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南戲

四大南戲

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傳統戲曲劇種。元代南戲著名的作品《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被後人稱為四大南戲,在明清時期傳演甚廣,影響深遠。

這些劇本,明徐渭在《南詞敘錄》“宋元舊篇”內有著錄。“四大南戲”是南戲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傳奇”,簡稱荊、劉、拜、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大南戲
  • 分類:戲曲
  • 地區:中國
南戲簡介,具體介紹,《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音樂特點,角色行當,藝術特點,

南戲簡介

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戲曲聲腔系統。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四大南戲四大南戲
“四大南戲”:一、《荊釵記》作者柯丹丘;二、《白兔記》又稱《劉知遠白兔記》,永嘉書會才人編;三、《拜月亭》又名《幽閨記》,也稱《王瑞蘭閨怨拜月亭》或《蔣世隆拜月亭》,相傳為元人施惠所作;四、《殺狗記》全名《楊德賢婦殺狗勸夫》,作者不詳。

具體介紹

《荊釵記》

荊釵記》作者柯丹丘。但王國維卻考定作者為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寫宋代文人王十朋與妻子錢玉蓮“貧相守,富相連,心不變”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對忠於愛情,堅貞不屈,富貴不能動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義夫節婦”形象。在藝術上,它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於命運的風頭浪尖上進行刻畫,矛盾衝突此起彼伏,情節曲折跌宕,特別適宜於舞台演出。其次,結構頗為精巧,利用荊釵這一道具貫穿全劇,使得關目緊湊。再次,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較強。
據《紫桃軒雜綴》、《甌江逸志》記載,故事原型寫的是十朋負心拋棄玉蓮,玉蓮投江自盡,與《王魁》、《趙貞玉》屬同一類型。今傳本改為歌頌“義夫節婦”生死不渝的夫婦之愛,與《琵琶記》改蔡二郎的不道德為蔡伯喈的純孝,強調“關風化”的傾向是一致的。這體現了元末把書生作為歌頌對象的風氣,也與在南方戲劇圈中,較多強調倫理道德的總體傾向相一致。不過,《荊釵記》在許多方面突破了儒家的價值觀,像王十朋在誤聞玉蓮死訊後,守情不移,甚至寧無子嗣,也不再娶,就突破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綱常觀念;錢玉蓮重才而輕財,為了自己的信念,甘赴一死,她的“節”,雖有封建貞節的因素,但更多體現了“富貴不能動其志,威逼不能移其情”的品質。劇中涉及如何對待貧賤,如何對待富貴,如何處理夫妻關係、繼母與前妻子女的家庭關係等等,這些都是舊時代下層民眾深為關切的社會問題。因而,它的出現,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意,王世貞稱“《荊釵》近俗而時動人”(《曲藻》)。所謂近俗,正好說明它具有貼近現實生活的一面。
荊釵記荊釵記

《白兔記》

白兔記》又稱《劉知遠白兔記》,永嘉書會才人編,共三十三出。
白兔記白兔記
內容簡介:五代時,沛縣沙陀村人劉知遠幼年喪父,隨母改嫁,將繼父家業花費至盡,被繼父逐出家中,流落荒廟,後被同村富室李大公收留。李大公見劉知遠有帝王之相,便將女兒李三娘嫁與劉知遠,而李三娘的哥哥李洪以及其妻子卻嫌貧愛富,堅決反對招贅劉知遠。李大公不聽,還是招贅了劉知遠。不久李大公夫妻相繼去世,李洪一夫妻便百般虐待劉知遠及李三娘。兩人設計,令知遠去看瓜園,讓瓜園中的瓜精害死知遠。而知遠戰勝了瓜精,並得到了兵書和寶劍。知遠知道家中已呆不下去了,便告別了三娘,去分州投軍。初在岳節使麾下做一更夫,後岳節使也看出知遠有帝王之相,便招贅知遠為婿。後劉知遠屢立戰功,加官進職,一直做到九州安撫。而三娘在家受哥嫂折磨,白天到進邊汲水,晚上在磨房挨磨。因勞累過度,在磨房產下一子,因無剪刀,只好用嘴咬斷臍帶,故取名咬臍郎。兄嫂欲害死咬臍郎,將咬臍郎拋入荷池中,幸被家人竇公救起。三娘為了逃避哥嫂的迫害,便托竇公將咬臍郎送到知遠處撫養。十五年後,咬臍郎長大成人,一天出外打獵,因追趕一隻白兔,與正在井邊汲水的李三娘相遇。咬臍郎知道李三娘便是自已的生母后,便回去報知父親。劉知遠遂帶領兵馬回到沙陀村,與三娘團聚。
通過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與李三娘悲歡離合的故事,表達了“貧者休要相輕棄,否極終有變泰時”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首先劇本成功地描繪出李三娘這一普通婦女的悲慘命運,刻畫了她忍辱負重、忠貞不渝、堅韌頑強的性格。其次,能以富有生活氣息的細節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
《白兔記》富有民間文學的特色,文字上質樸通俗,如“報社”、“祭賽”、“保禳”等出,還保存著一些古代農村風俗和情趣。

