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破壞性地震

嚴重破壞性地震

嚴重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者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採取相應行動的地震災害。

嚴重破壞性地震劃分標準:造成人員死亡200~1000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該省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重破壞性地震
  • 學科:地震學
  • 破壞程度:嚴重破壞
  • 類型:自然災害
劃分標準,物理解釋,指揮機構,地震預警,應急措施,應急預案,震後損失,震後衛生,

劃分標準

嚴重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員死亡200~1000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該省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5%的地震。
嚴重破壞性地震(圖1)嚴重破壞性地震(圖1)
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員死亡超過1000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該省上年國內生產總值5%以上的地震。
根據政府作出應急計策的需要,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或地區發生大於6.5級、小於7.0級的地震,或在50—100萬人口的城市或地區發生7.0級以上的地震,也可視為嚴重破壞性地震。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或地區發生7.0級以上地震,也可以視為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
破壞性地震是指發生地震級別較大,一般震級大於5級,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或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的地震災害。破壞性地震是嚴重威脅人類安全的、恐怖的自然災害。2008年汶川地震。2005年印度尼西亞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38萬人死亡。1976年的唐山地震死亡24萬人,整個唐山市瞬間成為一片廢墟,1920年的海源地震死亡20萬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及東京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墨西哥大地震,等等,都是造成數十萬人傷亡的、震驚世界的地變。
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按破壞程度不同破壞性地震可分輕微破壞性地震(3.0級≤震級<4.4級)、一般破壞性地震(4.5級≤震級<5.5級)、嚴重破壞性地震(5.5級≤震級<6.5級)、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震級≥6.5級)。

物理解釋

在兩個地層的電勢形成過程中,地表層中會有電流產生。地面會出現重力失常,地磁失常。個別地層中的局域電場會對其同性電場產生斥力,這種力足夠大時,地面會發生傾斜、隆起,水位變化;兩個異性電場的地層間由於引力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地層中的氣態物質會受壓被排出地層,如:氡等,造成地氡和水氡的增加,並引起井水冒泡、渾濁,甚至在空中形成“地震雲”;一些對重力和地磁變化敏感的動物會感受到災難的迫近,如:家畜不安;巨大的電場放電現象伴生出閃電一樣的地光,如:放出藍光、紅光;雲層中的正負電平衡被破壞,天氣受影響,如:出現陰雨天氣。劇烈的放電現象發生時,巨大的能量會破壞地層結構,並且以橫波和縱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嚴重破壞性地震(圖2)嚴重破壞性地震(圖2)

指揮機構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各級人民政府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有關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二是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國務院應當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設在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本條還明確了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各級人民政府在依法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同時,應當組織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為了保證各級人民政府能夠依法成立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組織實施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本條還對嚴重破壞性地震的含義作了特別界定,即只要是符合本條第三款所規定條件的地震都屬於嚴重破壞性地震。

地震預警

我國首次實現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
2013年2月19日10時46分,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附近發生4.9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雲南昭通市防震減災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對該次地震成功預警。這是國內地震預警系統首次實現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
“15、13、11、10……”,今天上午10時47分5秒,安裝在昭通市防震減災局工作人員手機和計算機上的地震預警信息接收終端發出了地震預警倒計時警報,並顯示地震預警信息“雲南巧家10時46分59秒發生5.0級地震……”。該地震預警信息也通過手機、計算機、專用接收終端、微博等進行了同步發布。
幾分鐘後,中國地震台網公布:“2月19日10時46分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交界(北緯27.1度,東經103.0度)發生4.9級地震。”從巧家縣防震減災局獲悉,初步統計地震已造成該縣2人受傷,部分地區有山體滑坡現象,另有5間房屋倒塌受損。
該次地震預警信息是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昭通市防震減災局聯合建設地震預警系統發出的,為巧家縣部分地區、昭通市等周邊區域提供了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預警時間。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介紹,這是國內地震預警系統首次對破壞性地震實現預警。該地震預警系統還對隨後的多次地震進行了成功預警,其中包括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發生的4.5級地震。
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有關部門和地區聯合建設了覆蓋四川、陝西、甘肅、雲南等省部分區域的超過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系統,是覆蓋面積僅小於日本地震預警系統的世界第二大地震預警系統,覆蓋區域包括龍門山斷裂帶(汶川餘震區域)、鮮水河斷裂帶、安寧河斷裂帶、小江斷裂帶等地震區。當地震預警來襲時,該系統有助於系統覆蓋區域及周邊民眾在地震災難到來前收到預警警報,學校、辦公室大樓等人員密集場所的人員,能進行有序疏散避險以減少人員傷亡;能提示重大生命線工程緊急關停以減少次生災害。

應急措施

地震瞬間:保持冷靜,爭取12秒
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區,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鐘左右的時間,作為個人,應當保持冷靜,並在12秒內作出正確躲藏的抉擇。發生地震後千萬不要慌亂,應利用各種設施就地就近避險。選跨度小、樑柱密集處躲避地震專家指出,在樓房的民眾應儘快到玄關、洗手間、小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室內樑柱比較密集處躲避。有可能的話,最好找一個枕頭、沙發墊等物品墊在頭頂,進行自我保護。地震時,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牆角處是較為安全的。另外也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生間等處去暫時躲避,因為這些地方房體跨度小而剛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撐,抗震性能較好。室內避震不管躲在哪裡一定要注意避開牆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歷史經驗表明: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不能跳樓,不能奪窗而逃專家指出,地震時如在商場、學校等人群密集場所,應立即到堅固物品、課桌或椅子下面躲避,如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儘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應儘量保存體力,耐心等待救援。如果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樓,不能奪窗而逃,而應保持鎮靜就地避震,因為地震強烈振動時間充其量只有十幾秒鐘至一分鐘左右,而從打開門窗到跳樓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人在地震過程中站立行走困難,如果門窗被震歪變形開不動,那耗費時間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腳,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結果把手也砸壞了。另外,樓房如果很高,跳樓可能會摔死或摔傷,即使安全著地,也有可能被樓頂倒塌下來的東西砸死或砸傷。
嚴重破壞性地震(圖3)嚴重破壞性地震(圖3)
大地震中:儘早儘快開展自救互救
在搶救生命的過程中,耽誤的時間越短,人們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應當不等不靠,儘早儘快地開展自救互救。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自救原則包括:儘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它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築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畫,團結配合,必要時採取脫險行動,尋找和開闢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一時無法脫險,要儘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節約使用,儘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訊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找尋被壓埋的人。

