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是文化部直屬全國重點藝術類茶道專業學校,是國家非遺工程和茶道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之一。是由原四川省茶藝表演藝術家協會、原四川省峨眉派茶藝表演隊、原成都市民間藝術專業委員會、國際茶道研究會和四川省峨眉山佛學研究中心五個全國重點文化藝術機構於1996年5月、1999年3月、2001年9月,分三次並構、重組而成。峨眉派峨眉茶道起始於公元845年峨眉山高僧昌福禪師創辦的峨眉茶道哲宗法院傳承至今;原四川省茶藝表演藝術家協會於1966年由國際茶道研究會指導地方對外化文化交流時建立的四川省茶文化事業部發展而來,與浙江茶文化事業部,福建茶文化事業部同為國際茶道研究會中國區直屬三家核心機構;原四川省峨眉派茶藝表演隊前身是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戲曲專業委員會組建而成;原成都市民間藝術專業委員會由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設立。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現任校黨委書記為李治光教授,校長為金剛石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 類別:國家非遺工程和茶道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
  •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
學校簡介,學校業績,學校成就,歷史淵源,歷史進程,學校精神,學校資質年表,學校問題,

學校簡介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學校設城東分校、城西分校、城中分校、蒲江分校、廣元分校、自貢分校、峨眉分校、六安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校徽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校徽
分校、北京分校、杭州分校、上海分校、西安分校、綿陽分校、遂寧分校和馬邊分校。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是文化部直屬藝術類考評學校和教育部主管的寫實性高等藝術學業教育培訓基地,是目前我國茶藝術教育類規模最大,學科覆蓋面最廣,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茶藝術專業學校,也是我國寫實性教育中惟一批准為行業單項學科的名牌院校,是當代中國最早成立的茶藝術類專業寫實性教育事業重點保護單位,為全國茶藝術教育培訓基地中心,是文化部“非遺工程”第一批整合重點建設、研究、開發、挖掘的知名學校,通過國家“物聯網”、“先驅文化”、“卓越計畫”和“藝術創新工程”審核的重點名牌學校,為教育部批准組建的“藝術學科”信息備案註冊的15所非學歷大專以上院校之一,全國首批建立“藝術研究中心”的高校會員單位,國際茶道研究會全世界33所“茶道大師”和“茶藝大師”入學考試自主劃定分數線的中國區惟一高校。2003年全世界茶文化貢獻力排行榜位列第11名,2004年列第9名,2005列第3名,2006年列第5名,2007列第6名,2008年列第15名,2009年列第1名,2010年列第5名。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在全國寫實性藝術教育中,其合格率總榜高居全國第一,為文化部定點藝術類考評機構之一。是目前我國國內惟一一家獲得教育部批准自行編寫教材,獨立擁有考試資格和定級的專業學校,於2008年取得教育部批准為本校發證資格,從而率先脫離勞動部門代發資格證書的學校。

學校業績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於2001年正式取得國家工商總局的批准,並改組和重組升級為中國第一所茶藝表演藝術專業學校。自成立至今,推出了十六組不同種類的茶道教學和表演藝術專業:如佛家茶道、儒學茶藝、道家茶道、長嘴銅壺茶藝、台式工夫茶藝、英式茶道、日式茶道、韓國茶道、俄羅斯茶道、茶養生保健等。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學校長期展示著“從茶中感受平和、追求寧靜,享受茶所帶來的怡然自得、體會人生的真諦”。演出時,舉手投足中表達優雅,沖泡茶時準確到位、講解時生動有趣、意境深遠,使茶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英國BBC、加拿大TEA SOE(周刊)、香港文匯報、美國僑報、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上海東方衛視、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晨報、新民晚報、南京晚報、陝西日報、中國文化報、羊城晚報以及各地電視台、新浪、搜狐、網易、等全世界上百家媒體或專題或新聞或記錄片分別對峨眉茶道作了各項報導。
在各政府機構內,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的表演藝術作品,先後代表成都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北京市委、中宣部、外交部、文化部、全國對外友協、雲南省政府、廈門市委、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委宣傳部、成都市游游局、湖南省委宣傳部、瀋陽市商業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署、泰國國家皇宮、日本大阪市府、芬蘭國家體育局、德國杜賽爾多夫市政府、印度尼西亞外交部、菲律賓馬尼拉市政府等近1000處各地區的文藝演出。 學校出版有教學教材3套,申請通過的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25項,刊登藝術學術論文11篇,茶道茶藝影視著作權和文字著作權80項,獲國際和國家、省、市藝術成果獎651個,學校先後被評為“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優秀企業型學校”和文化部“新文化特色藝術”學校。

