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武術

土家族武術

土家族武術是土家族所特有的民族武術 ,武術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土家族武術是土家族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民眾基礎,是土家族勞動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武術作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人民的文化活動方式,土家族武術現在已經成為傳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土家族世代好武,成為傳統。在長期的漁獵、農牧、戰爭生活中,土家族創造出種類繁多、獨具民族氣質的地方特色武術。土家族武術也是中華武術的組成部分 ,也是其民族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 ,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民眾基礎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族武術
  • 外文名:the Tujia peoples Kung-fu
  • 土家語名:Davhaf
  • 民族:土家族
  • 代表人物:努力嘎巴、科洞毛人、熱蘇帕佩等
簡介,土家族武術的技術特點,極多的獨特的民族性內容,超強的連擊性,全面的技術,兇狠的風格,名稱的土家語解釋,溯源與發展,生存的需要促進了土家武術的形成,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武術的前身,武術起源與並發戰爭的需要,土家族武術的文化特點,鮮明的民族特點,獨特的武德特徵,獨特的文化信仰,土家族武術派別,達哈,達布,大庸氣功,湘西土家拳,三峽武術土家拳,向氏武術,

簡介

土家族聚居在山高坡陡,峽谷幽深,岩石遍地的武陵山區。以姓氏為單位組成大大小小的土家山寨,山寨與山寨之間相隔遙遠,交往十分不便。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交通閉塞,必然造就勇敢沉穩的民族心理素質。原生態的自然居住環境也孕育了土家人浪漫樂觀的天性。土家族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在與天地的頑強較量中,土家族武術隨之萌生。經過土家人不斷豐富及創新,形成了今天歷史悠久,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土家族武術。
土家族世代好武,成為傳統。在長期的漁獵、農牧、戰爭生活中,土家族創造出種類繁多、獨具民族氣質的地方特色武術。

土家族武術的技術特點

極多的獨特的民族性內容

比如腳腕重踢它是以堅硬而且受力面積小的腳部內側的腳腕重創敵人肋部的強悍腿法。非常獨特。很多的功夫比如漢族武術,日韓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等,都是用腳背或者脛骨去掃踢的。土家族特有的腳腕重踢雖然發力不太順,但是受力面積比一整隻腳背或者脛骨都要小太多了,所以破壞力很大。
獨特的腳腕掃踢等等民族性手法獨特的腳腕掃踢等等民族性手法

超強的連擊性

也是土家族武術獨有的。如肘膝掌配合擊殺法和連續擒鎖擊殺法。
、先往敵人耳後起肘,然後不收回直接把肘,以肘為軸心向右上方轉出後,打後腦同時抓住敵人另一隻手拉回來膝撞腹部,撞躬身後,雙手砍後腦。
二、打拳被敵人閃開,不收回直接折過去用掌劈側頸,劈完後不收回而是直接由此抓住敵人的脖子,另一手抓敵人的手拉回來膝撞。撞躬身,在揮肘下砸敵人的後心,最後補充性的可以從後鎖制著敵人的肩關節的同時從後彈踢下巴。
三、把敵人摔成背朝上後,立刻先跪住敵人的肩關節,翹掉敵人的肩關節後,再在空中,立刻毫不停歇地兩個力一前一後地廢掉敵人的肘關節。(也可以按在自己的另一大腿上雙手一起下按,這也是土家族特有的毀傷關節的技術),最後再毫不停歇地把敵人的肩肘俱費毫無抵抗力的這隻手放在敵人的咽喉下牽拉鎖頸殺死敵人,同時跪住敵人的脊柱,並極力挺身支援鎖頸的力道。一般牽拉鎖頸也是我國和東南亞多國常用的鎖頸技法,但是敵人勢必掙扎,土家族則會一連串地鎖完他的各個關節後,讓毫無抵抗力的敵人被鎖頸致死。如果敵人拿刀,我就牽著敵人已經廢了的胳膊用敵人的刀割開敵人的咽喉,再把刀拿在我手上,結束我徒手的不利狀態。
四、運用過背摔先把敵人在空中利用慣性折掉敵人的腕關節,然後立刻對被摔倒的敵人的臉部跪膝攻擊,而且跪膝後不收回,直接跪住敵人的臉不放,此時敵人自然伸手向上,立刻毫不停歇地雙手抓住鎖敵人的肘關節,廢掉它。