應急預案

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立即採取下列應急行動
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立即採取下列應急行動:
(一)自治區地震局迅速了解震情、災情,及時向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並抄送區直有關部門,向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地震趨勢估計和應急工作建議。
(二)自治區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向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報告震情、災情,請求國務院對災區進行緊急支援;並接受國務院的指導。
(三)自治區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召開區直有關部門、當地駐軍和武警部隊負責同志參加的緊急會議,通報震情和災情;宣布災區進入震後應急期。
(四)自治區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協調當地駐軍和武警部隊迅速調集部隊參加以搶救被埋壓人員和工程搶險為主的搶險救災;根據抗震救災工作需要,必要時決定實行特別管制措施。
(五)根據受災的地區行政公署、地級市人民政府的請求和自治區地震局應急工作建議,自治區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確定對災區進行緊急支援的部門和單位。有關部門和單位應按自治區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的部署進行緊急支援。
(六)自治區人民政府向災區發出慰問電,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率隊趕赴災區,領導應急工作,對災區進行慰問。
地級市人民政府應立即採取下列應急行動
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震區所在地區行政公署、地級市人民政府應立即採取下列應急行動:
(一)迅速了解震情、災情,報告自治區人民政府和自治區地震局,並抄送區直有關部門。
(二)立即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應急工作,迅速組織人員進行搶險救災工作。

震後損失

嚴重破壞性地震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使得地震災區的社會機能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導致災區基本喪失自救和自我恢復能力。這時地震災區的應急搶險救災工作主要依靠外部支援,需要國家乃至國際社會採取緊急救助行動。例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頃刻之間使一座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變為一片廢墟,災區的各種社會功能基本癱瘓,完全喪失自救和自我恢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直接領導地震搶險救災工作。本條規定是針對地震應急工作的緊急性、集中性、需要快速反應和高層決策的特點,以保證國家可以高效有序地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加或者支援地震災區的搶險救災工作。按照地震應急工作分級、分部門管理的原則,只有在國內發生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災害事件後,國務院才成立由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隊和社會團體組成的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實施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領導、指揮和協調地震應急工作;與此同時,為與平時的防震減災工作相銜接,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辦事機構設在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了解、收集和匯總震情、災情,及時向指揮機構報告;負責與地震現場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應急機構保持聯繫;組織現場破壞性地震後的震情監測和震情分析會商;組織震害損失調查和快速評估;了解、匯總應急工作情況;負責向社會發布震情和災情信息等。國務院其它有關部門設立地震應急機構,執行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指令;主動和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辦事機構保持聯繫;並負責本部門的地震應急工作等,造成特大損失的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災區所在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主要是貫徹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指令,具體負責現場地震應急工作的指揮和組織協調工作。
地震後地震後

震後衛生

嚴防傳染病、水災、火災
派專人監督救災食品儲運、分發在震後救災工作中,搞好衛生防疫非常重要。首先要把好“病從口入”關。飲用水源要設專人保護,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飲水時,最好先進行淨化、消毒;要創造條件喝開水。要派專人對救災食品的儲存、運輸和分發進行監督;救災食品、挖掘出的食品應檢驗合格後再食用。對機關食堂、營業性飲食店要加強檢查和監督,督促做好防蠅、餐具消毒等工作。應有計畫地修建簡易防蠅廁所,固定地點堆放垃圾,並組織清潔隊按時清掏,運到指定地點統一處理。其次是要消滅蚊蠅。要大範圍噴灑藥物,利用汽車在街道噴藥,用噴霧器在室內噴藥,不給蚊蠅留下孳生的場所。在有瘧疾發生的地區,要特別注意防蚊。如果發現病人突然發高燒、頭痛、嘔吐、脖子發硬等,就應趕快找醫生診治。嚴密監視堤壩安全所謂地震次生災害,主要是指地震後引起的水災、火災以及有毒氣體蔓延等。地震後要積極防止次生危害發生。對於大型水庫、堤壩等,要預先做好防震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加固。水庫下游要嚴密注視堤壩的安全,遇有險情,除組織力量搶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帶轉移。地震若發生在山區,山體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種情況,要立即組織人員疏通,以免造成水災。在山區,還要遠離懸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時傷人。還應離開大水渠、河堤兩岸,這些地方容易發生較大的地滑或塌陷。切斷電源消除火源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後的火災更可怕。因此,首先要關掉液化氣開關,消除火源。只要有可能的話,避難之際要設法關掉煤氣總開關。在工廠作業時,如遇上地震,在衝出工作場所避難前,要儘可能切斷電源,消除火源,停止機器運轉。對工礦企業中的易燃、易爆、劇毒等物品,要嚴密監視。地震時,一旦發現劇毒或易燃氣體溢出,應立即組織搶修。此外,平時要妥善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