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史系列:英國史

國別史系列:英國史

《英國史》是我社“國別史”系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英國從史前至當下的歷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其中關於英國重大的歷史事件的評判,如“光榮革命”的性質、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憲章運動失敗的原因、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兩黨制的形成等,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英國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源頭、西方議會民主制的策源地、現代化的先驅、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貴族紳士的國度、西方文學的寶庫,了解她的歷史就等於抓住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源流,值得仔細閱讀。 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本書最後附有譯名對照及索引、國王世系表、大事年表和參考書目。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別史系列:英國史
  • 作者:閻照祥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27824
  • 外文名:The History of England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452頁
  • 開本:16
  • 定價:59.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不覺間,lO年倏忽。其問《英國史》曾被加印,但不敷需求,市面久已斷供,網路上千尋不得,修訂和再版的任務提上日程。
閻照祥根據責任編輯和讀者們的建議,這次《英國史(修訂本)》再版,適當做了修改,增添了一些內容。它們主要是:
1.為解釋英國中古時期司法制度變遷的多樣性,在第三章中增加了“神判法的實施及其終結”的內容。
2.為使讀者較多地理解英國地方管理體制……

作者簡介

閻照祥,男,山東成武人,史學博士。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世界近現代史研究會會長,河南史學會會長,現任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副會長。獨立出版《英國政黨政治史》、《英國政治制度史》、《英國貴族史》、《英國史》、《英國近代貴族體制研究》和《英國政治思想史》等史學專著,主編、參編學術著作和教材多種。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史前時期和羅馬統治
一、史前不列顛
二、巨石之謎
三、羅馬行省
第二章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
一、蠻族入侵
二、爭霸和統一
三、晚期撒克遜王國
四、賢人會議和郡區制
五、下層居民生活
六、文學和史學
第三章諾曼一安茹時期
一、諾曼征服
二、封建制發展
三、二元王國
四、國王和教會
五、政治制度改革
六、神判法及其終結
七、《大憲童》
八、威爾斯、愛爾蘭和蘇格蘭
第四章中古鼎盛時期
一、貴族和騎士
二、莊園和新農業
三、城鎮自治和行會
四、教會和教堂建築
五、大學的早期發展
六、議會的產生
七、治安法官的起源
八、立法和征服
第五章戰爭和危機
一、百年戰爭(前期)
二、議會的發展
三、黑死病和社會動盪
四、威克利夫和羅拉德派
五、民族文學的興起
六、社會結構的嬗變
七、百年戰爭(後期)
八、玫瑰戰爭
第六章都鐸王朝
一、過渡時期
二、專制君主制的確立
三、亨利八世和沃爾西
四、宗教改革
五、議會新變化
六、教派衝突和權力更換
七、伊莉莎白女王
八、外貿、拓殖與海戰
九、莫爾、莎士比亞和培根
第七章革命世紀
一、發展、衝突和殖民
二、國王和議會
三、內戰烈火
四、護國政體
五、復辟時期
六、“光榮革命”
七、17世紀政治思想
八、皇家學會與科學進步
第八章工業革命前的英國
一、立憲君主制和寡頭體制
二、反法戰爭
三、漢諾瓦國王和內閣制
四、“快樂的英格蘭”
五、重商主義和黑奴貿易
六、歐陸遊學
七、蘇格蘭啟蒙運動
八、新文學:散文和小說
九、繪畫藝術
第九章走向工業社會
一、工業革命
二、殖民地的得失
三、憲政危機
四、保守主義和反法戰爭
五、第一次議會改革
六、歐文與歐文主義
七、政治經濟學的突破
八、浪漫主義詩歌
九、近代體育的萌生和發展
第十章自由主義時代
一、憲章運動
二、“自由放任”和工業霸權
三、政治改革的擴展
四、科學的豐收
五、牛津運動和宗教信仰自由
六、現實主義文學
七、“維多利亞風尚”
八、兩黨制度
九、愛爾蘭自治問題
十、工黨的緣起
十一、戰爭和擴張
第十一章衰落和磨難
一、“日不落”帝國
二、自由黨社會改革
三、戰前社會動盪
四、大戰洗禮
五、工黨的崛起
六、總罷工和“全民政府”
七、通嚮慕尼黑之路
八、再經大戰
第十二章戰後發展
一、福利國家和國有化
二、“共識政治”
三、“英國病”
四、“柴契爾革命”
五、新工黨與“第三條道路”
六、英美關係和英歐關係
七、大英帝國的瓦解
八、民眾生活習慣的變化
九、工黨的失勢和保守黨復出
十、君主制:未曾奏響的輓曲
譯名對照及索引
英國歷代君主及在位時間
英國歷任首相任職時間表
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六、文學和史學
盎格魯撒克遜文學是英國文學的源頭。當時詩歌和散文所使用的語言,多是典型的古英語。古英語流行於512世紀,分為4種方言:諾森伯利亞方言、麥西亞方言,西撒克遜方言和肯特方言。各種方言中都有許多外來詞,後人讀起來較費解,頗像閱淒外語。它們記載在手抄本里,因種類不同,輾轉流傳,難免會遺漏散佚,破損和改動。
最早的詩歌作品是一些箴言詩和英雄史詩的片段,創作於遙遠的多神教時代。詩歌中提到的諸神名字在以後英語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跡:星期二是專司地下陰暗的索爾日,星期三是戰神窩丹日,星期四是雷神索爾日,星期五是女神弗雷亞日。甚至復活節也是由春天的女神奧斯特拉演變而來的。
在現存盎格魯撒克遜前期的詩歌里,“英雄史詩”和宗教題材占了很大的分量。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當時蠻族武力征服和基督教傳播的情景。而長篇史詩《貝奧武甫》反映了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最早用歐洲地方語言寫成,見於大約公元1000年留存下來的孤本手稿,約有3000行。講述6世紀初發生的事件。其有關故事可能是6世紀由盎格魯人口頭傳誦,700—750年間在英格蘭被人撰寫成篇。詩中的英雄和情節都與英國無乾,但我們可從中窺測到那時日耳曼部落問的社會風貌。
《貝奧武甫》的故事來源於一種宗教文化,分為兩部分。是講一個名叫格倫威爾的妖怪,連續12年經常騷擾丹麥國王赫羅斯加的一座華美的酒宴廳——“鹿庭”,搶走併吞噬赫羅斯加的戰士。青年勇士貝奧武甫率扈從趕來營救,國王對其勇氣表示讚賞,設宴款待。夜晚,貝奧武甫與格倫威爾搏鬥,獲勝後又在湖底洞穴里同格倫威爾的海妖母親搏鬥。第二部分里,貝奧武甫當了國王,平安治理國家50年,可到了晚年,他還得同…條火龍以命相搏,殺死火龍。史詩以貝奧武甫的葬禮和一首輓歌結束。
《貝奧武甫》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故事,它蘊藏著象徵的、宗教的含義。而且,故事中還介紹了宮廷情景。諸如講究禮節,飲酒歡慶,交換禮物,以及詩人周旋於勇士之間,等等。其莊嚴場面可使後人領悟到早期貴族武士的行為。同當時所有的詩歌一樣,《貝奧武甫》詩句較長,是用頭韻詩體寫成的,不押韻,辭彙豐富,總用一些不同的形容詞描寫同一事物;而且其中新的基督教信仰和英雄品德糅合在一起,但詩中的社會準則屬於較早的異教時代。
另一首短詩《莫兒登》也是無名氏的作品,寫成於10世紀末,它也再現了古老的武士時代的社會準則。其中不乏這樣的詩句:
思想得要堅強;情感,更激烈。
當我們體力日漸衰退,勇氣得要更大。

