可隨附於一個檔案,用以描述該檔案的基本構成規則,如哪些元素會出現及這些元素之間的結構關係等;它還定義了哪些標記可以在檔案中出現、哪些標記可以包含其他標記、標記的號碼和順序、標記的屬性,需要時還給出這些屬性具有的值。
純文本檔案
text-only file
一種使用ASCII(美國國家標準信息交換代碼)格式的文檔檔案,其中包含各種有關的字元、空格符、標點符號、回車符,有時還包括制表符和檔案結束符等,但不包含格式化信息。
點陣圖
bitmap 位映像
存儲器中的一種數據結構,它以單個位的集合形式表示信息。點陣圖用於表示點陣圖像(bit image)。用檔案擴展名·bmp標識以點陣圖(bit map)檔案格式存儲的光柵圖形(raster graphics)。
點陣圖像
bit image
位的有序集合,代表要顯示在螢幕上的一個圖像。在點陣圖像中,每一位對應於螢幕上的一個像素(點)。在彩色顯示器上,螢幕上位的描述稱作像素圖像,因為每個像素需要多位來表示。黑白圖像中只用一位表示(0或1)。
標記圖像檔案格式
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一種標準檔案格式,常用於灰度級圖形化圖像的掃描、存儲和交換。縮略語為TIFF,也稱TIF。相應檔案的擴展名為·tif或·tiff。加上了圖形四角地理坐標信息的TIFF檔案稱GeoTIFF格式。
超文本置標語言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縮略語為HTML,是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文檔中使用的語言。它是基於標記的記法語言,用於使文檔格式化,以便由網際網路上瀏覽器去解釋其中的含義和移交給其他用戶。HTML使用標記對文檔中的諸如文字、圖形等元素做出標誌,用以指示Web瀏覽器如何顯示這些元素以及如何回響用戶的動作(如通過按鍵或點擊滑鼠來啟動一個連結)。HTML檔案的擴展名是·html,最常用作為Web頁檔案的擴展名。在MS—DOS與微軟的Windows3.x系統中不能識別多於3個字元的擴展名,故在這種環境下·html被截成·htm。
地震前兆數據
observation data for earthquake precursor
本標準中專指附錄A中列出的各種觀測數據。

