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統(第3版)

地球系統(第3版)

《地球系統(第3版)》是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坎普赫。

基本介紹

  • 書名:地球系統(第3版)
  • 又名:The Earth System(Third Edition)
  • ISBN:9787040316094
  • 頁數:491頁
  • 定價:59元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4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系列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地球系統(第3版)》與傳統的地球科學教科書相比,不僅對地球系統的各個圈層(固體地球、大氣、海洋)進行了介紹,還講述了各圈層之間以及它們與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學課本的內容)。《地球系統(第3版)》的第1章,全球變化,是對以上這些問題的概述——觀測數據讓我們確信全球環境問題的存在,而地球歷史上的事件反映出地球系統如何對壓力作出回響。《地球系統(第3版)》其餘的篇幅由三個部分構成。第2-9章主要探討地球是如何“運轉”的。這部分講述了氣候、海洋、大氣環流以及元素再循環是活躍在地球表面的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所有這些過程中,生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10-14章帶領讀者重溫地球的歷史,重點強調了對未來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第15-19章關注的是地球系統的未來,提出了現代全球變化的問題,並結合前面兩部分內容,探討了在其他行星上發現生命的可能性。關鍵字:地球系統全球變化地球系統的演化和過程。

編輯推薦

與傳統的地球科學教科書相比,《地球系統(第3版)》不僅對地球系統的各個圈層(固體地球、大氣、海洋)進行了介紹,還講述了各圈層之間以及這些圈層與生物體之闖的相互作用,主要內容包括:全球變化概述;,地球系統的演化和過程及生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地球歷史及對未來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地球系統未來和現代全球變化問題,以及在其他行星上發現生命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坎普赫(Lee R.Kump) (美國)卡斯庭(James F.Kasting) (美國)克萊恩(Robert G.Crane) 譯者:張晶 戴永久
Lee R.Kump,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1981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得地球物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於南佛羅里達大學獲得海洋科學博士學位。Kump博士是NASA天體生物研究所與賓州地球系統科學中心(ESSC)成員,加拿大遠景研究所地球系統演變項目主任助理,美國地質學會會員,倫敦地質學會會員,“地球生物學”雜誌編輯委員會成員,“科學”雜誌的審稿編輯。Kump博士於2000年獲得美國地質學會突出服務獎,2008年與Michael Mann合作編著了《恐怖的預測:了解全球變暖》(DK/,Pearson,2008)一書,此外他還在2009年獲得南佛羅里達大學“優秀校友”稱號。Kump博士的研究興趣包括地球歷史上極端事件(大滅絕、超溫室時期、冰期)發生期間的環境和生物變化、地質歷史時期海洋與大氣成分演變、水環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自然環境中營養和痕量元素變化等領域。
James F.Kasting,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他於哈佛大學獲得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密西根大學獲得大氣科學博士學位。Kasting博士曾在NASA Ames研究中心太空科學部工作了7年,此後於1988年任職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Kasting博士是NASA天體生物研究所與賓州ESSC的成員,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會員,國際生命起源研究協會會員,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員,美國Goldschmit協會會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星大氣演變,尤其是火星、金星與地球的大氣不同的原因探索等領域。此外,Kasting博士還對其他恆星周圍是否存在可居住行星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行星大氣光譜尋找生命跡象等研究領域很感興趣。
Robert G.Crane,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他在科羅拉多大學獲得地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和世界冰川學數據中心A擔任助理研究員,此後在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從事了一年的教學工作,此後於1985年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Crane博士是賓州地球系統科學中心的成員,擔任非洲地球科學、工程學和發展問題研究的賓州大學聯盟的主任,他也是“地理學人工神經網路套用”領域一部教科書的合作編輯人。Crane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海凍的微波遙感、冰-氣候相互作用、區域尺度氣候變化、氣候降尺度技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氣候變化等與變率方面。
張晶,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套用化學專業,1993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學位,此後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1999年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0f Fechnology)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學習並於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回國後於北京師範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要從事大氣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的研究。
戴永久,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87年于吉林大學數學系獲得學士學位,1987-1995年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學習並獲得大氣科學博士學位。1992-1997年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擔任助理科學家,1997年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0fArizona)大氣科學系任助理科學家,2000年起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IgeorgiaInstitute0fTechnology)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任研究科學家。2002年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戴永久教授主要從事陸面模型研發和地一氣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錄

第1章 全球變化
導論
短時間尺度的全球變化
深入探討:颶風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越來越強嗎?
深入探討: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長時間尺度的全球變化
第2章 雛菊世界:對系統的介紹
系統的方法
量化思考:正反饋循環的穩定性
雛菊世界的氣候系統
有用的概念:圖形和圖形的繪製
外部強迫:雛菊世界對不斷增加的太陽光度的回響
第3章 全球能量平衡:溫室效應
導論
電磁輻射
溫度的度量
黑體輻射
行星能量平衡
深入探討:行星能量平衡
大氣的成分與結構
量化思考:溫室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單層大氣
溫室效應的物理成因
雲對大氣輻射收支的影響
氣候模型簡介
氣候的反饋過程
第4章 大氣環流系統
全球循環子系統
大氣環流
深入探討:溫度、壓強和體積之間的關係——理想氣體定律
深入探討:颶風(熱帶氣旋)的工作原理
全球溫度和降雨的分布
第5章海洋環流
風和表面環流
深入探討:渦度
深入探討:1982-1983年和1997一1998年的ENSO事件
深海環流
深入探討:海洋的含鹽量和地球的年齡
有用的概念:同位素及其套用
深入探討:“c——一种放射性時鐘
第6章 冰凍圈
導論
河冰和湖冰,季節性積雪和永久凍土
冰川與冰原
量化思考:冰川的移動
海冰與氣候
第7章 固體地球環流:板塊構造學說
導論
地球結構剖析
深入探討:地震儀的原理
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與板塊邊界
深入探討:大洋中脊噴出孔處的深海生命
固體地球的生理學:板塊構造運動的推動力是什麼?
深入探討:地質樣品的放射性年齡測定
岩石圈的循環:岩石循環
地球歷史中的板塊構造運動
第8章 元素的循環:碳和營養元素循環
碳循環的系統方法
有用的概念:摩爾的概念
短期有機碳循環
深入探討:氧含量最低區
長期有機碳循環
無機碳循環
有用的概念:pH
碳酸鹽一矽酸鹽地球化學循環
深入探討:化學風化的生物增強作用
有機碳循環與無機碳循環之間的聯繫
磷循環和氮循環
第9章 聚焦生物圈:新陳代謝、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地球上的生命
生物圈的構成
……
第10章 地球和生命起源
第11章 生命對大氣的影響:大氣中氧氣和臭氧含量的上升
第12章 長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調節
第13章 地球歷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
第14章 更新世冰期
第15章 全球變暖(一)近期和未來氣候
第16章 全球變暖(二)影響、適應與減緩
第17章 臭氧損耗
第18章 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第19章 地球和類地行星的氣候穩定性
附錄A 單位和單位換算
附錄B 溫度換算
附錄C 元素周期表
附錄D 常用數據
專業術語表
索引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