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跑竹馬

嘉祥跑竹馬

嘉祥跑竹馬是起源於古時的傳統兒童遊戲。唐李白《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成語“青梅竹馬”就是由此詩而來,其中“竹馬”指的是一種童玩,多以竹竿製成,小孩夾在胯下充作馬騎。古時有扎制竹馬讓兒童騎著玩耍的傳統。後來吸收了一些傳統的戲曲、曲藝表演藝術的唱詞、音樂、服飾等,發展成為一種民間舞蹈,成為民俗文藝活動或節慶遊行中常見的一種表演節目。跑竹馬又有“跑馬燈”、“馬燈調”、“竹馬燈”、“竹馬戲”、“竹馬落子”等俗稱。

基本信息,戲曲簡介,藝術特色,舞蹈作品,戲曲特色,角色服飾,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嘉祥跑竹馬
所屬地區: 山東 ·濟寧 ·嘉祥縣
嘉祥跑竹馬嘉祥跑竹馬
遺產編號:Ⅲ-42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嘉祥縣
遺產級別: 市

戲曲簡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這個項目在嘉祥縣只流傳於嘉祥村。據傳承人李發祥介紹,其師父尹義山告訴他,嘉祥村早在清朝時期就有了這個項目,已經傳承了200餘年。按照嘉祥的風俗,正月十二是小年,每年的正月十二和元宵節後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嘉祥村的村民為慶祝新年,都要在場裡或者一個大院子裡表演跑竹馬,全村的男女老幼在一起熱鬧一番。

藝術特色

嘉祥跑竹馬的“竹馬”是用竹篾和布紮成馬(或驢)型骨架,分馬頭馬尾兩截,中間是空的,表演的舞者套進竹馬中作騎馬狀,再與搭檔演出的舞者,穿插各式技藝表演,隨著樂器伴奏,表演者邊歌邊舞,洋溢著熱鬧歡樂的氣氛。特點是,舞者上半身要表演騎馬者在馬上的各種姿態表情,下半身要模仿馬的各種神態動作,要舞出人、馬完全不同的旋律、特點及性格。馬上的人作催馬馳騁姿態,而跑馬姿勢有前踢、後蹬、失蹄和蹲步,時而急馳,時而緩行,細膩的舞姿,惟妙惟肖,變化無窮。其內容大都以歷史故事或地方戲曲為主,常見的劇目有《昭君出塞》、《狀元遊街》、《三打祝家莊》等。“竹馬”的表演講究趣味,人數可多可少,還有各種不同的陣法,如“十字陣”、“文武葫蘆”、“長蛇陣”、“龍擺尾”等。整個“竹馬”多彩多姿的演出,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跑”馬,所以才又稱為“跑竹馬”。
嘉祥跑竹馬嘉祥跑竹馬

舞蹈作品

嘉祥跑竹馬是一種群體性的民俗舞蹈,留存下來的只有《昭君出塞》這一個舞蹈作品,整個作品表演時間為一個小時。該舞蹈由八個表演者騎著八匹竹子扎制而成的馬和一個為王昭君牽馬的馬童共同進行表演,另外還有5-14人的伴奏樂隊。騎馬的八個表演者為三女五男,一般由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女扮演。王昭君為主要角色,另外兩個女角是女武將。男角中有一個護送昭君出塞的官員,其餘四個是護衛的士兵。整個舞蹈要變換八種陣勢,分別由八個表演者領舞,每個表演者都有一段唱詞,唱本現還保存著。馬童一般由十幾歲的孩子扮演,在每個陣勢開始時牽馬上場,表演一些翻跟頭等動作,馬跑起來時馬童就退場了,下一個陣勢再牽馬上場。

戲曲特色

樂隊只用硬樂伴奏時至少五個人,樂器有鼓、鑼、大(跋)、小(跋)、銅板各一個。軟硬樂同時伴奏時,硬樂同前,軟樂至少四個人,最多九個人,樂器有笛、笙、二胡等,笛子為主奏樂器。伴奏音樂最早不詳,後來主要採用柳子戲的戲曲音樂。

角色服飾

舞蹈角色服飾採用傳統戲曲服飾,王昭君著公主服,其他角色分別著文官服、武將服、士兵服。道具主要是竹馬,以前請篾匠扎制骨架,現使用的竹馬的骨架是請編簸箕的匠人扎制的。骨架紮好後,要請扎紙藝人糊制馬頭、馬身,馬頭最重要,用剪好的彩紙糊上,要做出馬鬃的樣式。馬身下面要做一個裙圍子,可以用紙,也可以用布料。跑竹馬的時候,表演者站在竹馬中間,竹馬掛在表演者的腰上。尚保存著八個竹馬的骨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