基本格式

空間矢量數據
  • 格式要求
空間矢量數據由幾何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組成,兩者通過目標標識碼(關鍵字)連線,即具有相同目標標識碼的幾何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是對同一空間對象的描述。任一幾何對象採用的屬性數據結構可通過在幾何對象上添加要素類型編碼來說明。
空間矢量數據的交換格式遵循GB/T空間矢量數據交換檔案由六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檔案頭,它包含了該檔案的基本特徵數據,如圖幅範圍、坐標維數、比例尺等;第二部分為要素類型參數;第三部分為屬性數據結構;第四部分為幾何圖形數據;第五部分為註記;第六部分為屬性數據。
根據GB/T 17798——1999《地球空間數據交換格式》,所有數據寫在一個檔案內,第一步採用純文本格式,待條件成熟後增加二進制格式及相關的API接口規範。
格網數據
  • 格式要求
格網數據交換格式遵循GB/T
格網的值是該格網的要素類型編碼或高程。
數據檔案包含兩部分: 檔案頭和數據體。
檔案頭的信息分兩類:基本的且必須的信息和擴充的附加信息。擴充部分可以省略。格網數據的存貯採取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順序,並以純文本存貯。
影像數據
  • 格式要求
遵循GB/T 影像數據的交換格式,原則上採用國際工業標準無壓縮的TIFF 或BMP等格式(參見附錄E),但需將大地坐標在影像上的定位信息以及像素的地面解析度等信息添加到TIFF 或BMP等檔案上。
附加的信息用純文本格式另寫一個檔案, 不應破壞原有TIFF 或BMP 等格式。附加的信息分兩類:基本的且必須的信息和擴充的附加信息。擴充部分可以省略。
等間隔時間序列
  • 格式要求
等間隔時間序列是對一個連續變化的量按固定採樣間隔採樣得到的一組數據。等間隔時間序列的數據檔案通常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檔案頭,包含關於該時間序列的信息,必須有的信息是該時間序列的起始時間、採樣間隔(或採樣率)、數據點數以及時間序列本身的數據格式(說明是ASCII碼,按時間順序排列,一般為二進制格式,如果數據量較少,也可用ASCII格式。
如果是多通道採集的數據,可有兩種方式。一是分別形成數據檔案,其格式如上述。另一種方式是構成MxN矩陣,M是通道數,N是每道的數據點數。
  • 用於數字地震波形數據的SEED格式
數字地震波形數據是使用測震儀器在某一地點進行等時間間隔採樣得到的時間序列數據。SEED(The Standard for the Exchange of Earthquake Data)格式是一個針對數字地震波形數據交換的國際通用格式。我國地震行業標準《地震波形數據交換格式》(DB/T2-2003)修改採用這一標準。
  • 連續數字波形數據連續
    數字波形數據是指按一定採樣率持續採樣獲取的數字地震波形數據。可根據指定的起始時間和數據長度(或終止時間)截取一段數據。被截取的數據段以完整的SEED格式作為進行數據交換的基本格式。可
  • 事件數字波形數據
    事件數字波形數據是由地震台網中心認定的地震事件的波形數據,由事件前背景噪聲段、事件本身波形數據以及事件後背景噪聲段構成。事件波形數據宜以該事件的標識符作為檔案名稱的組成部分,供用戶識別。事件波形數據檔案名稱的約定見附錄A。事件波形數據以完整的SEED格式作為進行數據交換的基本格式。可選格式包括SEED格式標準中包含的“純數據格式(MiniSEED)”。
  • 用於強震觀測數據的數據交換格式
  • 原始記錄加速度數據
檔案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檔案頭,依次給出加速度記錄編號、地震編號、地震描述、台站描述、觀測點描述及觀測分量。
例:
1A02-003
76.001 TANGSHAN EARTHQUAKE JULY 28,1976. 03:42 M=7.9
STATION NO. 01001 BEIJING HOTEL
POINT 1 BASEMENT COMP. UD
408860.1144400 .368637016.8143500 .0794181
第二部分是未校正的加速度記錄數據。
例:
.000000 -.002611 .016139 .003888 .026226 -.008460 .040347 .003888
.050434 -.033804 .068590 -.023407 .078677 -.033804 .098850 -.003261
.114989 .013635 .131127 -.000661 .147266 -.022107 .163405 .006487
.179543 .039630 .195682 .041579 .211464 .089019 .235128 .122162
………
  • 校正後的加速度數據
