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赤畫派屬於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之一,流行於藏區東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及青海玉樹為中心,相傳在16世紀由南喀扎西活佛創建,以噶瑪巴大法會而得名,又譯“嘎瑪嘎赤畫派”,亦簡稱“噶智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噶瑪嘎赤畫派
  • 傑出代表:通拉澤翁   索南尼瑪
  • 三大流派:勉唐、欽澤、噶瑪嘎赤畫派
  • 創建時間:6世紀
形成,發展,畫派特點,基本特點,主要特點,人物簡介,發展歷程,事業成就,桃李芬芳,畫派宗師,藝術影響,文化保護,

形成

噶瑪噶孜畫派脫胎於“門孜”畫派。公元16世紀中後期,被稱之為第八世噶瑪巴·彌覺多吉的“化身”的南喀扎西從師於門孜派畫師貢卻班德的門下,後來,又得到第五世夏瑪巴貢卻銀拉和四世傑曹活佛扎巴頓珠的指導。南喀扎西以“門孜”畫派的技法為基礎,將印度“利瑪”響銅造像的造型特點與漢地“絲唐”的藝術風格融為一體,從而創立了“噶瑪噶孜”畫派。在南喀扎西創立“噶孜”畫派時期,還有幾位著名的繪畫大師如:達布熱強巴·卻吉丹貝堅贊、噶瑪森哲和噶瑪卻居巴等。繼南喀扎西之後,他的得意門生曲扎西、尕學噶瑪扎巴、扎西扎巴、彌覺多吉等繼承了先師的事業,特別是彌覺多吉以先師理論為基礎,結合實踐,撰寫了《線準太陽明鏡》美術專著,為噶孜派形成系統的繪畫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
噶瑪嘎孜畫派噶瑪嘎孜畫派
其後,十世噶瑪巴曲英多吉從一套羅漢絲絹唐卡中發現了漢族界畫和青綠山水技法的妙處,開始以工筆重彩繪製唐卡,作品具有濃重的漢族風格,有別於衛藏地區的勉唐、欽則兩大畫派。在南喀扎西之後,又有兩名畫師繼承了噶孜派畫風,一是卻吉扎西,以青綠設色著稱;一是噶旭噶瑪扎西,以獨創出新著稱。他們與南喀扎西一道,被譽為"噶孜三紮西"。
繼"噶孜三紮西"之後,康巴爐霍郎卡傑大師的微型唐卡堪稱一絕,而被譽為工巧天毗首羯摩化身的德格普布澤仁大師留存在德格印經院的畫版幾乎成為噶孜畫派的範本。噶孜畫派承傳譜系十分明晰,歷代名家輩出。派系傳承中因地域、師承諸種關係而派生分支,導致風格變化,形成"舊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發展

公元18世紀以來,德格家族歷經元、明中央王朝的扶持和自身的發展,其勢力範圍和影響不斷擴大,至清初時已成為金沙江畔最大的地方政治勢力。德格家族在宗教上提倡各教派和諧共處,在文化上提倡兼收並蓄的主張,從而使德格成為當地藏族文化的一個中心,為藏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此原噶瑪丹薩寺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決定重建八邦寺,由他確立的“新噶孜”畫派繼續推動了這個畫派的發展。而噶舉派在藏東的宗教勢力中心也從西藏昌都的噶瑪丹薩東移至四川德格境內。
德國學者大衛·傑克遜在《西藏繪畫史》一書中對司徒·曲吉迥乃評價道:“至少有一份現代材料認為是司徒班欽(即司徒曲吉迥乃)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流派一一新噶智(同孜)”。如上所述,他的佛畫創作對康區的噶瑪噶智後來的繪畫流派產生了影響。他著名的幾幅組畫,如《如意藤本生故事》等都被後來的藝術家視為範本。他的學生中從事繪畫和雕塑的作者有:赤列饒佩、噶瑪扎西、喜巴次丹巴等。他去世時創作的作品有一百多幅唐卡:20幅一套的《如意藤》組畫、成套的八大成就組畫及《六莊嚴》組畫,都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繪畫手法,使人耳目一新,這是西藏其他藝術家,甚至勉塘巴、欽則和傑烏都沒有創作過的作品。因為他把德格“噶孜”畫派引領到了更高的境界,使今天的“噶孜”畫派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八邦寺自重建後,“噶赤”畫派名師輩出,除司徒·曲吉迥乃外,琵空占夏、呷朱、司徒·白瑪旺秋、當代著名畫師德格通拉澤翁和囊謙索南尼瑪尼瑪,等便是其傑出代表。

