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務流動

勞務,從經濟學意義上講,是指憑藉自己的勞動力為他人提供服務,或為他人提供某種特殊使用價值的勞務活動。國際勞務流動是指勞務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轉移。

開展國際勞務活動,對勞務輸出國和勞務輸入國都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流動現狀,流動分類,流動成因,

流動現狀

目前,國際勞動力市場呈現多元化格局,大致可以劃分為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亞洲市場(中東市場單列)、中東市場和拉美市場等幾大板塊。其中,亞洲、歐洲和北美是國際勞務流動的主要目的地。國際勞工組織2004年的報告顯示在亞洲、北美和歐洲的外籍工人分別為2210萬人、2050萬人和2750萬人,分別占全球外籍勞工總量的27%、25%和34%(見表1),合計占全部外籍工人的86%。
國際勞務流動
北美和西歐一直是外籍勞工的主要目的地,吸收來自周邊國家的初級工人和世界各地的專業人才。中東產油國曾是亞洲勞務的主要流入地,但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油價下跌中東產油國的吸引力有所降低。而東南亞經濟崛起,使一些東南亞國家逐漸演變為勞動力接收國或者既輸出又輸入勞動力的國家,除南亞的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仍以海灣國家為主要目的國外,東南亞國家的勞務也開始在區內的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地尋找工作機會。圖1顯示了20世紀90年代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向中東和東南亞地區輸送勞務的對比變化。
國際勞務流動
資料來源:Asian Labor Migra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此外,義大利、希臘等南歐國家曾是勞務淨輸出國,目前也開始接收北非等國家的外籍勞工。目前,拉美地區的區內勞務流動不斷擴大,委內瑞拉、阿根廷國內擁有相當規模的外籍勞工隊伍。

流動分類

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國際勞務流動分為“要素性勞務”和“非要素性勞務”兩種。
1、要素性勞務
要素性勞務是指勞務輸出直接作為生產第一要素進入生產過程,在輸入國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創造物質產品。通常講,輸出的勞動力,從事於工農業生產部門的勞動,即為要素性勞務輸出
2、非要素性勞務
非要素性勞務是指勞務輸出不進入直接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在非物質生產領域為勞務輸入國提供勞動與服務。非要素性勞務包括的項目很多,它即包括一些與商品的進出口直接相關的從屬活動,如運輸、保險、裝卸等;也包括許多與商品的進出口無關的活動,如旅遊、文化教育、諮詢服務等。

流動成因

1、生產要素在國際間分布不平衡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擁有它發展經濟所需要的全部技術和資源。一部分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人口老化和人口增長率下降,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本國勞動力不足的困難。大多數開發中國家,資金不足,技術落後,承受著日益嚴重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還有一些國家,資金充足,自然資源豐富,但缺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只要存在著國家和地區間的自然資源不平衡和技術上的差異,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資源在國家和地區間的流動和重新組合就不可避免。因此,生產要素在國際間分布的不平衡,是勞務流動的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2、國際分工的發展和深化是勞務流動的重要原因
國際分工的深化,使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和互補性進一步加強。如美國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的國家,但農業機械化的高度發展並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勞動,農忙季節仍需大批外籍勞工。日本、德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十分發達,但鋼鐵、建築、汽車製造等傳統工業仍不可缺少,隨著本國勞務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必須輸入大批外國勞務來補充傳統工業的“空位”。
3、國際援助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銀行等一些國際性經濟組織,向開發中國家提供了大批的國際援助,用以援建這些國家的大型基礎設施和工農業生產項目。然而許多開發中國家缺乏技術設備和技術人才,無力自行施工和經營,不得不按國際慣例進行國際招標,吸引他國的技術、設備和技術管理人才。一些國家的政府便專門運用援外的方式支持本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