學校成就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下屬四川省峨眉派茶藝表演隊是擁有訪問世界70多個國家的歷史;擁有中宣部最佳藝術團體、文化部最佳藝術貢獻獎、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四川省旅遊形象大使、成都市人民政府最佳演出機構等100多個榮譽稱號。是迄今為止中國茶藝界惟一與日本茶道能在世界上共用平台的中國茶道組織。現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各國茶道的標誌性學校和演出團體的代表,“峨眉茶道”四個字已是一種新的標誌性藝術類別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而不是一種單一的藝術品牌形式。峨眉茶道(前身為峨眉派茶道)的歷史已達1100多年,是我國目前組織形成最早、組織傳承相對最全面的茶道流派之一,在世界各國茶道組織中有著相當的地位和權威。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日本、俄羅斯、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茶道組織,分別200多次訪問過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品牌以其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理念,獨創中國茶道很多文化內涵和表現手法,現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並認可。同時,峨眉茶道還是一個長期以自成一家的方式進行布道的組織,與大眾理解的國家勞動部職業資格考試的茶藝師組織完全不同。通常是高於國家相關茶藝的教學和考試原則。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精藝、精文、創新、不爭”為準則,獨創中國茶道復原工程這一重大文化里程碑。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的“峨眉派”和“峨眉茶道”品牌名是由佛教界書法大師、峨眉山高僧演哲親筆題寫,由中國首位國際茶道大師金剛石(敖歌)出任校長。鄭金龍、周平、楊蘭、阿杜、程寶琳、牛放、魏飛、程清、夏龍、黃自聰、朱江、宏山、徐偉、羅遠海、王菲、陶姝言、葉亮、黃文、郎俊傑、王小飛、張建蓉、胡英、唐麗娟、陳韻竹、周曉芳、曾萬峰、成先勤、劉成棟、陳軍、郭瓊、徐菲菲等等位處中國一線的茶藝人物都在此求過學或接受過洗禮。全國普及性茶藝茶道中,有六成以上的茶藝組織出自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畢業學員組建,全國有近九成的茶藝組織或觀摩學習,或偷偷模仿,或通過學校畢業學員在外傳授獲得學校茶藝表演的技術。在2009年全國茶藝表現藝術考評中,最一線的中國茶藝師有193人,無一例外地使用了峨眉茶道的全部或部分表演藝術風格,而其中只有32人是正規的從本校畢業學員,其餘161人全是偷學、通過網學或畢業學員外教而成。這就是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對全國茶藝組織最大的貢獻,也是對中國茶道的發揚光大最好的詮釋。特別是中國長嘴壺茶藝這一專業,在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開發長壺表演藝術之前,中國長壺無一例外不是硬招式,死板,沒有舞台颱風和藝術表現力。經學校研發中心耗時三年,於2002年打造完成,才變成了今天人人可看見的行雲流水般表演。後來者,或之前從業者,都開始想方設法跟進偷學或報名學習。