畫派特點

基本特點

關於“噶瑪噶孜”畫派的特點,具體而言,體現於以下方面:
1、畫布製作獨特:畫布是天然礦石粉和布料的完美結合,經久賴用;
2、顏料獨特:以各類天然顏料為母色,以金、木、水、火、土、石、骨、花、草9大支,調製出32中支進而變化出158小支諸種色相。匯聚天地萬物靈氣於畫中;
3、匯聚天地萬物靈氣於畫中的各種人物及事物,讓修行和觀賞者更覺得親切實在;
4、細膩的處理作畫手法,尤其表現在金類顏料的製作和處理上,讓該畫派具有別的畫派不具有的“寶石線”;
5、時空處理較為靈活,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手法,結合了漢式山水和藏式工筆的優點,使畫面顯得更為深遂神秘而豐富。
6、嘎瑪嘎孜畫派的唐卡裝幀獨成體系,講究單傳傳承,至今傳到第18代嘎松多吉大師。
7、嘎瑪嘎孜唐卡裝幀手工製作繁密精巧,讓唐卡具有濃郁的傳世珍品裝飾韻味。

主要特點

“噶瑪噶孜”畫派一個最突出的特點,便如司徒·曲吉迥乃自己所概括的那樣:“噶瑪噶孜畫派的用筆和色調吸收了內地工筆畫的風格,而空間環境的布局則採納了印度畫風,在總體格調上繼承了‘門派’和‘欽派’的傳統,兼容了三種繪畫的優點和長處。”從美術理論上說,“噶孜”畫派在散點透視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噶孜畫派最顯著的特點是施色濃重,對比強烈,畫面富麗堂皇,故在數百年中逐漸形成一套顏料製作與使用的特殊技法。創作中以天然顏料為母色,能調出9大支32中支進而變化出158小支諸種色相。黃金的運用是藏傳佛教繪畫的一大特色,因使用金色被視為對神佛最神聖的供養。噶孜畫派有一套研製金汁及塗金、磨金、勾金線、刻金、染金的絕技,可將金色分成多種冷暖變化,可在黑地上用金線勾畫十幾種不同的層次效果,還可在大片塗金的地方用九眼石製成的筆摁出各種線條(俗稱"寶石線")。
嘎瑪嘎孜畫派最獨特的特點,就是裝幀考究,而且是單傳傳承,從裝幀的選用材料:布、絲綢、針線、以及牙條、顏色、布局等,都相當的考究,讓裝幀的布和畫完美的融為一體,這是別的畫派裝幀所不具有的。

人物簡介

通拉澤翁,法名噶瑪洛珠俄色,1901年夏生於德格縣白埡鄉窩澤村。10歲那年舅舅朗色送他兩幅版畫《和睦四瑞》、《六長壽圖》後便產生了學習繪畫的念頭,決心學習繪畫,從此走向了佛教藝術創作的道路。

發展歷程

14歲時,通拉澤翁到離家很近的八邦寺出家為僧。次年隨扎饒學習繪畫知識和基本技能。由於他天資聰慧,又精明好學,表現出驚人的潛能。當年,白玉噶陀寺斯燈活佛來到八邦寺,發現小小年紀的他在繪畫思維、線條、結構和色彩等的運用上有獨特的感受和認識,就把他帶到噶陀寺隨大畫師降雍色當學習繪畫。通拉澤翁在噶陀一住3年,由於他學習刻苦,勤於練習,故很得降雍色當的賞識,於是讓他參與了《著名上師傳記》大型唐卡組畫的繪製。這3年為他的繪畫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9年,八邦寺寺主司徒·白瑪旺秋要按照登記名冊清點僧人,通拉澤翁的家人接到通知後立刻叫他回寺。雖然斯燈活佛一再挽留,他還是婉言謝絕,毅然回到八邦寺。回寺後,他在靜修禪堂上師和他的舅舅通尼羅布的指導下,開始修行《妮姑六法》。修行期間不分晝夜,圓滿完成所有學修。 1922年,通拉澤翁大師風華正茂。八邦寺寺廟大經堂維修竣工,按照司徒活佛的指令,在名師琵孔占夏的悉心指導下,他在大經堂內繪製了千尊金剛薩錘和其他佛像。經過3年寒暑,圓滿完成了壁畫繪製工作,受到司徒·白瑪旺秋活佛的獎掖。這時八邦寺擴建工作相繼告竣,司徒·白瑪旺秋恭請青海玉樹著名畫師呷珠來寺主持擴建工程的壁畫繪製工作,讓通拉澤翁作副手,組成一支人數達40餘人的繪畫班子,這一工程持續3年之久。此時,經過6年藝術實踐的他,不僅具備了精深的藏傳繪畫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兼及泥塑、木雕等藝術門類,成為德格地區聲名遠播的著名畫師。
通拉澤翁通拉澤翁
1932年,通拉澤翁赴拉薩朝佛,入色拉寺學經並擔任第十六世噶瑪巴活佛的秘書。1940年後,他在八邦寺集中精力繪製唐卡,相繼完成了100多幅作品,並與青海畫師索朗尼瑪繪製了噶舉派大師傳記唐卡50幅。這時他的藝術造詣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境界,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當時宗薩寺活佛降雍青則旺波稱讚道:通拉澤翁繪製的唐卡畫,不需加持便可直接掛用。

