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糧

商品糧

商品糧,指農業生產單位或個人,為出售而生產的糧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為自己消費不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糧食不是商品糧。例如,在統購統銷時期,糧食部門計算商品糧是將定購減去返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品糧
  • 外文名:Commodity grain
  • 領域:農業科學
  • 目的:實現基地糧食生產的結構調整
簡介,生產基地,商品糧內生路徑選擇,堅守耕地當量紅線,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優勢商品糧基地的概念與內涵,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布局原則,

簡介

簡單地說,“商品糧”就是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的糧食。我國的商品糧主要來源於農民國營農場交售給國家的糧食。

生產基地

我國9大商品糧基地:
松嫩平原(黑龍江吉林)
成都平原(四川)
江漢平原(湖北)
太湖平原(江蘇及浙江)
三江平原(黑龍江)
珠江三角洲(廣東)
洞庭湖平原(湖南)
鄱陽湖平原(江西)
江淮地區(安徽、江蘇、河南)

商品糧內生路徑選擇

堅守耕地當量紅線

對於商品糧主產區來說,耕地面積當量的穩定尤其關鍵,若不能堅守,商品糧的淨調出量將無法得到保障。據統計,2015年我國商品糧主產區的耕地面積約為 4915.28 萬公頃,播種面積 4317.56 萬公頃,商品糧總量約為 2262.87億斤,在不考慮糧食供需產品種類錯位的情況下,也就僅能支撐糧食主銷區約1805.25億斤的糧食缺口量,國內糧食供需“緊平衡”現象非常突出。在人多地少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約束下,耕地的保有量成為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各商品糧主產區必須完善並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嚴守產區耕地當量紅線。首先,各商品糧主產區必須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嚴格執行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的保護制度,保證城鎮化過程中土地的占補平衡,嚴防建設擠占耕地。其次,各商品糧主產區可在中央的幫助下嘗試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對產區內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的農業合作組織、種糧大戶和種糧散戶進行補償。再次,各商品糧主產區應在糧食補償機制的大框架下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並通過有效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對糧食生產的生態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損失補償,將糧食生產活動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最後,各商品糧主產區應重點關注耕地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的匹配度,通過營造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糧食生產的生態效益、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形成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提高耕地質量等級

耕地質量是糧食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經濟新常態下保障糧食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對於商品糧主產區來說,耕地質量提升需在國家總體思路下,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和糧食生產戰略要求落實細化,重 點 突出,注重實效 。
1.改造中低產田。商品糧主產區應積極推進區域內中低產田的改造,提升耕地質量等級,通過土壤改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將中低產田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增效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農田的糧食單產水平,實現提質增產。
2.推動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各商品糧主產區應採取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肥力。為了最大程度地確保耕地土壤質量,全面提升和恢復耕地的生產能力,應在商品糧主產區全面推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
3.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按照國家切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要求,普及和深化測土配方施肥,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等施肥方式; 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 綜合治理地膜污染,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研發; 加大重金屬污染區耕地修復,並嚴格控制耕地周邊的污染源,防止人為因素造成根底質量等級下降。
4.加強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各商品糧主產區應全面推行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工作,監測內容應主要集中在土壤養分、耕地等級變化和耕地污染情況等方面,逐步擴大監測範圍,建立網路化的監測點,通過信息化技術及時獲取和處理耕地質量變化數據,為耕地質量提升與管理提供實時有效的科學依據。

培育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

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等商品糧主產區雖然農村勞動力比重相對較高,但具備現代農業技能的高素質農民均較為匱乏,要想通過科學種糧提升區域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而實現商品糧供給的穩定必須培育一批具有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
1.突出地區特色。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江西等商品糧主產區糧食生產條件各有優勢,在進行職業農民培養時要充分考慮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的適用性,在各商品糧主產區的平原地區,由於耕地便於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可重點培養機械化耕作類的職業農民,而在各商品糧主產區的非連片地區,尤其是山地和梯田區域,糧食生產主要依靠科技投入,良種培育和節水灌溉等技術知識的掌握較為關鍵,可重點培育科技化的職業農民。
2.依託農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民的協作意識。在國內糧食市場逐步市場化的情況下,更加需要掌握大量農業知識、農業技能和農業信息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合作組織能夠將糧食市場與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有效銜接,將新型職業農民集中起來,為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使得農業培訓與實踐更加具有針對性。
3.激發農民主動參與職業培訓的意願,完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支持體系。首先,各商品糧主產區政府及職業培訓機構要積極引導,讓農民逐漸從被動參與過渡到主動參與,實現職業農民培育隊伍的規模化。其次,各商品糧主產區地方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職業農民教育與培訓的資金投入力度,實現職業農民教育與培訓的制度化運行。再次,強調社會力量的參與,確保職業農民培訓的開展與實施,形成多層次、高效率的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與培訓支持體系。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

