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編目

在版編目

在版編目(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由某一集中編目機構或某個圖書館的編目部門根據出版機構提供的書稿清樣進行的文獻編目工作。編目數據一般印在即將出版的圖書的特定位置(書名頁背面或著作權頁),以供各圖書館及其他文獻工作機構用以編制各種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在版編目
  • 外文名: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 由來:隨著圖書出版量的急劇增長
  • 最早使用:80年代初
由來,發展,

由來

隨著圖書出版量的急劇增長,為了快速、及時地進行編目加工和報導,避免各館單獨編目所造成的重複性勞動與人力浪費,彌補現行集中編目卡片供應不夠及時的缺陷,在版編目便應運而生。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在版編目的國家。美國國會圖書館於1958年6月至 1959年2月進行了在版編目試驗,並於60年代末正式實行。早期的在版編目被稱為書源編目。1970年在美國圖書館協會第89屆年會上決定改稱在版編目。據統計,美國全國出版的圖書有80%以上實行了在版編目,共有2000餘家出版商參加了在版編目計畫。澳大利亞於1963年進行在版編目試驗,從1972年11月起正式實行。70年代以後,蘇聯(1971),聯邦德國(1974),巴西(1974),墨西哥(1974),英國(1975),加拿大(1975)等國家先後實行了在版編目。為了進一步推動世界各國在版編目的開展,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1982年 8月16~19日在加拿大渥太華聯合召開國際在版編目會議,會議建議每個國家都應考慮由國家書目機構或與之相應的組織制定本國的在版編目計畫。

發展

在中國,80年代初曾有個別出版社進行過在版編目試驗。1986年11月,國家出版局和國家標準局聯合召開在版編目討論會,決定由有關單位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在版編目工作的開展。 1987年7月開始起草有關在版編目的國家標準。在全國情報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七分會的主持下,已制定了《圖書的題名頁》和《圖書在版編目數據單》兩個國家標準。
在版編目的著錄格式,通常都遵循《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的原則規定。但在具體項目的規定上,各國稍有不同。有的國家例如美國和英國較簡略,不包括出版發行項、載體形態項和叢書項等,實用性較差;有的國家例如蘇聯,在版編目數據則較詳細,包括所有項目,甚至有內容提要,實用性較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