檔案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檔案頭,依次給出加速度記錄編號、地震編號、地震描述、台站描述、儀器描述、觀測點描述、觀測分量、數據內容(這裡指出是校正後的加速度)以及關於數據本身的說明信息(如數據的單位、數據點數、採樣間隔、有效頻帶、峰值值及相應時刻、數據持續時間。
  • 校正後的速度數據
只是在數據內容一項中指出是校正後的速度(標為CORRECTED VELOCITY)。
  • 校正後的位移數據
檔案格式與校正後的加速度數據檔案格式(見4.4.3.2)相同,只是在數據內容一項中指出是校正後的位移(標為CORRECEDDISPLACEMENT)。
  • 地震測深數據交換的基本格式
地震測深數據是等間隔採樣的時間序列,但需要提供完整的輔助信息,數據才能得到正確使用。本格式是基於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採用的格式(見表1),是純文本檔案
自由間隔時間序列
  • 格式要求
自由間隔時間序列是對一個連續變化的量按不固定的採樣間隔採樣得到的一組數據,或者針對不等時間間隔的時間點形成的數據序列。因此,每一個數據點必須伴隨一個相應的時刻。不等間隔時間序列的數據檔案通常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檔案頭,包含關於該時間序列的信息,必須有的信息是該時間序列的起始時間、數據點數以及時間序列本身的數據格式(說明是ASCII碼,還是二進制格式,以及字長等),通常以ASCII編碼給出;第二部分是時間序列本身,按時間順序排列,構成2xN矩陣,一列是絕對時間或自起始時間算起的相對時間,另一列是對應的採樣數據,一般為二進制格式,如果數據量較少,也可用ASCII格式。
如果是多通道採集的數據,可選用兩種方式之一。一是分別形成數據檔案,其格式如上述。另一種方式是構成(M+1)xN矩陣,M是通道數,N是每道的數據點數,矩陣的第1列是時間,其餘M列是對應的M道數據。
等間隔時間序列是自由間隔時間序列的子集。等間隔時間序列可以按自由間隔時間序列的格式提供數據檔案,但對於數據量大的等間隔時間序列,宜採用 4.4節所述格式。
  • 用於地磁觀測數據的數據交換格式
用於地磁觀測數據的數據交換格式是一種自由間隔時間序列數據交換格式。
  • 用於地磁台站觀測數據的IAGA格式
地磁台站觀測數據採用國際通用的IAGA2001標準格式(見附錄C)。
  • 用於磁暴數據的數據交換格式
磁暴數據以ASCII編碼的文本格式給出。數據檔案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檔案頭,是對數據的注釋,給出對數據內容和格式的表述。每行以“#”號開頭,以“|”結尾。第二部分是數據內容,每行為一組數據。每組數據中各數據項的具體格式見表2。一行中各項以“,”號分隔,結尾是換行符。
表2 磁暴數據的數據項格式
序號
名稱
格式
舉例
備註
1
起始日期
YYYY-MM-DD
2000-1-27
公元紀年和世界時(UT)
2
台站代碼
3個字元
QGZ
3
起始時間
HH:MM
14:53
4
結束日期和時間
MM-DD HH
01-29 00
5
起始類型
最多3個字元
SC
SC :急始型;SC*:帶負脈衝的急始型;GC:緩始型
6
組合磁暴標誌
1個字元
N
Y:是;N:否
7
D分量急始變幅
數值
.1
8
H分量急始變幅
數值
32
9
Z分量急始變幅
數值
11
10
活動程度
最多3個字元
M
S:小;M:中;MS:強
11
K指數表證的最大活動程度的時期
MM-DD
01-28
12
3小時時效
4個整數
1---
13
K指數
1個整數
05
14
D分量變化範圍
數值
6.3
15
H分量變化範圍
數值
110
16
Z分量變化範圍
數值
55
17
Dst指數
3個整數
-42
  • 用於地震前兆觀測數據下載的檔案格式
地震前兆觀測數據屬於自由採樣間隔時間序列,用戶下載的數據檔案為純文本檔案,其中使用簡體中文,具體格式如下:
檔案類型代碼
套用保留字元串
檔案內容描述
列數
台站代碼1(測項分量代碼1),數據起始行號,數據簡要描述,採樣率代碼,列號,數據起始時間,數據結束時間,最大值,最小值
台站代碼2(測項分量代碼2),數據起始行號,數據簡要描述,採樣率代碼,列號,數據起始時間,數據結束時間,最大值,最小值
...
數據總行數
台站代碼,測點編碼,測項分量代碼,數據日期時間,數據值1,數據值2 ...
...
其中,“檔案類型代碼”的含義是:1-等間隔時間序列數據;2-不等間隔時間序列數據;3-非時間序列數據;“數據起始行號”指出該台項數據從第幾行開始,0表示從第一行開始;“數據簡要描述”描述數據的處理情況,如“原始數據”、“3點平滑數據”等;測項分量代碼遵照DB/T3-2003的規定(參見附錄A);採樣率代碼見附錄B。
  • 地震目錄數據檔案
  • 格式要求
地震目錄是一種廣義的自由間隔時間序列,以純文本檔案給出,其內容應包括兩部分:檔案頭和數據體。在檔案頭中應說明地震目錄的來源(作者)、目錄覆蓋的空間範圍和時間範圍以及各數據項的含義。
  • 中國地震台網地震目錄