全面的技術

土家族的武道技術特別全面,無論拳、掌、肘、膝、腿、指、爪、摔、擒拿、鎖制、固定等等均有所建樹。特別是漢族武術相對不太重視的膝法,土家族武道則特別重視,而且與泰拳、緬甸斌道等等大大咧咧的箍頸膝撞不同,土家族的膝法還特別重視使用巧力,順勢簽拉敵人的進攻手,用膝法反擊。而且特別重視對被膝法撞躬身的敵人所暴露的後腦,後心等要害使用掌劈或者肘砸攻擊。
防守反擊的戰術與使用巧力防守反擊的戰術與使用巧力

兇狠的風格

漢族武術講究“剛柔並濟”不同。土家族的武術則是非常不同,特彆強悍,非常致命。包括給出的打法,可以看出這一獨特風格。因為土家族武術具有鮮明民族性的特點並不是一句空話。

名稱的土家語解釋

Davhaf(達哈) ,Dav(達)是互相的意思, hav(哈)是一個特別像英語中“hit”這樣的,特指擊打的動詞。也就是“對打”,即擊打的拳腳功夫之意,與土家族摔跤“達布”:也就是對摔,扭打的功夫相對。因為土家語屬於藏緬語族,和漢語語法區別較大。Davhaf也是土家族規模最大的武術運動,除了是單一的武道的名字,也泛指整個土家族的武道(徒手的)。或泛指一切的拳腳功夫,也就是還有一層類似漢語“拳術”這個詞的意思。
土家族武術

溯源與發展

生存的需要促進了土家武術的形成

土家族武術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包括拳術、器械、和散手三大類,土家族武術的起源是廣大的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積累出來的。最基本的說,是為了生存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土家族自古居住在地形複雜的深山密林地區,生存環境惡劣,有時要面對猛獸的襲擊,所以習練一些防身的技能是生存的本質需要。在土家族敘述族源和發展的民間文學史詩中《梯瑪神歌》的遷徙記一章中明確的描述了土家先祖通過器械、徒手格鬥打敗妖魔的情節,這時候土家族武術的基本雛形已經形成。
土家族武道的對敵防禦姿勢土家族武道的對敵防禦姿勢

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武術的前身

在古時,土家族的先民打獵歸來後,大家為了消遣寂靜的長夜,大家圍坐在篝火旁一邊燒烤著打獵回來的食物,一邊敲打手中的武器,模仿著和野獸的搏鬥、打獵中各種動作。人們手舞足蹈地跳起來、吼起來、歌起來、舞起來,土家族最原始的舞蹈就是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所以大多數武術研究者都認為茅古斯是土家武術的活化石。流行於土家山寨的十二埋伏拳就是由茅古斯演變而來的。(註:土家族十二埋伏拳是一種古老的扭打式武道,以擒鎖為主。打擊技術較少。)

武術起源與並發戰爭的需要

土家族武術亦是如此,戰爭的促進了土家武術的發展。土家族歷史以來以驍勇善戰,民風彪悍著稱,自古以來部族內部,與外族之間的戰事不斷,武術成為獲得軍事勝利的重要手段。從將領到士兵,人人都要學習武藝。戰爭刺激了土家族武術的積累和繼承,也可以說土家武術是在連年不斷的戰事中發揚的。在將士解甲歸田後,他們又把在軍隊里學習到的武藝帶到了民間進行傳播。在民間傳播中,去掉軍營里為應付打仗而採用的大劈大砍的特點,加之以較為實用或者較為優美的技擊動作,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武術。
土家族武術

土家族武術的文化特點

鮮明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武術是土家族人民所獨創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土家族武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產生於本民族,又流傳於本民族,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性。在土家族武術的發展進程中,有一些與外來武術文化的融合,但是從套路演練、技擊、武德傳承等無不透露出濃郁的土家族文化。在土家族內部,把土家武術視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有著特殊的敏感性。正是土家族武術所獨有的民族特性才使其能在中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土家武術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特性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增進民族凝聚力,增進民族意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武術