序言

不覺間,1O年倏忽。其間《英國史》曾被加印,但不敷需求,市面久已斷供,網路上千尋不得,修訂和再版的任務提上日程。
根據責任編輯和讀者們的建議,這次再版,適當做7修改,增添7一些內容。它們主要是:
1.為解釋英國中古時期司法制度變遷的多樣性,在第三章中增加了“神判法的實施及其終結”的內容。
2.為使讀者較多地理解英國地方管理體制,第四章中增加了“治安法官起源”一節,旨在揭示,一國地方秩序的維持,並非取決於行政開支的增加、官僚隊伍的膨脹及薪酬的豐厚。
3.第八章增添內容有兩處:一是18世紀前後英國貴族和鄉紳歐陸遊學的歷史,二是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等人在當時思想變革中的傑出作用。前一史實表明,一國統治階級文化素養的提升,會強化該群體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準;教育進步是社會發展的要素。後一事件揭示,社會經濟的變革往往會與思想變革同步,並受到先進思想的促進。18-19世紀,地處北疆人口稀少的蘇格蘭湧現出了諸如瓦特、麥克斯韋和亞當-斯密等世界級文化科學巨人,其影響力持續存在,絕非偶然。
4.第九章增加了“近代體育的萌生和發展”,展示了英國近代體育活動的民眾性、地方性特色,以及拳擊、划艇、賽馬和板球等是如何成為大眾性體育競賽項目的,並由此肯定了英國在世界近現代體育事業中的卓越貢獻。
5.第十章增加了“牛津運動和宗教信仰自由”一節,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宗教自由的發展步伐也是快慢交替,並非一蹴而就。
6.在最後一章里,筆者補充了21世紀以來的英國政治史內容,包括“工黨的失勢和保守黨的復出”、“君主制:未曾奏響的輓曲”。
7.附錄中的“大事年表”等也做了修改。
筆者在撰寫該序言時,適逢我國“兩會”召開之際。從新聞中得知:這次“兩會”,不封路、不用警車引道、不擺花、降低餐飲規格…對此頗有感-慨。筆者記得,不少國家的政府和議會奉行節儉,已歷多年,即便是高官要員,也不敢違逆納稅人的意向,過分鋪張。還記得,1994年11月的一天下午,我在倫敦詹姆士王家公園的長椅上小憩,忽見英國外交大臣赫德帶一隨員,信步走造,是前往議會大廈開會的。他笑著向遊人致意,遊人坐著回應,無須起立。平民和高官之問如此的平等關係,在島國已是平常。筆者還想到,不同的國家間,會有差異。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官本位的現象,其原因值得反思;而所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這次再版修燈,增幅約為1O%,不算太大。惋惜的是,書稿雖經修改,仍有不少缺一感。對各時段的事件、人物的評述還有疏漏。尤其是不列顛現當代的內容多屬政治史方面,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和教育文化發展方面的篇幅則明顯不足。筆者有年,當繼續研讀,好在以後適當增補。
懇請讀者對書中的謬誤、不當和疏漏之處,批評指正。
2013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