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針

暈針 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慌、噁心,甚至暈厥的現象。 暈針常由於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飢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以致針刺時或留針時發生此證。

簡介,原因,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心理原因 亦為主要原因,病理原因,刺激原因,體位原因,環境原因,

簡介

主要表現為,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涼,血壓下降,脈象沉細。甚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細欲絕。出現暈針時,應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扶患者平臥,頭部放低,松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予溫茶或糖水,即可恢復。重者可刺人中、素、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若病情危急則應配合其他搶救措施。
為避免暈針,對初次受針刺者,要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恐懼心理;採用舒適體位,選穴少、手法輕;對身體不適者,休息後再針;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原因

關於暈針的原因,《標幽賦》曾雲:“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

臨床多見的是體質虛弱,飢餓,疲勞者易發生暈針。另外,《內經》載:“無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後針刺導致暈針的也有報導,如一53歲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針刺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逐漸緩解。複診時得知病人當日中午飲酒過多,即勸其暫予休針。但患者堅持,無奈施以針術。針後不久。患者即感頭目眩暈,心慌氣短,腹部難受,噁心欲吐。額出冷汗,面色蒼白,脈氣細數[1]。
其次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針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作者曾遇到一例體格強壯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針灸治療。剛進針頸部阿是穴,尚未作手法,患者突然渾身一陣顫抖,撲倒於地,苦笑一下,隨即面如死灰,意識喪失。給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無效。注射強心劑及艾灸百會,約昏睡十餘分鐘後,始恢復正常。詢問病人,並無飢餓、勞累等情況,但患者系初次針刺,曾有見血暈厥史。

心理原因 亦為主要原因

多見於初次針灸者,由於缺乏體驗,而產生恐懼、畏痛、心情緊張等情緒。有對暈針者進行人格特徵測定,發現,異常人格約占二分之一。在異常人格中,以憂鬱質人格患者發生暈針者最多。憂鬱質人格性格內向,情感壓抑,遇刺激既易興奮,又易抑制,易發生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可能是易出現暈針的因素。當然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特別是有直立性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症史者多易發生暈針。

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針。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一般在敏感點施針,或採用特殊手法,如氣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誘發。在刺激的種類上,除毫針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針亦可引起暈針。各種刺激對暈針症狀輕重的影響似無明顯差異。如一例男性膽結石症患者,行耳穴壓丸治療。當治療到第2次(輪換到左耳時),按壓耳穴施予強刺激時,病人感覺心慌、氣短、上腹疼痛、噁心欲吐,伴乏力,血壓下降致休克狀態。立即給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脈散4ml,1個多小時後才好轉至正常。當晚,患者再次按壓刺激上述穴位時,亦出現同樣情況,重複使用以上治療方法後獲得緩解[2]。

體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發生暈針者多見,但也有臥位暈針的。有統計表明,臥位暈針約占28%。臨床上觀察到臥位暈針的症狀多較重,持續時間也較長。

環境原因

環境和氣候因素也可促使暈針,如氣壓低之悶熱季節,診室中空氣混濁,聲浪喧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