獨特的武德特徵

未曾習武,先習德。武德是中華武術的重要表現特徵,同時又是武術文化的一個明顯的表現形式。在土家族武術里,其武德文化占了很大的部分。土家拳術,拳勁力猛,幾乎招招致命。所以武師都不輕易傳授武術,首先要考察學武者的德行如何,再加以傳授武術,咋土家族的武德文化中,流傳著“五不授與四教”的說法。一般有五種人不在傳授之例:不授習武材料者不授,心狠手辣者不授,隨便賣弄武藝者不授,狂妄之大者不授,女子不授。四教既忠實老實者、謙虛謹慎者、講仁義重禮者、重武藝勤奮好學者授。從“五不教四授”中,可以看出土家武術獨特的武德文化呢韓與重視武德修養的本質特徵。獨特的武德文化是傳承與發展土家族武術的重要因素。

獨特的文化信仰

土家族和其他南方少數民族一樣,都有著對英雄人物極度崇拜的特點。對英雄的崇拜,加深了人民對習練武術的熱情,同時也加速了武術的傳播。在土家族的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對本民族歷史的英雄人物,奉若神明。對武藝高強的酋長,敬為“八部大王”。還有些地方的土家族,以虎作為本民族的文化圖騰,虎乃百獸之王是最兇猛的動物。土家族武術,深受虎文化的影響,每招每式都兇狠異常如土家白虎拳,白虎掏心等等。一些常年行走江湖的武林人士的刀劍上面,都雕了虎的圖案,劍刀的把都做成虎的形狀。從文化信仰的角度來看,土家族武術有著明顯的獨特性,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武術。
八部大王廟遺址八部大王廟遺址

土家族武術派別

達哈

達哈是土家族武術中的主要的擊打的拳腳功夫,亦是土家族武術的土家語泛稱。重視武德的同時極其兇狠,技術全面,風格獨特,極具土家族的鮮明民族特色。呈現出與講究“剛柔並濟”和空靈的漢族傳統武術不同的風格。
土家族武術

達布

也就是土家族摔跤。土家族摔跤的成就其實並不輸於土家族的拳腳功夫,土家族摔跤擅長重型摔法以及兼有實質性破壞效果的摔法(比如右側圖片示範的劈後腦同時絆腿摔,基本可以直接殺死敵人),也兼有很多快摔法,技術上的最大長處是毀傷關節。並且絕不會像其他的武道那樣坐等敵人疼的受不了而投降,而是兇狠的一連串毀傷關節的技術,甚至是殺死敵人,(一般是鎖頸致死)

大庸氣功

大庸氣功堪稱武林奇葩,是張家界市境內特別是土家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分健體氣功、武術氣功兩類。大庸氣功在海內外享有極高名望,曾為祖國贏得聲譽。
土家族武術
據傳大庸硬氣功鼻祖是楚國鬼谷子,該氣功最具影響的項目有如下七項:
(1)腹臥剛叉: 由二人在地面扶住一根叉尖朝上的三股鋼叉,叉尖鋒利,然後一人俯身叉尖,尖抵腹部,待其四肢平展懸空,扶叉二人轉圖庫動鋼叉,謂之推磨。表演時,要求臥叉者運氣於腹,氣意集中,稍有大意,叉即穿腹而過。
(2)臥刀破石:先固定兩把大刀,刀口朝上,臥刀者運氣後,由其他人抬臥於刀口上(有仰臥、俯臥兩種),然後在臥刀者腹部或背部置一碩大石條(約數百斤),由一個或兩個彪形大漢掄大錘狠擊石條直至斷裂破碎為止。
(3)釘刀床破石:地上倒一層碎玻璃片,一人仰臥其上,然後腹上置釘床,又一人仰臥釘床上,再於第二人腹上置刀床,第三人仰臥刀床上,腹部上壓一塊數百斤的大石條,由人掄捶狠砸,至石破為止。
(4)銀槍刺喉:用一根兩頭安的鋒利槍頭的鋼槍,抵置於兩位表演者喉部,然後相對發力,至槍桿抵成彎弓形而喉部安然無恙。
(5)徒手斷石:表演者將一塊堅滑如鐵的卵石置於地上,然後運氣於掌或指擊斷卵石。
(6)踢腿折石:表演者運氣於腿,以腿擊斷石條。一般可踢斷15公分以上厚度的石條。
(7)胸部打刀:將鋒利大刀刃口置於胸部肌肉上,用一根拳頭粗木棒猛擊刀背,至棒斷而胸部無傷。

