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

“四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多重含義。最著名的是“楊震四知”,此外還有“易經四知”,“佛教四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知
  • 外文名:four knows
  • 拼音:sì zhī
  • 含義:多重含義
楊震四知,易經四知,佛教四知,曾國藩四知,

楊震四知

楊震四知:就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楊震
又《傳贊》:“震畏四知。”後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亦作“ 四知金 ”、“畏四知”。
楊震從小好學,博通經術。眾儒生說:“真是關西的孔子楊伯起啊。”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從荊州刺史轉任東萊郡太守。當他赴任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帶著十斤金子來贈送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送金這件事在夜裡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楊震)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賄賂。他(楊震)的子孫常吃粗茶淡飯,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肯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廉潔守正的官員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
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郁,隨其研習《歐陽尚書》。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漢順帝繼位後,下詔為其平反。

易經四知

源於《易經.系詞》里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四知
知微、知彰:
既知道事物萌發之初極微小的現象,又知道事物發展的顯著後果。
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要知道懂得柔和剛的威力,又要懂得以柔克剛,剛柔相濟.如此方能成大事也。
易經四知體現了“剛柔相濟、恩威並施”的治世思想的體現和統治手段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承德避暑山壯里的"四知書屋"便是取此含義。

佛教四知

[出佛說罵意經] 一天知謂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惡。雖未形現。天神已自知之。照臨們上矣。二地知謂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惡。雖未形現。地神已自知之。鑑察於下矣。三傍人知謂人作善作惡。於隱僻之處。自謂無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四自知謂心欲作善作惡。人雖未知。自意已先知之矣。

曾國藩四知

《曾國藩日記》為人之道四知:知命、知禮、知言、知仁。
四知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是說:不懂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論,就無法了解認識他人。
曾國藩把知命,知禮,知言,後面加了一條,知仁。他把這四條奉為人生的準則,終生踐行,由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近代立功、立德、立言的第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