中國地震台網地震目錄以純文本格式給出。第1行為標題行,自由文本,用於說明是中國地震台網產出的地震目錄。第2-3行為空行。第4行為表頭,給出數據行每欄的含義,依次為“日期”、“時間”、“經度”、“緯度”、“深度”、“Ms”、“Ms7”、“mL”、“mb”、“mB”和“參考地點”。各項之間以空格分開,空格個數不限。利用空格調節各項的位置,以使列印輸出的地震目錄列表中該表頭與下面的數據項對齊。第5行為注釋行,說明“經度”、“緯度”、“深度”的單位,即“(º)”、“(º)”、“(km)”。同樣,利用空格調節各項的位置,以使列印輸出的地震目錄列表中該行中的單位與表頭中相應項對齊。第6行為空行。第7行起為數據行,每行給出一個地震的基本參數,對應於第4行表頭列出的各項。每項數據的具體格式見表3。數據行的排列順序為按發震時間的“升序”或“降序”可選。
表3 中國地震台網地震目錄的數據項格式
序號名稱說明格式舉例備註
1
日期
地震的發生日期
年年年年/月月/日日
2006/06/30
北京時
2
時間
地震的發震時刻
時時:分分:秒秒.秒
01:25:26.8
北京時(UTC+8)
3
經度
地震的震中經度
度.度
119.72
正值表示東經,負值表示西經
4
緯度
地震的震中緯度
度.度
19.08
正值表示北緯,負值表示南緯
5
深度
地震的震源深度
整型數,單位公里
7
6
Ms
地震的震級Ms
4.2
*
7
Ms7
地震的震級Ms7
4.0
*
8
ML
地震的震級ML
4.1
*
9
Mb
地震的震級mb
4.5
*
10
MB
地震的震級Mb
4.5
*
11
參考地點
地震震中所在位置的地名
自由文本
Philippine Islands region
以英文名稱給出
*見《地震及前兆數字觀測技術規範》(試行)(地震出版社,2001)的地震觀測分冊
  • 其他地震目錄
在現階段,允許有不同格式的純文本地震目錄檔案,但應在頭段中對各數據項清楚說明,並逐步與中國地震台網地震目錄格式一致。
  • 震相數據
單個地震的震相數據為ASCII文本,每項數據以英文代碼引導。在檔案頭部分應包含關於該地震的基本信息(發震時刻、震中經度、震中緯度、震源深度、震級)。鑒於震相數據與相應的地震目錄檔案及地震台站檔案相關聯,因此,在震相數據檔案中應註明該地震所屬地震目錄和所用台站信息的出處,供用戶獲取。
  • GPS觀測數據的交換格式
GPS(全球定位系統)觀測數據的數據交換基本格式是國際上通用的RINEX格式(Receiver Independent Exchange format),即所謂獨立於接收器的數據交換格式。最終提供計算處理和數據交換的觀測數據均應轉換成這種統一的數據格式。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中的GPS觀測數據交換應採用RINEX 格式。
接收器(例如ASHTECH Z-XⅡ)的接收數據所形成的原始觀測數據檔案有3個:B-觀測數據檔案,E-星曆數據檔案,S-曆書檔案。
經RINEX格式轉換後形成兩個數據檔案,一個為“O檔案”,即原始觀測數據檔案,另一個為“N檔案”,即星曆數據檔案。“O檔案”和“N檔案”均為ASCII純文本檔案,由檔案頭和數據兩部分構成。
關於RINEX格式的具體描述見參考文獻:“RINEX: The Receiver Independent Exchange Format Version 2”。
利用XML進行數據交換
利用XML語言根據約定的XML模式生成的數據文檔便於在網路上進行數據交換。用XML生成數據文檔的規則參見國家標準GB/T18793-2002 信息技術 可擴展置標語言(XML)1.0和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技術標準SDS/T 2134—2004 數據交換格式設計規則(徵求意見稿)。
  • 地震科學數據元數據文檔
地震科學數據元數據文檔採用XML編寫,元數據編寫指南(試用版)。
  • 地震科學數據數據模式文檔
地震科學數據數據模式文檔採用XML編寫,使用的標準XML模式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標準:地震科學數據 數據模式編寫指南(試用版)。
  • 地震台網業務系統內部的數據交換
地震台網業務系統內部的數據交換採用XML。具體格式由各地震台網(如測震台網)的數據規範確定。
  • 地震台站信息
地震台站信息宜採用XML生成XML文檔。在用戶需要時可按其用戶許可權將選項轉換成純文本格式提供。地震台站信息檔案中至少應包含以下數據項:台站名、台站代碼(字母數字)、台站數字編碼(見DB/T4-2003)、台站經度、台站緯度、台站高程、台站級別(國家級、省級、地方級)、管轄單位、值守狀態(有人值守、無人值守)、測點名、測點號、觀測類型、測項、測項代碼(見DB/T3-2003)、儀器名、儀器型號、開始時間、記錄類型(數字、人工讀數、紙記錄、其他)、資料存儲地、台站地質構造描述。
非純文本的文檔檔案
  • HTML文檔
HTML文檔適於在網際網路上供用戶使用瀏覽器進行瀏覽和下載。在地震科學數據共享項目中,屬於描述性的文檔資料,可採用HTML文檔格式在網際網路上提供服務。
  • Microsoft Word文檔
術報告類文檔可採用Microsoft Word文檔格式向用戶提供。

