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長城

喜峰口長城

喜峰口長城位於潘家口水庫庫區內,因歷史久遠但從未進行人工修復保存完好而聞名。喜峰口在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的一座雄關險鎮。喜峰口長城主體已淹沒水下,水下部分牆體隱約可見,是萬里長城獨有的一處景觀。

為明清時期長城重要關口之一,也是當時蒙古烏梁海部的重要貢路,現仍是唐山地區通往承德、寬城等縣的交通要衝。明永樂年間改今名,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建關,均築城牆與萬里長城相接,營壘相望,烽墩相連,形勢雄壯。關口有明嘉靖年間所建來遠樓,今與城樓俱傾圮,僅存遺址。

喜峰口在宋、遼時稱松亭關。明永樂年間重建關門並改稱喜峰口。城關樓高4丈,樓門兩邊構築城牆並與萬里長城相連。喜峰口自古就是交通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有“三更撫枕急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的詩句,可見其軍事地位之重要。1933年侵華日軍妄圖從喜峰口入關,抗日將領宋哲元率部迎敵。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大軍挺進華北解放平津,也由此進關。

喜峰口依山傍水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近代最著名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喜峰口戰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喜峰口長城
  • 外文名稱:Xifengkou the Great Wall
  • 地理位置:河北遷西縣城西北80餘公里處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喜峰城
    小喜峰關
建築結構,人文歷史,潘家口水庫,

建築結構

喜峰口關建築結構十分獨特,關有三重,三道關門之間由堅固的基磚牆連線成一體。城牆有六個接觸點均有空心敵樓,西城牆與長城主體相連。喜峰口長城建築別有新意,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喜峰口分為關城和城堡兩個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圍的盆地里,四面用條石砌成,非常堅固,城牆有兩丈多高,關門上建有13米高的鎮遠樓。關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臨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組成,關與關之間由堅固的石基砌牆連成一體。城牆的六個接觸點均設空心敵樓,西城牆又與萬里長城主體相通。古時無論是車馬、行人,入關城都要通過三道門,可說是戒備森嚴,確是金湯之固。

人文歷史

喜峰口是明長城薊鎮的重要關隘,雄踞在灤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對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裡多次發生大戰,尤其到了明代,戰爭逐年升級,廝殺更為慘烈、頻繁。到了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喜峰口大敗日軍。
喜峰口雄據灤河河谷,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因戰事頻繁,歷代又都不斷地修建、鞏固其防禦體系。從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致。喜峰口關城部分被淹沒於水中,水面上僅露出一小部分殘牆斷壁:長城順著逶迤的山勢一直伸向水岸邊,便俯身扎入水中。在水裡爬行一、兩公里後又從對岸冒了出來,順著山勢蜿蜒爬上山脊,向西盤旋於崇山峻岭之間。這段入水長城真像是一條巨龍俯身汲水,之後又仰首向上升騰。水下長城的形成是由於為了防止灤河的泛濫,1976年引灤入津建成潘家口水庫,喜峰口的關城便被淹沒於水中,只有到了枯水季節,才能露出關城殘址。從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致
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路通南北。漢代曾在此設松亭關,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後易名喜逢口。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尋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因有此稱。約至明永樂後,訛稱為喜峰迴。明景泰三年(1452)築城置關,稱喜峰口關。今通稱喜峰口。
唐詩人高適在《塞上》詩中有“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之句,可見當時統治者對這個地方的重視。明初,喜峰口關是京都與長城外大寧都指揮司聯繫的中轉站,也是其後蒙古兀良哈部入貢的必經之路。
喜峰口北面約10公里,今河北省寬城縣西南的灤河東岸有松亭關。大約由喜峰口遷漢松亭關至此。契丹遼時,契丹人來往於燕京與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之間多經此。
明時行人出喜峰口至大寧,舍此道莫屬。這關依山傍水,地勢極險要。古人稱它有“嵯峨虎豹當大關,蒼崖壁立登天難”之勢,易守難攻。松亭關和喜峰口關都鄰近京畿,是明時北京安全的保障。自永樂年間廢除大寧都指揮司後,松亭關亦隨之奔守,這給明朝帶來很大的後患。
明洪武二十年 (1387)大帥馮勝奉命北討亡元蒙古殘餘勢力,兵出松亭關。 建文元年(1399),燕王棣舉兵造反,朝廷命大寧帥劉貞引兵入松亭關,駐沙河攻遵化。燕王派兵援救遵化,劉貞等退保松亭關。後來燕王要取大寧,他部下諸將說,取大寧必經松亭關,那裡地勢險要,又有重兵防守,恐難攻下.於是燕王率軍繞道襲取大寧,於回軍南下時才占領松亭關,從此消除了北面的威脅。 明代自永樂以後,國勢漸弱。原來內附於明的東北一些部族,紛紛脫離明朝自立。明宣德三年(1428),長城外的蒙古兀良哈部也叛,明軍出喜峰口,大敗兀良哈部於寬河。
嘉靖十年,原屬於大寧都指揮司管轄的兀良哈三衛(朵顏、泰寧、福余),欺明軟弱,又連兵犯喜峰口。萬曆時朵顏衛再犯喜峰口。這時明的防禦力量有所加強,薊鎮總兵戚繼光率軍出青山口從側面襲擊朵顏兵,把他們打得大敗。

潘家口水庫

潘家口水庫是開發灤河水利,引灤入津、入唐的骨幹工程,於1983年竣工,水庫大壩位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葛州壩和丹江口水庫大壩。
潘家口水庫庫區山水相映,長城宛延如龍,北上5公里的長城,除一些極險之處無牆或築有簡單石牆外,大部分為磚石牆,保存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