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行業人物)

啃老族(行業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啃老族,又稱“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灣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18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34歲年輕族群。

“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4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啃老族
  • 別名:吃老族,傍老族
  • 簡稱:NEET
  • 釋義:新失業群體
  • 年齡:23-40歲
教育心態,社會特性,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家庭溺愛型,生活狀態,啃老立法,一般類別,產生原因,相關事例,調查分析,英國研究分析,日本一族,立法禁止,

教育心態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加,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使他們不願意從事較低的薪資工作,感覺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部分被稱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勞的工作不願去從事,要求工作輕鬆錢又多,就呈現空等狀態,沒工作也沒讀書。

社會特性

可分為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
啃老族啃老族

追求夢想型

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所需,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喪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自閉型

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家庭溺愛型

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歷卻不懂自己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

生活狀態

曾有一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幫“啃老族”的生活狀態,說的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
啃老族啃老族
在城市裡,年輕人靠“啃老”過活,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的現象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多,經濟水平高速發展,物價的升高,將會愈加普遍。

啃老立法

《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已經實施15年,對其進行“大修”,其中,“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索取老年人的財物。”這一特別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條款,把這部條例的“大修”工作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認為,父母對於是否繼續資助成年子女本身就有決定權,立法實在沒有必要;有人認為,針對“啃老”立法有助於彌補法律空白,對“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

一般類別

據中國媒體調查,“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類人:
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他們覺得在家裡很舒服。
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而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占20﹪;
四是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靠父母養活著
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於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就離職,約占10﹪;
如今“啃老”已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春玲認為可以將“啃老族”分為失業、待業人員群體和低收入就業人員群體。
啃老族啃老族
早在2009年就有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多達16.51萬“啃老族”,他們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隊伍的,他們認為“啃老”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所致,是無奈之舉。
然而今天,越來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輕人卻主動辭職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隊伍。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從“被動啃老”變為“主動啃老”。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
“啃老族“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在中等教育階段沒得到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或沒能很好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在就業市場中缺乏優勢或根本不想就業。

產生原因

原因:啃老族的誕生多半是因為兒時父母過於溺愛的行為而導致的。大多數啃老族們因為從小依賴父母習慣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只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因而長大了還只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的行為與不當育兒方式有關。
為什麼當代社會出現了很多成年之後還依賴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育兒方式有關。
在鄭州召開的中國幼兒教師發展論壇上,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成年以後,在經濟、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稱為“啃老族”。
中國園長發展論壇主席、幼兒教育專家李俊傑說:“就拿吃飯來說,孩子都好幾歲了,父母還給孩子餵飯;或者當孩子自己吃飯把飯灑出來時,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糾正動作,而是對孩子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種打擊。”
致力於幼兒教育科學普及工作的學前教育碩士李俊傑說:“對兒童正常行為的壓制和約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對以後孩子學寫字、學畫畫以及培養動手能力都很有幫助。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在6歲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兒童6歲以前養成過多依賴父母的習慣,那么以後再培養他獨立、自信、頑強的品格就會相當困難。
人們對中國小教育已經十分重視,但是對於幼兒教育關注不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和老人都是圍著小孩轉,為孩子想是就應該,不知國人是否發現這樣的奇怪現象,明明是小孩子什麼都懂了,可父母呀老人呀都要說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個“不懂事”的年齡是越來越大,不是6歲以下了,實際上,父母對10歲甚至15歲以下兒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溺愛型居多,這樣當然就會直接影響成年以後的行為方式。6歲以前不當教育方式的後果,就難以挽回了,更何況是15歲以下呢。

