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門穴

啞門穴

啞,發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聲,故名。瘖門名意與啞門同,瘖為失語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啞門穴
  • 取穴方法:位於項部
  •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
  • 主治疾病: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
  • 臨床套用:治療舌強不語癲癇項強首選穴。
  • 別名舌厭
基本簡介,取穴方法,經屬,穴位配伍,刺灸法,主治疾病,穴位名解,舌厭,橫舌,臨床套用,刺法,體會,

基本簡介

取穴方法

位於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經屬

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衝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穴位配伍

瀉啞門、聽會外關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癲狂、癲癇。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崑崙、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別名:舌厭穴,橫舌穴,舌黃穴,舌腫穴。
穴義: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散熱縮合後橫向傳來於風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陽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疾病

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穴位名解

舌厭

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軟自如是因為陽氣充盛使然也。厭,厭惡也。舌厭名意指督脈的陽氣在此散熱冷縮為舌所厭惡。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人體的陽氣不足則至柔之地的舌部陽氣先衰,舌部陽氣衰敗則舌不能運動自如,故名舌厭。舌腫名意與舌厭近同,腫指陽氣太過陰不足則舌為之腫。
啞門穴位置圖【2】啞門穴位置圖【2】

橫舌

橫,橫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橫舌名意指穴內陽氣充盛則舌能活動自如。舌黃名意與橫舌同,黃通橫。

臨床套用

啞門穴是治療舌強不語,暴音,癲癇,癔症,頭痛項強首選穴。以正坐位微低頭,針尖向下頜方向刺0.5-1寸,不可反覆提插,捻轉,嚴控深度,勿傷延髓,如有觸電感覺立即退針為主要注意事項。啞門穴處在頸部重要生理位置,周圍是項韌帶,項肌,斜方肌,頸半棘肌,頭下斜肌,頭後大小直肌,頸神經和枕神經通過處,是頸部活動樞紐。生活工作中局部軟組織易受損傷。軟組織的損傷,炎症,滲出,粘連等病理改變,壓迫神經血管引起臨床症狀和體徵。

刺法

伏坐位或伏臥位,強低頭下頜力達胸部,針尖向下頜或天突穴方向刺1.5-2寸,可達樞椎棘突,不求有觸電感覺,毫針或粗針亦可以風府腦戶穴進針透刺,刺到所需深度較傳統刺法安全,可行提插或緩慢捻轉,捻轉緩慢持續二分鐘留針或不留針,因強低頭進針持續牽拉緊受累肌組織達最長度,並留針二分鐘以上,就能使病理性痛疼減輕或消失。對項強療效佳。在針刺啞門穴同時加透刺天柱穴有增加療效作用。注意患者耐受力防止暈針,筆者有自製針刀,對病程長,重症患者,有因勢利導作用,療效更顯著,遠期效果穩定。
臨床套用:配廉泉,天突,關沖治舌強不語,暴音,配風府,腦戶,玉枕,風池治血管神經性頭痛;配風池,頸上段夾脊穴治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引起頭昏等症及老年痴呆症,腦梗塞等症,配頸下段夾脊穴肩井,肩中等治頸肩綜合症。曾一次治癒腦血栓語言不利患者(僅一例)。

體會

經絡理論有”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論述。啞門穴主治病症與現代醫學神經節段分布相吻合。所處生理位置重要,而中年後由於局部組織退變或勞損,致經脈瘀滯,氣血不通,產生症狀和體徵,治則以疏通經絡,松解軟組織粘連或肌筋脹力,解除神經血管受壓恢復組織正常生理功能。針刺後松解調整局部生理結構平衡,減少對血管壓迫,改善腦供血頭昏得愈。中風后遺症的康復可能與促進腦供血有關。筆者臨床工作中遵循:辯症診病,因病選針,據針施術,按術取效。診治原則。疾病早期輕症多功能障礙,調整陰陽平衡多用毫針或粗針辯症刺之,晚期多局部組織結構改變,如頭枕痛局部水腫,項強多肌肉,筋膜粘連針刀刺之,屢見顯效。啞門穴主治重症患者應先處治局部組織病理改變,再行辯症治之,方見顯效,否則,筆者觀察到見效緩慢,和遠期效不穩定,腦血栓和腦溢血後遺症的治療此穴尤為重要。針刀的內松解術目前還沒有一種手術所代替,創傷小,方法簡便,療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