歷史淵源

要了解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首先要對“峨眉派”和“峨眉茶道”的由來開始了解,更要對峨眉山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後所產生的各種流派進行了解,在有史實的情況下作一些介紹。有一些傳說的流派也在此列出,供讀者參考。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峨眉山最早為我國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來到峨眉山修行約早1300年時間。我國史書《山海經·西山經》、《五符經》、《魏書釋老志》、《漢書·地理志》、《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雲笈七籤》、《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國武術史》、《四川武術大全》、《樂山志》等書均有詳細記載。自東周顯王22年(約公元前370年前後),峨眉山隱士和後來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經學學派”,其方術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國形成核心地位。史載開創人為天師張陵,稱號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經書《五符經》、《三皇經》、《九仙經》、《飛弦羽經》等經書隨之在峨眉山誕生。而同一時期誕生的另一武學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術道人司徒玄空創立,並漸漸壯大。  
道家經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了相當一批授眾,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在原學派基礎上創立史上最大規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數萬戶。到了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峨眉山便在此期間成為仙道界最為核心的地方,該教義後改為我國正宗道教名稱“天師道”。其流派經典《丹經》一書和《想爾注》一書也在張魯時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順帝時期,據《義傳》和《劍道》載,峨眉山道教歷經本教爭權奪利,發生三次較大規模的教派衝突。為保一方安定,於公元484年由太藥道長創立三門劍術,合稱為“峨眉劍仙派”。(一說為陝西全真派王重陽創建,但無史考。)峨眉劍仙派醉心於劍術、氣功、養生三大方向,與峨眉通臂拳重於防身不同。與此同時,另一劍術門派越女劍法術也漸漸形成一個峨眉山道家防禦性武術集體。
隋開皇楊堅(公元586)年間,藥王孫思邈到峨眉山習煉藥膳,著書《千金要方》。修道人與孫思邈一同常年研習百藥,以茗載道,形成我國較早的一種茶藥人群組織,這便峨眉道家茶學學派的起始。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時期起,我國佛教南宗大系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入峨眉山,大興佛教思想,道家學派隨之衰弱。佛教為世界最大的拿來主義宗派,凡是優秀的,符合佛教事業發展的,都一一收入教義全書。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創立的各大流派幾乎六成左右被佛教臨濟宗門派收入其中。公元835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龕和尚等人將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一,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公元845由昌福達院禪師將原峨眉山道家藥茶概念、道家養生經法和佛教禪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兩派於唐王朝時期起,正式支撐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兩大教義的平衡點,並發展至今。另外,目前關於峨眉山最為權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還對峨眉山歷代重要人物作過較為全面的描述,如趙公明、三霄娘娘、白蓮仙姑、東嶽大帝等,雖然說過於神化了,但因這些人在峨眉山所創的一些門派或取的地名,至今還能一一見證。  
惟一遺憾的是,今天的峨眉派武術和峨眉茶道,沒能在峨眉山設立起宗源觀瞻之地。峨眉派武術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門派,他們分別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各自營生。峨眉茶道現已遷居成都,因“峨眉”字商標不能直截註冊,只能更名為“峨眉派”而申請商標註冊,並成立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這種遺憾是國內少見的現象,與我國河南少林武術、浙江徑山茶道的保護力度相比,這無疑是四川省相關政府部門的大意或嚴重失職。
由於峨眉山還有大量各類門派的歷史遺蹟和文物,於歷史、政治和文化都是一個重要的標誌。了解峨眉山各派的歷史,只為更好地了解峨眉山各宗派本身的發生髮展或消亡。作為現階段峨眉茶道的傳承人,金剛石先生編寫了一部峨眉茶道的專用書籍《中國茶道大師賞閱》,作為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的主要教學圖書。