相關事例

啃老族生活現狀調查:啃一口書本啃一口父母。
他從復旦大學某文科類專業本科畢業。
如今,當年的同窗好友,或順利完成研究生學業,或在事業上小有成就。而他,考了4次研,都以慘敗告終,無奈的“啃”了3年老。
為創大業想考研
在大學時,劉文彪是校團委調研部副部長,曾以精彩的競選演說當選學院團學聯主席;在全國大專辯論賽上,他是復旦大學辯論隊主力隊員。在學校里,他是風雲人物,“彪哥”的名號也隨之流傳開來。
大三第二學期,他決定不找工作,專心考研。“我想在中國政壇上乾一番大事業。考研是第一步,因為在我看來,學歷意味著話語權,本科生說話的分量顯然比不上博士。”
劉文彪直到大學畢業都沒通過英語四級考試,難度更高的考研英語成了他面前最難的一道坎。第一次考研,他準備了8個月,其間每天至少學習12小時。大學最後一學期開學時,他看到了考研成績:全部不及格,英語只有36分。“彪哥”隨後開始漫長的考研“苦行僧”生涯。
啃老族啃老族
4次落榜漸孤獨
畢業後近3年的時間內,劉文彪沒有找過工作。
第一年,由於長期坐著看書,他的體重從87公斤猛增到99公斤,英語考分則從36分增加到40分。另外,總算有一門專業課及格了。
第二年,他雖每天堅持鍛鍊2小時,體重始終維持在100公斤以上,同樣停滯不前的還有考研成績。
年初,他第4次走進考場,總分卻是4次考研中最低的一次。
3年內,他每天晚上11時睡覺,早上6時起床,其他時間要么在看書,要么在去看書的路上。一次次努力換來的,卻是一次次揮之不去的失敗和一絲絲日漸增多的白髮。
伴隨失敗的還有孤獨。“整天就盼著手機響,但這3年來它就沒響過幾次。”曾經的好友都在忙著各自的學業和事業,他沒有可以傾訴的夥伴。他漸漸忘了“彪哥”這個名號,因為已經太久沒人這么叫過他了。
父母南遷伴兒讀
考研前,劉文彪的父母遠在北京。他們得到訊息後立刻決定:來上海,全力支持兒子考研。
一家3口在楊浦區開魯新村租了一間約20平方米的小屋,月租650元。幾年前退休的母親負責在家照顧兒子飲食起居。父親辭去北京某大企業副總經理的職務後,在嘉定區某私營企業擔任人事主管,月薪明顯減少;因路途遙遠,每月只能回家一次。
小屋是毛坯房,唯一的電器是電視機。全家的衣服都得靠年過半百的母親手洗。“高溫天最難熬,房間如火爐一般,別說複習功課,就是光坐著也受不了。”
“害父母陪我受苦了。”劉文彪的聲音突然低沉起來,“本來應該是我給他們生活費,但每次伸手的卻總是我,根本不敢抬頭看他們。請不要採訪我父母,已經欠他們夠多了,不想再令他們擔心。”
告別“啃老”也艱難
劉文彪明白,父母始終是他的堅強後盾。“他們經常笑著安慰我說,應該趁年輕多讀書。這叫智力投資,任何一種投資都存在風險,暫時的臥薪嘗膽是為了將來的飛黃騰達。”
3月,他遭遇第4次失敗。5月份,他終於決定放棄考研,開始找工作,至今沒有收穫。
這段時間以來,他真切體會到了靠自己告別“啃老”的艱難。“現在找工作比3年前難多了。我必須調整心態,從最底層做起,還有可能準備一張‘虛假’簡歷,隱瞞曾4次考研的事實。”
這3年,出於興趣,劉文彪在複習時經常“溜號”。規定的參考書越看越沒勁,其他書籍倒看了不少。
在看《東周列國志》時,劉文彪學到一個詞“依人者危”,意思是說,如果老依靠別人,就會很危險,即使是父母也一樣。
“只要一找到工作,一拿到工資,就全部交給父母。”劉文彪在結束採訪時特彆強調。