事業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就,通拉澤翁依然孜孜不倦地從事著自己所酷愛的藏傳繪畫事業,先後為德格印經院創作了《釋迦牟尼師徒三尊》、《十六羅漢》、《四大天王》、《格薩爾騎征圖》等40餘幅刻版畫稿。這些刻版至今存於德格印經院。1959年,通拉澤翁作為駐寺喇嘛,擔任八邦寺寺管會組長,繼續研習繪畫藝術並收徒授藝。1978年已是70高齡的通拉澤翁擔任八邦寺管理委員會主任,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政協委員、甘孜州常務理事等職務。與此同時他還親自主持了八邦寺大殿的壁畫繪製,完成了更慶寺湯藩經堂、龔埡寺經堂,白玉寺經堂壁畫的修補和重繪工作。
1986年後,通拉澤翁在習畫傳藝之餘,還主持了不少寺廟的佛像雕塑,並完成了八邦寺大型彌勒佛銅像的製作。1987年,他與弟子的作品在北京、香港展出,引起轟動。美術界讚嘆德格不愧為“康巴傳統藏畫的發祥地”。通拉澤翁贏得了“現代唐卡畫神奇畫師”的美稱。
1989年,通拉澤翁與世長辭,享年89歲。這位學富五車的學者,著有《藏族繪畫史》、《藏醫史》、《詩鏡釋難》、《詩著舉例》、《十二天宮動物圖形》、《天體日月星辰運行圖》、《文法注釋》、《噶瑪噶舉八邦聖教法輪寺史》等著作。

桃李芬芳

他還是一位倍受學僧們崇愛的老師,他為師謙恭,傾囊相授。他親自培養的學徒大約有1000餘名,其中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培養的學徒達188名,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有影響的弟子有多扎寺畫師貢薩降巴、八邦寺畫師卓孫達吉、第十世班禪大師畫師尼瑪澤仁、四川省藏文學校教師郎普顏登、八邦寺畫師澤翁力口措、布德、呷馬多吉等等;有不少弟子在藏學方面也作出了較大成績,如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教師土登彭措、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教師麻根色嘉、康定民族師專藏語文系教師噶瑪降村等。

畫派宗師

通拉澤翁是一位才華橫溢,碩果纍纍的一代噶孜畫派宗師。他的一生,無論是與人合作或獨自完成的壁畫、版畫、唐卡數以千計,其中不乏存世的上乘精品。據他的弟子們回憶:他曾多次談到他一生所繪的代表作品,主要有10餘種,其中有25歲左右在八邦寺大轉經堂內繪製的《千尊金剛薩錘》,30歲左右在八邦寺大殿頂樓繪製的《金剛大持》系列壁畫,大門的《四大天王》以及《生死輪迴圖》;37歲左右繪製的《釋迦牟尼神變》15幅組畫;45歲左右繪製的《噶舉派大師傳記》等系列組畫;52歲左右為德格印經院繪製的《十六羅漢》等一套23幅版畫(現藏於德格印經院,補刻的所有版畫近3000幅中,此版畫被國家文化部門認定為珍藏版),凡此等等,不勝枚舉。

藝術影響

噶瑪噶孜繪畫藝術在德格的影響是深遠的。
系統傳播
它以德格為中心,向康巴其他地區輻射,遍及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18個縣。應當說,近現代活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的以普布次仁為代表的新門派繪畫系統,和霍爾地區以朗卡傑為代表的繪畫系統均程度不同地受到其藝術風格的影響。同時在青海省玉樹州地區和西藏昌都地區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新崛起畫派
改革開放以來,新崛起的“甘孜藏畫”也直接從德格的“噶瑪噶孜”畫派中吸收了豐富的養份。1980年,藏族畫家仁真郎加和漢族畫家梅定開組織了一批在甘孜州工作的中年藏、漢族畫家到德格地區深入生活,他們在德格認真考察了當地的傳統繪畫藝術,反覆學習和研究著名畫師的作品,從豐富的民族和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開創了一條探索藏畫藝術的新路子。同年,他們集體創作了新藏畫《嶺格薩爾王》、《吉祥如意》、《1936年朱德會見格達活佛》,這三件作品參加了1981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其中《嶺格薩爾王》和《吉祥如意》被評為優秀作品。《嶺格薩爾王》又於同年被選送參加了法國秋季沙龍畫展。後均收藏於北京民族文化宮。今天活躍在畫壇上的這些畫家們在回顧他們的藝術成長之路時,無不談起德格“噶瑪噶孜”畫派繪畫藝術對他們的重大影響。

文化保護

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和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在甘孜州、德格縣及德格籍“噶瑪噶孜”繪畫傳人根秋扎西的共同策劃和努力下,調集了各地畫師,以“噶瑪噶孜”繪畫風格為基礎,正在繪製“噶瑪噶孜”風格的《格薩爾》千幅唐卡。這樣規模巨大的繪畫工程不僅意義深遠,更直接的是對噶瑪噶孜畫派最有益的保護、弘揚和繼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