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發腦梗死性痴呆

單發腦梗死痴呆是腦組織大面積梗死和某些重要的腦功能部位單發性梗死,在臨床上可出現痴呆表現。大面積腦梗死灶可使一側額葉或顳葉甚至大腦半球功能大部分損毀,出現局灶性定位體徵和痴呆。痴呆與病灶部位有關,丘腦、角回、額底部及邊緣系統等與痴呆關係密切,雙側丘腦及丘腦底部病灶可形成丘腦性痴呆,臨床較罕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ingle-infarct  dementia
  • 就診科室: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腦
  • 常見病因:腦卒中
  • 常見症狀:偏癱、錐體束征、偏身感覺障礙、感覺過度、失讀、失寫、失認和失算等腦梗死症狀;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主要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狹窄和動脈硬化斑塊不斷脫落,引起反覆多發性腦梗死,繼而導致多發腦梗死痴呆(MID)。危險因素可能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腦卒中史、卒中病灶部位及大小、卒中合併失語等。腦卒中是單發腦梗死痴呆最常見的病因。

臨床表現

患者曾發生大面積腦梗死或某些重要腦功能部位的單發腦梗死性腦血管病事件,臨床出現腦梗死的局灶性定位體徵,如偏癱、錐體束征、偏身感覺障礙、感覺過度、失讀、失寫、失認和失算等症狀、體徵。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引起大面積腦梗死、腦水腫,甚至形成腦疝;基底動脈主幹閉塞導致嚴重的意識障礙和四肢癱;角回梗死出現流利性失語、失讀(可伴失寫)、記憶障礙和運動障礙等;大腦後動脈丘腦穿通動脈閉塞較常見,引起上中腦、丘腦旁中央部分損害,出現嚴重的記憶喪失和痴呆,可見眼球垂直注視困難等。
認知功能障礙表現為反應遲鈍,記憶力和計算力減退,表情淡漠,寡言少語,不認家門、穿錯衣褲和尿便失禁等。丘腦性痴呆以精神症狀為主,如出現遺忘症、情緒異常和嗜睡等;大面積腦梗死或某些重要腦功能部位單發性梗死後出現痴呆

檢查

腦脊液常規檢查和測定腦脊液、血清中APOE多態性及Tau蛋白定量、β澱粉樣蛋白片段,有診斷與鑑別意義。
1.腦MRI檢查
在發病24小時後在丘腦、顳葉、邊緣葉等可發現責任病灶,呈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1周內可見輕度占位效應。病變動脈狹窄,流空效應減弱或消失。
2.腦電圖檢查
在大面積腦梗死急性期,腦組織缺血、壞死和周圍水腫可表現為病灶區基本節律減慢,波幅減低,出現瀰漫性不規則θ或δ波;在大腦後動脈供血區腦梗死急性期,可見病灶側枕區α節律抑制及多形性δ活動,伴顳區尖波。誘發電位及事件相關電位(P300)改變,有助於找出亞臨床病變。

治療

治療包括治療原發性腦血管疾病和腦功能恢復兩方面。治療高血壓,使血壓維持適當水平,可阻止和延緩痴呆的發生。
1.二氫麥角鹼類
消除血管痙攣和增加血流量,改善神經元功能,常用雙麥角鹼以及尼麥角林。
2.鈣離子拮抗劑
增加腦血流、防止鈣超載及自由基損傷,二氫吡啶類如尼莫地平;治療白質疏鬆症病人伴認知障礙,1年後病情平穩或改善,二苯烷胺類如氟桂利嗪。
3.煙酸
可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記憶。
4.中藥
選用三七總皂苷(血栓通)、葛根素(普樂林)和川芎嗪(甲基吡嗪)等,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黏滯度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5.抗血小板聚集
常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噻氯匹定(抵克力得),作用於細胞膜,直接影響血小板黏附與聚集。
6.腦代謝劑
促進腦細胞對胺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增強病人的反應性和興奮性,增強記憶力。

預後

與腦血管病的預後密切相關,同時痴呆的預後因病變部位、範圍不同也不一致,但總認知功能衰退的過程,呈不可逆的進程。

預防

1.及早發現並避免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並積極治療;高度頸動脈狹窄者可手術治療,有助於降低血管性痴呆的發生。
2.戒菸、控制飲酒及合理飲食。
3.有明確遺傳背景者應進行基因診斷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