歷史進程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於公元845年間(唐宣宗在位),由峨眉山昌福禪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法。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製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制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我們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制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製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產品。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師圓寂,其俗家玄徒多達200餘人,紛紛前往參拜逝容,據《單靈名譜》一書載,這是唐朝時期俗家弟子對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參拜典禮。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門的長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時期還有大中律僧和隆達大師習茶授僧,但因佛事過多,終沒長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餘,採用他對儒家學派的理解,首次將峨眉茶道的年曆按儒家史記方式編寫整理出來,用於傳承記錄峨眉茶道的歷代承載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為《峨眉茶法法歷》。能明和尚於公元995年獲諡號能明法師,時年72歲。公元1016年,仁空法師和聖雲禪師兩人共同從能明法師手中接過峨眉茶道的主修權,大力提倡全山僧眾修習茶法,便於佛教內修,對參禪者大有益處。這一時期應為峨眉山茶法活動最為興隆的時期,有關峨眉山史冊的書籍多有記載。 
公元1071年聖雲禪師圓寂,為峨眉茶道中人年歲最高者,享年119歲。公元1080年,峨眉山聖水閣果悟大師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師原本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專職僧人,對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養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師發掘出來的,後來著名的大詞家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寶。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師時期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門宗法林立,佛教門生從南北二宗分為更細的八宗佛教門派。各個山地都成了爭奪範圍。峨眉茶道修習者隨之減少,果悟大師為峨眉茶道第二位廣收俗家弟子學習茶道的主持者,並隨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龍洞(今峨眉山白龍寺院一帶)考察地形,最後在這一地區開荒種茶達600餘畝,至今這一地區仍是我國惟一最有發言權的正宗“峨眉山茶”主產地,別的地方十有八九為假冒偽劣。
在果悟大師的努力下,峨眉茶道雖然有所發展,但很難向前推進,佛教僧眾大多以習武誦經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還不到22歲的果德無從修習茶法,平常做點記錄算是完成任務,他對果悟大師的授法難以達到靜寂狀態。但就是他這樣一名武僧,卻為峨眉茶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動搖的作用,因常年習武,養成了動的習慣,並時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術的方式比划起來。果悟大師見多識廣,要求果德將其動作細化成一種規範的表現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別於昌福禪師以求靜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樣的書,《茶之緣》誕生了。《茶之緣》以動為修習茶道,結合武術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強,同時對靜寂者提供了身心放鬆的條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達400餘人,分為動和靜兩種類別。以至於在果悟和果德圓寂後長達30年時間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選,大多自然修習,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態。其中主要分為峨眉禪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長壺茶道四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務,期間接待了無數從江南逃難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餘觀賞峨眉茶道,這為當時元王朝政治打壓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駒在其作品《言茶記》中收錄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緣》全部內容。大詞家吳文英雖然在峨眉山停留時間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詞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懷舊》中寫道“山月隨風冷太白,峨眉茶法古來親”。公元1260間,喇嘛教傳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衝擊,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無力再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師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幾乎沒有發展幾名茶道授眾,於1311年轉交給常圓大師處理。因常圓大師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眾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溫。
自1373年常圓大師圓寂後,峨眉茶道幾乎就不需要專人主持服務了。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歲月里,峨眉茶道已成為峨眉山眾佛家人士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一門專門的法政,用以修習。凡有來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規泡茶方法,接待訪友。最為著名的是,神宗萬曆元年別傳和尚進京受賜紫衣和純金制萬歲牌時,別傳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繹了峨眉茶道,並回贈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葉,該茶葉就在當年被列入明朝貢茶冊。別傳和尚也因此獲諡號“洪濟禪師”,朱翊還親筆提寫了“聖積寺”牌匾,該匾於1797年間被夾江僧人盜走,放於夾江家中,後不知去向。《明史·列傳》中載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賜寺院等記錄,這個王朝,應該是峨眉山茶葉和峨眉派茶道最為輝煌的時代。
康熙年間,峨眉山高僧元亨禪師受康熙帝賜“善覺寺”之匾時,正是元亨禪師對峨眉茶法最熱心的時期。如果要說清朝時期的峨眉茶道傳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禪師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問茶、坐思、聽經和樂水四個茶法程式,用以串聯整個峨眉茶道動和靜的必由規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錄》中將元亨禪師的茶事茶法先後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論經訓,分別為《參悟茶法》、《明悟茶法》、《繕悟茶法》。該經訓於1864年被收錄進《禪宗大典》全經的第331卷《六和經》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將峨眉茶道進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曆推定,並將其編寫到自己的《生錄》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龍洞俗家居士祥魁為專修茶法而來,於1898年對峨眉茶道各種程式修成,法正無誤,並取得白龍寺主持政元大師許可,同意將峨眉茶道傳出峨眉山之外設定布道場。從此峨眉茶道正式轉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間,中國佛教的前景難以定奪,多數僧眾處於觀望國事,無心修習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龍寺高僧演哲大師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務後,更是總在空閒之餘研修峨眉茶道,廣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寬明、寬治、寬雲、寬輕、寬海等等,後多為茶道中高手。以至於因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並有了當前我國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藝名師宏塵、宏玄、宏德、宏靜等人問世。在峨眉山佛門中的寬靈法師、宏山大師都是演哲培養的習茶高手。
隨著時間的近程和歷史的久遠,加之歷代僧人、居士對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緣》這組動態茶道的觀點不一,因而在漫長的歷史裡也就出現了多重樣本的茶法形式,純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繹多有不太統一的一面。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演哲大師帶領其弟子寬輕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經閣和實地溯古推今,尋幽訪秘。在前賢的基礎上發掘出更為系統的一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禪茶、太極茶道、儒學茶藝、空中書法、峨眉道家茶道、龍鳳茶藝六大篇章和問茶三式、茶緣十三式、龍鳳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飛仙四十四式、朝聖五十五式、聖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組。同時,又在演有和尚的《生錄》年曆上增補了三名峨眉茶道的傳人名單。隨之演哲大師將峨眉茶道提升為一個傳統茶道流派,並取一總冠名“峨眉派”來一統峨眉茶道中的各種茶法。1985年,演哲大師親筆提寫“峨眉派”牌匾,作為傳承惟一標識。
演哲大師圓寂後,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場經濟的衝擊波而無法正常布道。於是在1996年夏天,寬輕和尚將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則交由其弟子金剛石來完成市場開發。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終止,大步進入市場化。金剛石是學中文出身,三年時間內將峨眉派的各種思路和現有市場趨勢作了對比,並作出了大範圍調整。首先是將一切傳統合法化,申請商標註冊、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動作專利保護以及註冊申辦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等。其次是對峨眉派商標註冊名稱作出變更,改為“巴蜀峨眉派”,實用名為“峨眉派”,表明專業指向和開發方向。第三是將原有茶道法則語言現代化、多樣化。第四是表現方式為純舞台化、生活化、實用化。 
1999年,金剛石正式成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註冊傳人,執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務。2000年,其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正式公開演出,在通過金剛石及其龍鳳胎子女金剛小石和金剛玉石的長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隨之而飛向了全國各地。之後跟進的是由金剛石組建的教練班子也不斷地在全國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茶道市場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基本認可。