《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幽閨記》,系根據關漢卿雜劇《拜月亭》改寫而成,作者相傳是施惠。它是“四大南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名劇。此劇以金末動亂為背景,描述了蔣世隆和王瑞蘭、陀滿興福和蔣瑞蓮兩對年青人在亂世中流離失所,歷經磨難,最終結為夫妻的離合悲歡。此劇譴責了嫌貧愛富的封建門第觀念,歌頌了患難與共的男女真情,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才子佳人戲的格局。在藝術上,首先是把愛情故事置身於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上去描寫,展現了廣闊的社會風貌,也使故事具有了深刻的社會意義。第二,人物刻劃相當成功,善於描摹人物細緻微妙的內心活動及矛盾心理,塑造人物豐富的性格。第三,情節曲折生動,關目奇巧,在悲劇性的情節中巧妙地運用巧合、誤會、插科打諢等表現手法,寓莊於諧、悲喜交融。第四,曲文本色自然,而又時露機趣,富有形象性和節奏感。
四大南戲
《拜月亭記》的情節起伏跌宕,關目生動。在悲劇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誤會的關目。機智有趣的對話,使全劇帶上喜劇的色彩。如寫亂離中兄妹、母女驚慌失散,瑞蘭、瑞蓮音近,世隆喊妹“瑞蓮”,瑞蘭誤以為母親喊她,結果與世隆相遇,在曠野中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只得要求與世隆同行;而王夫人喊“瑞蘭”,卻喊來了瑞蓮,兩人同病相憐,認了母女。正是這種巧合,使人物的命運發生了始料不及的變化。“驛中相會”出中,王夫人寄於驛舍廊下,因思女徹夜啼哭不眠,同宿驛舍的王鎮被吵得心煩,讓人將她們趕走,結果夫婦意外相逢。還有“隆蘭拆散”、“瑞蘭拜月”等場合,也都有巧合的關目。這些遭遇看似偶然,但在離亂中完全可能發生,由於有實際生活的依據,所以使人感到真實可信。
《拜月亭記》的人物刻劃相當成功。特別是對王瑞蘭的內心的微妙活動以及矛盾心理的描寫,更顯得細緻入微而又富於喜劇性。身為尚書小姐,在曠野中孤零無依時,她無法顧及自己的身份,只能央求蔣世隆挈帶同行,甚至主動提出了“權說是夫妻”的建議。但到達旅舍,當世隆正式提出成親要求時,她心中願意,卻又故作迴避,表現出相府小姐的矜持。這一形象的出現,說明南戲的藝術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拜月亭記》的語言天然本色,一向為人們稱道。

