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第九輯

國際漢學第九輯

講述了論費正清的中國史研究、論光明之城一書的真偽、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及興衰、中國的馬可波羅、韓國詮釋學與“四七”論、歐洲的敦煌學研究、中、韓目連救母故事比較研究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國際漢學第九輯
  • 又名:國際漢學第九輯
  • 作者:任繼愈
  • ISBN:9787534731556
  • 類別社會科學總論
  • 頁數:312
  • 定價:28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9-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線上試讀部分章節,前言/序言,

編輯推薦

《國際漢學》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一本綜合性學術集刊。其宗旨是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最新進展,以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同時積極推動國內學術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努力倡導國內學術界與海外漢學家的對話,使“漢學”和“國學”展開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一種跨文化的對比研究中,提升漢學研究的水平。

內容簡介

《國際漢學.第9輯》分為“漢學一家言”、“漢學家專項”、“《光明之城》的討論”、“西方早期漢學”、“中外文化交流史”、“歐洲漢學史研究”、“中國文史研究”、“漢語學習研究”、“CHINA備考”、“附錄”十個章節,為大家揭秘“china”一詞的來源、變遷,本輯登出了李玉昆和龔方震兩位先生對《光明之城》和《馬克?波羅遊記》兩種截然不同的論點的文章,以期引起討論。a
同時,自晚明以來,入華傳教士即成為溝通中西雙方的重要橋樑,他們的著作也是西方漢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傳教士漢學作為重點,兼顧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力圖使二者有一個很好的協調,以還原歷史真貌,一直是創刊以來的一個辦刊思想。本輯刊出鄭德弟、吳莉葦等先生的譯文和湯開建、張鎧、計翔翔等先生的論文都體現了這一思想。
另外,本輯起,對“域外漢語史”的研究也將進入大家的視野。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任老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1916年4月15日生,山東省平原縣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畢業。1942年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留北京大學任教,1956年晉升為教授。
任繼愈師從湯用彤賀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先後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朱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邏輯學等課程.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國家第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長。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專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子全譯》、《老子繹讀》等;主編有《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宗教詞典》、《中國哲學發展史》等。此外,還主持《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華大典》等的編輯出版工作。

目錄


漢學-家言
漢學與比較文學
漢學研究三題
漢學家專頁
論費正清的中國史研究
耶穌會士漢學家安文思及其《中國新志》
《光明之城》的討論
《光明之城》與南宋泉州社會
論《文明之城》一書的真偽
西方早期漢學
與北京的文學通信
中外文化交流史
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及興衰
中國的馬可·波羅
新教傳教士著作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韓國詮釋學與“四七”論
鄭子瑜與日本學術界
歐洲漢學史研究
歐洲的敦煌學研究
歐洲的漢語音韻學研究:第一階段
俄羅斯的漢學:道教研究
中國文史研究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問題總論
中、韓目連母故事比較研究
語言類型學
漢語學習史研究
威妥瑪《語言自邇集》與對外漢語教學
一部研究琉球人漢語教育的專著
應加強對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的研究
CHINA 備考
從佉盧文材料看Cina一詞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
China緣起蜀身毒道新證
附錄
China緣起蜀身毒道新證
《國際漢學》第九輯英文目錄
《通報》第88卷要目
《中國研究書評》第8卷要目
編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五、中日學術的雙向交流
中日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互逆的,這也許是任何不同文化交流的共同規律。筆者十分注意鄭子瑜1962年4月27日在日本東京漢學會及大東文化大學研究所演講的開場白:明清時代,中國東渡學者,對於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的,其一是明 的理學家朱舜水,其二便是晚清最傑出的新派詩人黃遵憲了!”
在中日關係史上.朱、黃二人具有路碑的意義。朱舜水是實學在日本的最早的播種者,他竭力反對“浮誇虛偽”之風倡導“學貴有用”,“為學者有實功有實用”、”朱在日本學術界被國人稱為“朱夫子”②,是日本學人心目巾的孔夫子。他對編纂《大日本史》有著重要的影響,該書總纂安覺即是朱氏受業弟子,其思想淵源來自朱舜水。作為“實學”的首播人,朱舜水在日本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黃連憲是對日本產生又一巨大影響的近代中國學人。鄭子瑜之所以將目光投向東瀛, 大概是因為黃氏一生的重大轉折始於日本,他覺得應該效法黃氏“濯足扶桑“,期待與日本“黃學”界切磋藝事。這裡,筆者要特別指出的是,朱、黃兩人雖都是對日本產生重大影響的巨人.但在傳播的價值取向上是極為不同的。如果說,朱舜水是以向日本傳播華夏文化,以實學為主幹、為己任,將中國文明之火播種於日本,可視作是一種”順向傳播”的話,那么,黃遵憲除繼承朱氏的事業之外,更多的是將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文化發展轉播到落後的華夏——這是一種有別於朱氏的逆向傳播。朱、黃不同的傳播指向說明了中日交往史上一個令人注目的事實,即以明治維新為界,以前是日本向中國學習,以後是中國通過日本這一中介接受西方新思潮。黃遵憲的《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都可視作是向中國輸送日本學習西方後迅速強大起來的說明書。
在與日本學術界交往的過程中,鄭子瑜肩負著雙重的任務,既向日本學術界介紹本人的漢學成果,又向漢文化圈介紹日本的學術成就。也正是因為雙向的輸送,他在日本學術界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關於鄭氏向日本學術界輸送漢學的成果,因討論這方面的論文比較多,不再贅述。這裡重點談一下他是如何向漢文化圈介紹日本學術界情況的。《東都習講錄》、《日本的漢學研究及其他》兩部專著是這方面的總結,另外《挑燈集》、《詩論與詩記》中如《談日本文人的漢詩》、《東遊詩記》、《平林寺里尋前緣》等文章以及《談中日文人的贈答詩》等論文均為“逆向傳播”的成果。
1972年香港編譯社出版的《日本的漢學研究及其他》一書中《日本的大學教育》、《早稻田與中國留學生》(實藤惠秀著,鄭氏譯)、《大東義化大學與東洋研究》、《日本的漢學研究》諸文,是較早向漢文化圈比較詳細地介紹日本教育、學術情況的文章,對於大陸讀者來說,至今讀來仍然覺得卜分新鮮。鄭子瑜在這些文章中,以親身的經歷、宴地的考察向我們介紹了日本大學教育在近代的演變經過及早稻田大學與中國近世著名學人的關係等情況,令閱者耳目為之一新。尤其是《日本的漢學研究》,詳盡地介紹了他與日本學人交往的經過以及日本學術之特徵,無論從史料意義還是認識意義上來說都是一篇極為客觀公允的文字。
《談中日文人的贈答詩》一文其實是一部簡明的中日詩文小史①。其中詳述了自唐以來中日文人間兄弟般的情誼,以及中日文人贈答詩中所體現出的同心同德共同反擊西方列強侵略的決心;鄭氏在“雙向傳播”中也並不迴避歷史的陰影,他說:“曾幾何時,日本竟由處於和中國同受西方列強入侵的弱國,一躍而成為侵略琉球群島的霸權國”,“琉球事件是日本維新之後.看見清廷的積弱,由一向視己為國下國轉而成為霸權國,公然入侵中國的土地之始”。