學校精神

峨眉茶道的精神應分為三個時期來列出: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第一個時期為昌福禪師創立的參禪悟道習茶法時期,昌福禪師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確提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書開篇律言中講道:“茶全禪性,禪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學人得失均同,則無何。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再無何。學蒼生而愛蒼天,習凡塵而助眾物,明無何。人水合一,學人初道;人茶合一,學人能道;人壺合一,學人會道;天人合一,學人明道。”,這種概述表明昌福為峨眉派首先提出了好學之人為道的基本原理。
接著昌福禪師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講道:“初為水,晨練一草。次為茶,晨練一勞。三為壺,晨練一事。四為人,晨練一了。序式一:問茶,通虛則悟,也道。序式二:靜寂,清戒則還,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則入,也道。序式四:鳴樂,凡塵則去,也道。序式五:滌壺,冥思則為,也道。”這一節為參禪悟道明確了首要的標準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里,昌福禪師十巧妙地將修法之人的各種心態擺出,便於洗淨身心,他講道:“氣,生氣不生,則動。神,來神不解,則問。韻,承韻不著,則補。定,世定不平,則安。
分律立法三為昌福禪對峨眉派的茶道精神集中體現地方:“智生於智,法式曰:智中大智還有智。智長於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積智。智功於智。法式曰:智多養智放還智。智傳於智。法式曰:智慧型哺智化眾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後一章的第六節里,昌福禪師將世間萬物的性格包羅其中,表達茶道始於人道,還原於人道,他講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靜佛靜清也,還道乃人終。茶中品,人清靜,參禪悟,千古文。”
昌福禪師創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門中廣為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於一體。昌福禪師說:“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這應該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惟一,成佛者之靈光”的特徵。從這一觀點上看,昌福禪師對茶道理解是大氣而又現實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談茶道,這個本位的法理都沒有,談茶可能就是一種小器。
再則,用昌福的觀點來看,要求別人怎么處事為人,不是茶道講的,教人怎樣用茶也不是茶道講的,評述自己靜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達得全面的,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八個字讓多少人學到老死都沒有學通,那么茶道應為什麼理念呢?昌福禪師說:學蒼天而愛蒼生,習凡塵而助眾物。這裡說到“學蒼天”和“習凡塵”其意重在包羅萬象,所以昌福禪師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習茶,大庸者不能,大學者則為之”,按他的意思應理解為:茶道,不是誰都能學,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好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樣,不是用來做擺設好奇,不是喊出來標榜自己用的。
昌福禪師在借鑑原峨眉山道家學派的觀點上,更深度地將天視為誠,將人視為明,“因誠則明,因明則智”,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經脈之一。在總結和綜合當時中國各家學派的文化精神基礎上,將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於——智。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學——玄。
第二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應為果德和尚時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動態的茶道精神,更易於修習和傳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緣》一書中強調:“精神之道,貴於行,傷於停。動為武形,停為靜始。有形為下,載形為上。茶法無動無形,載之難卻。”果德和尚雖沒有直接標明他這一時期峨眉派的茶道精神,但我們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動載形,才能達到靜坐參禪的境界,如形都沒有了,何來靜心悟道的思想。其實,昌福禪師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只是沒有這么明確。那么果德和尚的峨眉派精神應該是“造型”。
第三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是演哲大師時期,擁有書法繪畫大師稱號的演哲,對於茶道美學更是有相當的發言權,他說:“峨眉派,一年系日風彩,二年武藝誇張,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術視野,五年茶葉氣息,六年書法神韻,七年眾生親切。”演哲為當代高僧,他理解的茶道精神體現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1987年,他對峨眉派的接班人寬輕提出:“峨眉派要發展成綠色的、健康的、生態的、傳統的、專業的、藝術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隊伍。最終達到一門個性鮮明而又獨具匠心的茶道流派。”
演哲大師曾問他的茶友:“攬盡三千佳茗,誰解箇中真味?”茶友無言以答。後來演哲大師在修正《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時,將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補了進去,他說:“古往今來,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緣。正所謂靜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養心者——健、問心者——達。”這是演哲大師對茶與人之間的悟語。他還在《茶之緣》一書中寫入了“問茶與上與中與下,共聚一統時隱時現,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問得三春滿人間。”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茶道精神為:智、德、才、健、達五元素。後來金剛石將峨眉派的“造型”精神改為現代語言:“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講求法度嚴謹,手眼一氣呵成,形神一脈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隨為第一境界;以得心應手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為第三境界。觀者需心平氣和、意無雜念、屏聲靜氣、調和呼吸,於一招一式中體悟行雲流水的杯中謁語,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動作連慣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學校資質年表

