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登彭德林寺

噶登彭德林寺

康寧寺又稱噶登彭德林寺,位於四川省巴塘縣木氏土司官寨原址,是黃教寺廟。寺院坐落在巴久河巴曲河交匯之處,在麗江木氏土司統治巴塘時期,這裡曾是木氏土司的官寨,近百棵古柏圍繞的偌大一塊地盤,似乎還顯示著當年木氏土司的強大和威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噶登彭德林寺
  • 別稱:噶登彭德林寺
  • 地理位置:四川省
  • 所屬教派:佛教
位置簡介,歷史演變,旅遊看點,大殿小殿,傳說:能言釋迦佛,四合院,

位置簡介

如今的噶登彭德林寺大約只占去了木氏官寨的五分之一,卻仍顯得壯觀、雄偉。噶登彭德林寺是照耀巴塘民間的另一個太陽。它的光芒像是無數條慈祥的手臂,把所有巴塘人攬在它溫暖的懷裡。

歷史演變

六百年前,巴塘的苯教徒在下可俯瞰眾生上可出入天境的虎頭山上,建造了一座寺廟,取名“丹戈寺”。現在虎頭山上的寺廟遺址已成了巴塘人熏煙祈天的場所。
丹戈寺後因受到藏傳佛教噶舉派的排擠,遷至縣城東北的扎金頂,又更名為“扎塔寺”,到後來,就乾脆從了噶舉派。公元十五世紀格魯派傳入巴塘,固始汗派兵進入巴塘,又強迫該寺改為格魯派(黃教)寺廟。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受清廷冊封后,派遣格魯派德莫活佛昂旺格勒來巴塘,仿照拉薩哲蚌寺洛色林規模,在木氏土司官寨原址上擴建了“扎塔寺”,並親自為該寺命名為“噶登彭德林”。由於一直受清政府的扶持,又被賜漢名“康寧寺”。噶登彭德林寺在中甸昌都理塘等,都有其支寺。

旅遊看點

大殿小殿

噶登彭德林寺的主體是一座有150根柱頭的大殿,另外還有一個規模特別龐大的廚伙房,可供上千人就餐,其餘就是僧舍,把寺院中央的空地圍成了一個四合院。每年藏曆三月十五念皇經、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元根燃燈會、各多節跳神、曬佛等宗教佛事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宗喀巴像宗喀巴像
大殿裡面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和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佛像,萬餘尊的泥塑小佛像,在殿內沿著牆壁陳列開去,使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成了名副其實的萬佛殿。一幅幅描畫著佛像的唐卡畫在大殿的頂樑上高懸下來,接受著朝拜者的敬仰。幽暗中,閃爍的酥油燈雖然是星星點點,但卻把巴塘人的心靈照耀得格外亮堂。此時的噶登彭德林寺是寧靜的,靜得讓人能夠聽見酥油燈靜悄悄燃燒的聲音。
從大殿出來上到二層一間小殿內,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的七歲等身像,巴塘人將這尊用檀香木雕成的佛像叫作“松覺扎瑪”,即“能言釋迦佛”。寺廟特地在佛像的旁邊置放了一架小梯,供信徒上前嗅聞它的檀香氣息,接受佛光的洗浴。

傳說:能言釋迦佛

關於這尊“松覺扎瑪”,巴塘的民間傳說最初是由噶舉派創始人瑪爾巴從印度帶來,送給當年的木氏土司,後來安放在虎頭山上的丹戈寺里,在寺廟頻繁的遷移中,“松覺扎瑪”曾經神秘地消失。後來一個巴塘農婦到丹戈寺的遺址上去挖紅泥修建房屋,從土裡傳出“哎喲”的呻吟聲,後來又聽到了“向左挖”、“向右挖”的懇求聲。農婦此時朝四周看了又看,山上並沒有旁人,於是她急忙下山向人們告知了這件事。於是,噶登彭德林寺和當時的土司一起派人前去挖掘,就挖出了這尊“松覺扎瑪”。
但此后土司和噶登彭德林寺又為佛像的歸屬發生了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定,既然“松覺扎瑪”能開口講話,那就由它自己來選擇何去何從。他們將佛像臨時供奉在一頂帳篷里,雙方都派人監護,並言定第二天佛像要是面向土司的官寨,佛像就歸土司所有,如佛像面向噶登彭德林寺,此後就由噶登彭德林寺供奉。經過寺廟喇嘛們一夜的頌經祈禱,第二天,這尊“松覺扎瑪”果真面向的是噶登彭德林寺的方向,於是,佛像就被迎送到了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內供奉。

四合院

從小殿出來,平日能容納幾千僧俗頌經的院落顯得格外空曠。或許是因為僧人們的虔誠吧,自從有了“松覺扎瑪”的佑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中,噶登彭德林寺始終保持著它的那份寧靜。但噶登彭德林寺不是寂寞的,因為除去佛的聲音之外,它還擁有著一個個巴塘人篤定的靈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