輔助格式

下面列舉的是我國地震界已經接納的一些地震數據交換輔助格式。本標準不排除其他適用的、得到用戶認可的地震數據交換輔助格式。
與著名數據處理軟體相關聯的數據格式
  • 數字地震波形數據的SAC格式
SAC格式專用於數字地震波形數據處理軟體SAC(Seismic Analysis Code)。
  • 衛星熱紅外遙感數據的pix和tem格式
  • pix格式
(1) 對衛星數據進行定標、輻射校正和地理投影處理 (包括除雲、去噪),]生成去雲、合成的白天、夜間多通道數據,其中,保存全部5個原始通道、NDVI、亮溫、像素來源時間共8個通道的NOAA-16 的pix檔案,解析度為1km/pixel
(2) 各通道物理意義及換算:
1~5 通道:等同於1A5 檔案的原始1~5 通道
Ch6 :NDVI。換算公式:NDVI = ch6 / 1000 - 1
Ch7 :亮溫。換算公式:Tbb = ch7 / 100
Ch8 :像素記錄時間。為當年元月一日以來的秒數。
(3) 常用的遙感圖像處理工具都可以處理如PCI等。以下是其頭檔案格式:
Head:1024 4832 * 4136 16 bit unsigned
  • tem格式
(1)對去雲、合成的白天、夜間多通道數據處理,生成 CH4亮溫1個通道的的tem檔案,解析度為8km/pixel。
(2)各通道物理意義及換算
1通道:亮溫。換算公式: Tbb = ch7 / 100
(3)常用的遙感圖像處理工具都可以處理如PCI等。以下是其頭檔案格式:
Head:1024 604 * 517 16bit unsigned 1 channel
與特定地震台網系統關聯的數據格式
  • EDAS格式
由港震公司開發的數字遙測地震台網系統的數字地震波形數據格式。適用於由港震公司開發的專用數據處理軟體。具有將EDAS 格式轉換成SEED格式和ASCII格式的軟體工具。
  • ADAPT格式
由珠海泰德公司開發的數字遙測地震台網系統的數字地震波形數據格式。適用於由泰德公司開發的專用數據處理軟體。具有將ADAPT格式轉換成SEED格式和ASCII格式的軟體工具。
與特定資料庫表結構相關聯的數據格式
通過資料庫檔案批量提供在資料庫中管理的數據。必要條件是用戶應具備相應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否則用戶將難於套用所獲得的數據。同時,數據提供者應同時向用戶提供相應的數據模式文檔,以保證用戶正確理解資料庫的內容。關於數據模式文檔的編寫,參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標準《地震科學數 據 數據模式編寫指南》。參與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各資料庫的數據模式列表見附錄D,各數據模式的具體內容見《地震科學數據共享資料庫數據模式彙編》。