湘西土家拳

土家拳是湘西土家族的拳種,歷史悠久。今大庸市一帶流行的土家拳譜,尊岳飛的師傅周同為祖師。趙匡胤慣使的“雙馬輥”,至今仍在土家族武術中使用。清代為土家拳發展的極盛時期,乾隆至光緒年間,永順縣習土家拳而中武舉者有23人。湘西龍山、桑植、永順、大庸、保靖、瀘溪、古丈、沉陵、辰溪等縣市均有人習土家拳。
土家拳注重樁功,以練弓步、馬步為主,攻防手法多,以立拳為主,講究“三法一勁”,即蹬腿、送髖、護肩、斜下衝勁。步法靈活多變,常用蛇形步、標步、梭步、墊步和撤步。拳架緊湊,活動範圍小,多近攻短打,動作迅速,拳勢兇猛,剛勁有力。
練功方法,主要有樁功、習柔、輕縱、抗打、拳掌功、走拳架、策手(即散手)等,稱為七步法。
黑虎拳屬於湘西土家拳,黑虎拳是流行在邵陽、零陵地區的一個重要拳種,屬內壯功,有系統的拳械套路,獨樹一幟,從清代中期至今,已傳15代。
黑虎拳的風格特點:動作樸素,勇猛無華,短打強攻,剛勁有力。其徒手套路有“月中攀桂”、“黑虎掏心”等9套。1983年,大庸市黃德軍應邀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表演黑虎拳,受到觀眾好評。

三峽武術土家拳

三峽土家巴人粗獷豪放,尚武成性,有“恆帶刀弩長槍”之俗。其中土家拳是其經典民間代表拳術。
土家拳歷史源遠流長,大概由遠古巴國蠻拳演變而來,古代部落首領廩君就是由投劍、乘船競技而立。清同治《來鳳縣誌》載有《蠻刀歌》,記述其練武情形。
土家拳術近似南拳,以技法為主,剛柔相濟、天人合一,講究撩拗披劈、掛逼勾勒、承靈停妥、方圓扁窄、刁槍空滾、吞吐浮沉、三滾五快、擺樁精靈,強調腳似車盤、腰似磨心、眼似銅鈴、耳似風、動如猛虎、周身活順。其風格獨特,拳勢緊湊、動作穩沉、步法穩健、腿法較少、多用手肘、勁力充實、帶氣必聲、以聲助力、套路短小、技擊突出、注重功力、講求實用。武術套路種種:小梅莊拳、小連拳、白虎趕室、九十一、三肘六捶、法拳、八虎、八法、大公拳、板凳拳等是其基本動作。練功方法多樣,有舉石鎖、搶耍砣、打樁板、插黃豆、打沙袋、跳土坑、倒立等。武術器械刀、棍、耙、槍、鐺、鞭樣樣俱全,自成一體。

向氏武術

“有1000多年歷史的向氏武術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因為向氏家族將其作為健身之道來傳承”
土家族武術
為抵制倭寇,向氏先祖創建了既能健身又能征戰的向氏武術,經過近1000年的演繹和傳承,形成了刀、槍、鐧、棍、錘、鞭、鏢、叉、拳等諸般武術套路,且技藝獨特精絕、世代相襲傳承。明清之際,向姓先祖輾轉於遵義、重慶、施州(今恩施),在清康熙年間落戶黔江中塘。向氏有世代習武強身、報效國家的傳統,並形成世代相傳,千百年來不曾中斷,成為土家民族文化的瑰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