1996年8月:獲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批准成立茶道研究資格。1999年5月:獲國際茶道研究會中國區定級授權資格。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
2001年3月:獲成都市教育局批准為成都市茶文化發展基地。
2001年9月:獲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2年10月:獲四川省教育廳批准為非學歷制教學示範學校。
2003年6月:獲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省級資格學校。
2003年7月:獲文化部“先驅文化”授權工程資格。
2003年11月:獲文化部藝術司批准為全國藝術類考評定點機構。
2004年3月:獲國家“卓越計畫”定點項目開發資格。
2004年5月:獲成都市政府批准為成都市休閒文化重點研發單位。
2006年2月:獲教育部批准成立非學歷教學認證評級資格。
2006年12月:獲教育部教師協會批准成立非學歷師資考試中心。
2007年3月:獲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藝術創新工程”惟一單項資格。
2007年6月:獲成都市文化局藝術培訓中心表演藝術終審發證資格。
2008年10月:獲教育部批准取得本校獨立發證資格。
2008年11月:獲國家工商總局批准國有資產改制,取得獨立法人資格。
2009年7月:獲教育部批准,取得由本校自主核發“寫實性學業證書”資格。
2010年5月: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全套茶道技藝產權保護資格。
2010年9月:獲教育部信息中物聯網認證資格。

學校問題

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因體制問題,而始終與法與市場接軌,錯失了很多快速發展的時機,自1996年創辦至2008年,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學校一直處於國有體制硬性管理範圍,與市場化經營相差實在太遠。再者,2001年和2006年經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向國家教委申請學歷制大專院校,均未獲通過,導致學校招生、發證和就業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尤其是沒有取得學校獨立發證資格,造成的藝術類教學發證真空,只能依靠勞動部門代發“茶藝師技工證”,這種證書根本上講,是不能說明表演藝術的專業性和職業性,完全屬於超低級別的一種技術工人職業證書。直至2008年10月,學校才改制成功,經各級政府和文化部的共同努力,教育部才批准學校自主核發寫實性學業證書,而國家學歷證書依然未獲通過,只是相比於之前發放“茶藝師技工證”幸運多了。取得了學校獨立發證資格後,校長金剛石先生認為,學校大約要花十年時間整合、重組、休整、探索。到2017年才有可能到達建設校園基地和再次申請國家學歷制教育資格。在這十年期內,學校還承擔著國投三資和藝術培訓中心改制後的巨大資金支付責任,這也是學校面臨的一個重問題。
校長金剛石校長金剛石
2008年至今,學校主要工作重點放在各地分校的建設上,對於總部的建設完全處於停止狀態。金剛石說:要像紅軍建設根據地的方式一樣,只有在各地建設好了根據地,最後才能建設好中央。李治光先生說:好的組織,都是先以地方為主,最後才落實指揮系統是革命的樣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