附錄

附錄A

前兆數據主要測項代碼
(規範性附錄)
前兆數據主要測項代碼見表A.1,引自DB/T3-2003
表A.1 前兆數據主要測項代碼表
代碼 名稱 測項
211
絕對重力觀測
2111基準絕對重力、2112控制基準絕對重力
212
相對重力觀測
2121重力潮汐變化、2122流動重力
221
水平擺傾斜觀測
2211北南分量、2212東西分量、2213北東分量、2214北西分量、2219洞體溫度
222
垂直擺傾斜觀測
2221北南分量、2222東西分量、2223北東分量、2224北西分量、2226第三分量
223
水管傾斜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
224
水管傾斜端點觀測
北端、南端、東端、西端、北東端、南西端、北西端、南東端
231
洞體應變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洞體溫度
232
鑽孔應變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鑽孔溫度
233
體應變觀測
體應變
234
鑽孔應力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懸空分量
241
室內水準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輔助溫度
242
定點水準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
243
定點基線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北東分量、北西分量、第三分量
244
場地水準觀測
斜交、直交、平行
245
場地基線觀測
斜交、直交、平行
246
場地測距觀測
北南分量、東西分量、第三分量
247
蠕變儀觀測
跨斷層斜交、跨斷層直交
248
GPS跨斷層觀測
北分量(跨斷層)、東分量(跨斷層)、垂直分量(跨斷層)
251
區域水準觀測
水準測量高差
252
GPS區域觀測
北分量(區域)、東分量(區域)、垂直分量(區域)
261
GPS連續觀測
北分量(連續)、東分量(連續)、垂直分量(連續)
311
地磁絕對觀測
312
地磁變化記錄
北向分量、東向分量、垂直分量、水平分量、磁偏角、磁傾角、總強度、輔助溫度
321
直流單極距地電阻率觀測
北南向地電阻率、東西向地電阻率、北東向地電阻率、北西向地電阻率、北南向均方差、東西向均方差、北東向均方差、北西向均方差322
直流第二極距地電阻率觀測
北南向地電阻率、東西向地電阻率、北東向地電阻率、北西向地電阻率
311
長周期自然電位差觀測
北南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
341
長極距地電場觀測
北南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
342
短極距地電場觀測
北南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
351
低頻電磁擾動觀測
北南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
352
高頻電磁擾動觀測
北南向、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
411
水位觀測
動水位、靜水位、同層水溫
412
水壓觀測
井口壓力、油井壓力、孔隙壓力
413
流量觀測
井水流量、泉水流量、產油量
414
離子觀測
Ca2+ 、Mg2+ 、Na+ 、K+ 、HCO3- 、SO42- 、Cl- 、F-
415
電導率觀測
電導率
416
水電流觀測
水電流
421
氡濃度觀測
溶解氣氡、逸出氣氡、土壤氣氡
422
汞濃度觀測
溶解氣汞、逸出氣汞、土壤氣汞
423
氫濃度觀測
溶解氣氫、逸出氣氫、土壤氣氫
424
氦濃度觀測
溶解氣氦、逸出氣氦、土壤氣氦
425
二氧化碳濃度觀測
溶解二氧化碳、逸出二氧化碳、土壤二氧化碳
426
氣體總量觀測
溶解氣體總量、逸出氣體總量、土壤氣體總量
431
水溫觀測
表層水溫、淺層水溫、中層水溫、深層水溫
432
泉溫觀測
泉溫
433
地溫觀測
0.8m地溫、1.6m地溫、3.2m地溫、3.2m以下地溫
9
輔助觀測
91
氣象要素
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量
92
水井要素
輔助水位、輔助流量

附錄B

前兆數據格式中的採樣率代碼
(規範性附錄)
前兆數據格式中的採樣率代碼見表B.1
表B.1 前兆數據格式中的採樣率代碼表
採樣率 採樣率代碼 不等間隔採樣
9B 1次每年 9A 2次每年
99 3次每年 98 1次每3個月
97 1次每月 96 3次每月
95 1次每7日 94 1次每5日
93 2次每7日 92 3次每7日
91 1次每日 90 1次每12小時
80 1次每3小時 70 1次每小時
60 1次每30分 30 1次每分
01 1次每秒 02 8次每秒
03 10次每秒 04 16次每秒
05 20次每秒 06 32次每秒
07 50次每秒 08 64次每秒
09 100次每秒 10

附錄C

地磁數據交換格式IAGA2002
(資料性附錄)
修訂:2001年12月,增補:2003年7月
這是2001年8月採納的IAGA ASCII 交換格式。該格式作為來自觀象台和磁變儀台站的地磁數據(採樣值和均值),其時間間隔從毫秒到(含)月均值。該格式包含:
12個強制性的檔案頭記錄
數量不限的可選注釋記錄
一個強制性的數據頭記錄
一系列數據記錄
每個記錄是70個字元長,加上依賴於機器的回車/換行符。
如果需要的話,以空格符填補記錄。數據記錄嚴格地報告4個磁場要素(DHIF, DHZF, 或XYZF)。如果少於4個要素,使用缺數值(多個8或多個9)。
12個強制性的檔案頭記錄
強制性的頭記錄和可選的注釋記錄以第一欄的空格字元開頭,以第70欄的垂直線“|”(ASCII 124)結束。內容標籤在第2欄開始,描述在第25欄開始。12個檔案頭記錄是:
format;(格式)
Source of Data;(數據源
station name;(台站名)
IAGA code;(由IAGA認可的台站代碼)
geodetic latitude;(大地緯度)
geodetic longitude;(大地經度)
elevation;(高程)
Reported;(報告的地磁要素)
Sensor orientation;(感測器取向)
Digital Sampling;(採樣率)
Data interval;(時間間隔)
Data type (數據類型:分為原始數據、修正數據和最終(或“確定”數據))
數量不限的可選注釋記錄
使用這些記錄來記錄關於所定義欄位未包含的數據的重要信息。信息的類型可包括均值的類型以及如何確定均值的中心,數據記錄中的重要間斷,或對缺失值的解釋(填9要素欄位)。
……
一個強制性的數據段記錄
強制性的數據頭記錄包含對多台分析有用的欄頭。要素的類型和順序在檔案頭的欄位Reported中給出。
日期和時間頭是DATE, TIME 和DOY (一年的第幾日)。
地磁要素頭包含4個字母:3個字母用作觀象台的IAGA代碼,1個字母用於表示報告的地磁要素。有效值是H, D (or E), I (or V), X, Y, Z, F。欄頭以空格分隔。
每個記錄以第70欄的垂直線“|”(ASCII 124)結束。
一系列數據記錄
數據記錄包含日期、時間、和報告的地磁場要素。以全9表示缺失的數據,以全8表示在那個欄位的要素未被觀測。每個記錄嚴格定為70個字元長,加上與機器有關的回車/換行符。
……
推薦的檔案命名程式
為便於數據交換和識別,IAGA推薦如下檔案命名準則和風格,用於對包含地磁觀象台數據的檔案命名。這些推薦準則密切遵循當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Level II 推薦,並且完全符合對Level II的Joliette extension 和所建議的對ISO標準的修正。這些推薦是針對數據交換的,並不一定要套用於數據存檔。2003年7月對這部分做了一些改變,以允許存在以不同時間開始的多個數據段(某些數據傳輸系統有這種可能性)和便於使用壓縮程式。