科學種糧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農業創新成果的轉化,而加快這一進程,則需要商品糧主產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樹立“實效優先”的農業科技創新觀念。商品糧主產區地方農業科技管理部門應加強農業科技均衡性發展的引導,在糧食生產科技創新方面要平衡以轉基因育種技術為主要投資領域的局面。各商品糧主產區的農業科技創新應以農業生態學為中心,綜合多學科研究和實踐,覆蓋糧食作物育種、栽培、耕作、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等多領域,形成完整的糧食生產科技創新體系。
2.最佳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各地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農業科技項目立項精準化、獨立化,杜絕重複研究,反覆投入研發資金; 不斷完善項目考評和激勵機制,兼顧公平和效益,形成較為完備的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激勵驅動機制,充分融合農業教育科研、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內容; 用科技力量推動縣級以下的農村基層建設,全面合理布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 各商品糧主產區政府要積極引導,建立多方參與的長效投入機制,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評價體系。重點考評成果對糧食生產水平和糧食經濟發展的影響,注重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創新的質量與現實效果,兼顧成果的實效性和前瞻性。
3.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各商品糧主產區可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不斷推進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及交易平台建設,充分發揮良種推廣和農機推廣對糧食單產的促進作用,保證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提升。
4.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首先,各商品糧主產區要構建起適合農業技術推廣的科學體系,並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農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納入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全面推進並實現農業知識的普及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其次,農技推廣人員需結合農業科技套用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深入到田間指導,並培養一批農村本土的科技專家,實時為農戶解決技術問題。

優勢商品糧基地的概念與內涵

“商品糧基地”是在農業區域分工過程中形成的, 是以糧食作物生產為主, 以提供商品糧為基本功能的農業專業化區域。“優勢商品糧基地”則指條件好、面積大、商品率高, 其專業化及產業化生產水平高、增產潛力大、綜合效益好, 能長期穩定提供優質食用安全商品糧的大型商品糧基地。優勢商品糧基地選建的標準一般包括: 1資源稟賦好; 2生產規模大; 3商品率較高; 4基礎設施強; 5發展後勁足。商品糧基地的優勢度是衡量其穩定提供商品糧能力大小的綜合指標, 主要涉及商品糧基地的生產與調出規模、商品率及主導品種產量等因素。

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布局原則

要確保實現商品糧生產的優質化、安全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大型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區域布局需要依據以下原則。
(1)區位優勢原則。糧食生產不僅要受自然資源氣候條件與地理區位的制約, 而且還受到社會經濟實力、科技發展水平、市場發育情況、物流設施基礎與生產者組織化程度及經營管理機制的影響。因此, 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快優勢地區商品糧基地布局建設, 以形成商品糧生產帶的綜合比較優勢。
( 2) 地區協同原則。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 保護和提高其糧食生產能力, 是實現全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優勢商品糧基地建設的核心主體是中部糧食主產區, 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區抓商品糧生產, 中部糧食安全的擔子太過沉重。要確保遭遇特大自然災害等非常時期國家的糧食安全, 商品糧基地的發展必須堅持地區協同的原則, 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性糧食主產區, 也要分擔部分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或責任, 保持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
( 3) 產業開發原則。建設優勢商品糧生產基地,實行專業化生產, 推進商品糧基地產業升級, 提高糧食產業的比較效益和整體競爭力。糧食主產區要立足糧食優勢, 發展區域經濟, 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並按照市場需求, 把糧食產業做大做強。
( 4) 質量安全原則。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 按照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 在優勢商品糧基地全面推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 以確保優勢商品糧基地商品糧的質量安全。
( 5) 持續發展原則。當前糧食生產技術增產邊際效應趨減, 糧食產量增長趨緩。2003年全球穀物產量低於消費量高達9300 萬 t, 全球穀物儲備已降到30 年來的最低水平。我國糧食生產所依賴的耕地和水資源短缺, 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自然災害與農作物病蟲害頻繁發生。因此, 必須處理好糧食生產、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實現生物災害防治與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營養的糧食生產目標的統一, 切實加強和提高優勢商品糧基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促進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