《殺狗記》

《殺狗記》,相傳為元末明初人徐𤱥(徐𤱥,字仲由)所作。此劇寫富家子弟孫華結交市井無賴鬍子傳、柳龍卿,並受他們的挑撥而將兄弟孫榮趕出家門。其妻楊月真為勸夫悔悟,設計殺狗,假扮人屍,放在門外。酒醉歸來的孫華,誤以為禍事臨門,便請那些酒肉朋友幫忙移屍,胡、柳二人不僅不肯前來,反而向官府告發;而其弟孫榮則不計前嫌,當即為兄埋“屍”,還在官府前主動承擔殺人罪名。最後月真說明真相,兄弟重歸於好。這是一出頌揚孝悌觀念的社會倫理劇,強調只有手足之親才是真正可能信賴的,狐朋狗友不足與交。此劇涉及因財產糾紛而引起家庭破壞的社會現象,這也是宗法社會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因而有其現實的意義,受到大眾的歡迎。此戲曲文俚俗,明白如話,但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率。
四大南戲

音樂特點

①南戲唱腔稱南曲,曲調屬五聲音階,多平穩進行,有其慣用的特性音調,形成南曲唱腔綿密柔麗的特色。唱詞用韻基本上以南方江浙一帶語音為標準,有平上去入之別,每套曲牌不限一韻。節奏規整舒長,字少腔多。其節拍形式,除散板﹑慢板﹑快板與北曲相同外,還套用了一種更慢的節拍──贈板(8/4拍或4/2拍)。表達人物內心情感更為深刻細膩。另外,初期的南曲如徐渭所說,是“亦罕節奏”的“隨心令”一類,明代中﹑後期才對板式的講求嚴格起來,形成板數和下板位置均有定製的固定板式。
②音樂結構形式原系民歌體,形式活潑﹑自由,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曲牌聯套結構。每套曲牌可以分為引子﹑過曲(中間主體部分)和尾聲 3部分。它雖有一定的聯套程式,但在實際運用時相當靈活,並創造出集曲和南北合套等新的處理曲牌形式及套曲結構的方法,豐富﹑擴展了原有曲牌的表現力。
③南曲對宮調的運用雖較自由;但作為套曲結構,仍須考慮曲牌的前後連線在調高﹑音域及曲調方面的和諧統一。因此,各種曲牌需要有一定的歸屬和類別,為編制新腔和演員的演唱提供方便。因此,南曲的用宮調比較自由,每出每套皆不限一種宮調,這在戲曲音樂發展過程中是一種進步。
④南戲的各種角色均可演唱;除獨唱外,還有對唱﹑同唱及“合唱”。獨唱用以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對唱﹑同唱用以交流人物間的思想情感和促進戲劇矛盾的發展,“合唱”用以突出語意。烘托氣氛和渲染環境,這些都是增強戲劇性的重要手法。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在演唱藝術上有很大提高。
⑤前期,南戲的演唱以徒歌為主。這種徒歌常以板來控制節奏和襯托唱腔。後來,以笛﹑鼓﹑板為主要伴奏樂器,如明代沈德符《顧曲雜言》所說:“南曲不仗弦索為節奏。”至於加用笙﹑琵琶﹑三弦等為唱腔伴奏,可能是明代以後的情況。

角色行當

南戲的角色,通常為生、旦、淨、醜、末、外、貼等七種。其中以生、旦為主,展開劇情,其他角色皆為配角。
生:一般分為,老生、小生和武生,以上戲中的男主角指的是小生,一般扮演書生、秀才、狀元之類的人物。
旦:戲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為青年女子。
淨:淨本有正淨和副淨之分,南戲中只有副淨。副淨出於唐代參軍戲中的參軍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諢的特徵。
醜:在戲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淨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諢一類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戲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戲中一是用以開場,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與副淨相對,蓋源於唐代參軍戲中的蒼鶻,故也帶有插科打諢的特徵。
外:南戲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婦女。

藝術特點

1、篇幅較長,以“場”為基本組織單位,一場連一場,直到劇終。
2、劇本開頭,都有題目正名和副末開場。
3、以南曲為主,間用北曲、南北合套。
4、每場戲,曲牌不限一個宮調,唱詞也不限於通押一韻。
5、凡登場的各門腳色,都可唱,有獨唱、對唱、輪唱、合唱。
6、腳色分為生、旦、淨、末、醜、貼、外七色,以生、旦為主。
7、伴奏樂器,至少有鼓、笛、拍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