附錄D

已匯集的地震數據共享主體資料庫的數據模式
(資料性附錄)
已匯集的地震數據共享主體資料庫的數據模式示於表D.1。
表D.1已匯集的地震數據共享主體資料庫的數據模式清單
數據模式
提交單位
提交人
專題負責人
中國國家地震台網SEED格式連續波形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中國國家地震台網SEED格式事件波形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中國國家地震台網地震目錄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中國國家地震台網地震速報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中國國家地震台網地震震相報告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首都圈地震台網SEED格式連續波形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首都圈地震台網SEED格式事件波形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首都圈地震台網地震目錄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首都圈地震台網地震速報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首都圈地震台網強震觀測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黃志斌
黃志斌
地震測深參數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孫國偉
火山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潘波
衛星熱紅外資料庫數據模式(含:衛星熱紅外CH4通道合成亮溫影像tem格式資料庫;衛星熱紅外CH4通道合成亮溫影像快視圖資料庫;衛星熱紅外合成影像pix格式資料庫;衛星熱紅外合成影像快視圖資料庫;衛星熱紅外條帶數據快視圖資料庫;衛星熱紅外條帶數據投影快視圖資料庫)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李衛東
構造物理實驗資料庫數據模式(含:高溫高壓岩石力學實驗資料庫;高溫高壓岩石物理實驗資料庫;構造變形與物理場資料庫)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扈小燕
中國地震災害災情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朱林
蘇桂武
強震及工程震害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于海英
于海英
中國大地形變測繪成果基礎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
楊世東
楊世東
中國大陸地殼應力環境基礎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崔效鋒
謝富仁
首都圈流動重力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搜救中心
劉晶晶
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數據集數據模式(含:測深資料庫;流動測震資料庫;形變資料庫)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羅艷
中國震例資料庫數據模式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羅艷
陳棋福