前言/序言

學界對域外漢學的研究在逐步升溫,著譯不斷,但若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對域外漢學的了解仍是若明若暗,至今尚不能構畫出一幅清晰的圖樣(當然,這主要是指西方漢學,對日本漢學的研究在嚴紹璗先生的耕耘下已碩果纍纍).
別的不說.China這個飼的來源,變遷.雖有伯希和等大師級人物做過些研究,但至令仍未解決,還是個謎。為此,在本輯中我們州發了吳焯和徐作生兩位先生的論文,並希望就此繼續展開討論。
列班?掃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西行的旅行家、宗教學家,然雖有羅香林等前輩學者對他做過研究,但知者不多。從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列班,掃馬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應該大筆書寫的人。周寧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讀。
西方最早東來的人物是家喻戶曉的馬可?波羅,但自大衛?塞爾本的《光明之城》出版之後,波瀾驟起。因為如果此書真實可信,第一個來到中國的就是雅各,《光明之城》就要取代《馬可‘渡羅遊記》,西方遊記漢學史就要改寫。對此國內學術界反應不一.本輯登出了李玉昆和龔方震兩位先生論點截然不同的文章.以期引起討論。
自晚明以來,入華傳教士.即成為溝通中西雙方的重要橋粱,這些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已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的著作也是西方漢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做西方漢學史研究,想繞過人華傳教士兒乎是不可能的。在我們看來,中國近代基督教史和西方傳教士漢學史幾乎是一個錢幣的所面,二者雖歸屬於完全不同的兩個研究領域,但其內在血內聯繫清晰可見。做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人如不注意西方傳教士漢學,肯定不能掌握其全貌;同樣,做傳教士漢學研究的人若不關注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也會摸不清該學科學術發展的脈絡,因為許多重要的傳教檔案本身就是漢學的基本內容。這說明了西方漢學史研究的躊學科性質,只有貫通中西,東西同進,方能揭開歷史與思想的秘密。本刊自創刊以來,始終把傳教士漢學作為重點,兼顧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力圖使二者有一個很好的協調.以還原歷史真貌。本輯刊出鄭德弟、吳莉葦等先生的譯文和湯開建、張鎧、計翔翔等先生的論文都體現了我們這一辦刊思想。
從本輯起我們將把‘域外漢語史”研究納入視野,這是域外漢學史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這個研究將會有力地帶動中國語言學史的研究。本輯張德鑫、吳莉君兩位先生的文章即為這方面的一個新嘗試。
當然,作為一門專業存在的域外漢學,也是我們關注的重要內容,每輯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譯文,本輯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和法國學者戴仁等先生的文章相信會引起中國史研究者的關注。
在大象出版社的支持下,從第九輯開始,《國際漢學》將有一個較大改變,今後每年兩輯將定時出版,這將更加方便讀者關注和購買。第八輯出版前,《國際漢學)創刊時的編委焦樹安先生突然病故,前些時我們又送走了李慎之先生。李先生對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思想界有著重要影響。為辦好本刊,我曾和王健、煦生友幾次到李先生家拜訪,也曾針對關於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影響問題和先生單獨做過交流。不料先生悄然離去,遽歸道山,但其神韻笑容猶在眼前。我們謹以本輯作為對慎之先生的紀念。
張西平
2003年盛夏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