附錄E

關於通用格式的一些術語(引自《微軟計算機辭典》)
(資料性附錄)
MPEG: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縮寫。一組音頻和視頻壓縮標準,是由ISO/IEC聯合技術委員會制定的。MPEG標準有幾種不同的類型,分別用於不同的情形。具有MPEG標準格式的視頻—音頻檔案稱作MPEG檔案。這類檔案通常都有·mpg或·mpeg擴展名。
MPEG—1:MPEG—1標準
MPEG最初的標準,用於存儲和檢索視頻和音頻信息,是為CD—ROM技術而設計的。MPEG—1定義了傳輸速率可達1.5Mbps的介質頻寬、兩種音頻信道和非隔行掃描視頻。
MPEG—2:MPEG—2標準
一種在MPEG—1標準基礎上的擴展標準,用於廣播電視,包括HDTV(高清晰度電視)。MPEG—2定義了傳輸速率可達40Mbps的更高的頻寬、五種音頻信道、範圍更大的幀尺寸和隔行掃描視頻
MPEG3:MPEG—3標準
一種起初為高清晰度電視(HDTV)設計的MPEG標準,但後來發現MPEG—2能取而代之。因此,MPEG—3標準已經不再存在了。
MPEG—4:MPEG—4標準
一種為視頻電話和多媒體套用設計的當前(指2002年)正在研製中的標準。MPEG—4可以提供高達64Kbps的低端頻寬。
·mpeg或·mpg:MPEG檔案擴展名
一種檔案擴展名,用於識別以MPEG格式標準壓縮的視頻和音頻檔案,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制定的。
PEG:JPEG標準、技術、格式
為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的縮略語。JPEG是一種壓縮存儲圖像的ISO/ITU標準,其壓縮格式採用了離散餘弦變換技術。JPEG技術採用降低壓縮比例來減少數據損失。當壓縮比例為100:1時,損失很大;而當壓縮比例為20:1時,幾乎就沒有什麼可注意到的損失了。
一種以JPEG格式存為一個檔案的圖形稱作JPEG圖形。
·jpeg或·jpg
·jpeg或·jpg檔案擴展名
標明該圖像檔案是以JPEG格式編碼的。全球資訊網網頁上的內嵌圖片通常是·jpg檔案。
pixel:像素
是icture element的縮寫。直角格線(rectilinear grid)上成千上萬個點中的一個,每個這樣的點均可單獨“著色”,以形成由計算機在螢幕上產生或由印表機在紙上產生的圖像。像素是顯示器或印表機硬體和軟體在建立字母、數字或圖形時所能處理的最小元素。
pixel image:像素映像
在計算機存儲器中的一幅彩色圖像的表示,像素映像與描述螢幕圖形的位映像相似,但像素映像多一個維,有時稱為深度,它描述了在記憶體中賦予每個螢幕顯示像素的位數。
pixel map:像素圖
描述一幅圖像的像素映像的一個數據結構,包括色彩、圖像、解析度、尺寸、存儲格式以及用來描述每個像素的位數等特性。
用來標識一個TIFF格式的點陣圖圖像檔案擴展名
為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縮略語。一種由CompuServe公司開發的圖形檔案格式,用於在網際網路上傳輸掃描圖像。這種圖像可以有包括透明色在內的256種顏色,檔案的大小取決於實際使用的顏色的數量。可使用LZW(Lempel Zw & Welch)圖像壓縮方法進一步減小檔案的大小。
以GIF格式存儲的圖形檔案稱GIF檔案。
·gif:GIF檔案的擴展名,用於標識GIF點陣圖圖形檔案。
AVI:音頻視頻數據交替格式
為Audio Video Interleaved的縮略語。Windows系統中的一種多媒體檔案格式,用於存放使用IBM和微軟公司RIFF(資源交換檔案格式)規範的聲音和動畫。
·avi:·avi檔案擴展名
一種檔案擴展名,用於標識使用微軟公司RIFF格式存放的AVI數據檔案。
RIFF:資源交換檔案格式
為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的縮略語。由IBM公司和微軟公司聯合開發的一種基礎廣泛的格式規範,用於為不同類型的多媒體檔案定義標準格式。作為一種標記檔案的規範,RIFF依靠頭段來“標記”檔案中的單個數據元素,通過類型及長度來標識這些數據元素。由於以標記來標識數據元素,RIFF規範可在支持舊的應用程式的情況下進行擴展,以包含新類型的元素,舊的應用程式僅忽略在檔案中遇到的新的、不能識別的數據元素。
DRID:格線、柵格
兩組彼此直角相交的線或線性元素(linear elements)。圖形顯示屏是由水平和垂直像素線交叉組成的格線。
PNG:可移植格線圖形
為Portable Network Graphycs的縮略語。一種位映式圖形化圖像(Bitmapped graphic images)檔案格式,設計用來取代GIF格式,它沒有與GIF相關的那么多合法性限制。

參考文獻

GB/T 17798—1999 地球空間數據交換格式(已於2005年進行了修訂,但尚未見到修改後的文本)
DB/T2-2003 地震波形數據交換格式
DB/T3-2003 地震及地震前兆測項分類與代碼
DB/T4-2003 地震台站代碼
SDS/T 2134—2004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技術標準:數據交換格式設計規則(徵求意見稿)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標準:地震科學數據 元數據編寫指南(試用版),2006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工程標準:地震科學數據 數據模式編寫指南(試用版),2006
英漢雙解微軟計算機辭典(第5版),章鴻猷主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修訂版),黃杏元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地震科學數據共享資料庫數據模式彙編》,20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