調查分析

社會科學家認為,在當前就業壓力日增,獨生子壯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擴大的跡象。當中國進入老年社會的時候,“啃老族”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襁褓青年”的獨立,除了依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也應為其創造適合的工作機會。與其讓父母養活“啃老族”,不如給他們工作崗位,讓他們成為有能力養活父母的“養老族”。
有一則調查報告總結“啃老族”6類常見人群:第一類是高校畢業生,對就業過於挑剔;第二類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第三類屬於“創業幻想型”,雖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沒有目標,又不願當個打工者;第四類是頻頻跳槽者;第五類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的緊張繁忙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不就業;最後一類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劉文彪屬於第七類,與他境遇類似的大學畢業生還有不少。他們對辛勞的父母,懷著發自內心的愧疚;對遠大的理想,又有著不切實際的執著。矛盾交織之下,他們邊“啃”書本,邊“啃”父母。陶醉在對未來的種種構想之中,他們連心理“斷奶期”都還沒過。
“啃老族”指既沒有上學也沒有就業或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父母養活的青年人。在英國英語中,“NEET”指啃老族的一員,“NEET group”指啃老族群體。“NEET”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或“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縮略語。美國英語則稱之為“boomerang child/kid”。
Boomerang原指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飛鏢。例如:
An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about 70% of the unemployed young people in our country now live off their parents, thus becoming Neets.”(調查顯示,我國約七成失業青年靠父母養活,因而成為啃老族。)
In Japan,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have joined in the Neet group who neither go to college nor go to work..”(越來越多的日本青年加入到既不上學又不工作的啃老族。)
The boomerang child phenomenon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on a nationwide scale.”(啃老族現象已成為全國性的社會問題。)
如果把“啃老族”翻譯為adult dependent child是不妥的。“adult dependent child”的意思是“有心理缺陷或生理缺陷的需要撫養的成年子女”,比“啃老族”含義要寬泛。例如:An adult dependent child is one who is incapable of self-care because of a mental or physical disability.(一個需要撫養的成年子女是因為心理缺陷或生理缺陷而不能自理的人。)
“啃老族”是當今緊張而忙碌生活的產物。有這樣一個句子:這個啃老族已經30歲了,但仍然依靠他的父母生活。有人是這樣翻譯的:
This Neet is already 30 years old but still lives on his parents.
其實嚴格地說,live on後面要跟sth,不跟sb;而live off後面可以跟sb或sth,意思分別是“靠什麼人養活”和“靠什麼活著”,還沒有“live on sb”的搭配。例如:They live on a diet of bread and cheese.(他們靠吃麵包和乳酪活著。)This unemployed worker lives on unemployment benefit.(這個失業工人靠失業救濟金為生。) 所以這句話應該翻譯為: This Neet is already 30 years old but still lives off his parents.

英國研究分析

人民網倫敦5月30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在未來10年內和父母一起生活的英國年輕人可能會增加上百萬,這是英國一家保險公司在進行房屋購置計畫調研中發現的。
該研究發現,到2025年將有380萬年齡在21歲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與父母同住,這將比目前的數字增加超過1/3。兩個或以上“啃老族”家庭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數字也預期從目前的150萬增加到220萬個。以上數字的演算基礎是房價仍然會按過去10年間的速度進行增長。
夏洛特和她的男友傑伊今年都24歲,由於負擔不起東倫敦一居室每月650英鎊(約合人民幣6250元)的房租,他們不得不搬到傑伊父母家去住,每月共給傑伊的父母支付200英鎊房租。兩人很悲觀,因為以他們目前的收入水平,如果買了房子,將沒錢外出就餐或度假。

日本一族

26歲的日本青年立裕中山整天沉溺在網路遊戲里,對於出去工作的想法他一直嗤之以鼻。他坦言:“我不喜歡工作,我跟工作沒有關係。”如今,在日本有許多青年,他們不去工作,也不上學或接受培訓,人們戲稱他們為“NEET”一族。“NEET”是英文Not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意為不工作,不上學,不受訓)的縮略語。中山和其他“NEET”族成員在日本時尚前沿——澀谷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組織者希望幫助他們重返社會,踏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不知該做什麼
當日,一些社會工作者身著紅色節日盛裝,手持白色條幅和扇子,帶領著這些“NEET”們步行了7公里。“NEET”們邊走邊交談,內容大多是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麼或者做什麼。
英彥仲本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他說:“‘NEET’們明白有一天他們將不得不面對社會和工作,但他們卻不知道從何處開始……現在我們希望讓他們學會行走與放鬆,不要把工作想像得太困難。他們並不需要像父輩那樣辛苦地工作。”
在日本,除“NEET”外,還有另外一類選擇悠閒生活的年輕人。他們從一份兼職工作換到另一份兼職工作,不再像以前的人們那樣選擇一份終身性職業。
勞動力將缺乏
日本官方統計,國內“NEET”一族已高達52萬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工作,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日本的勞動力資源將面臨枯竭的危險。
日本年輕人選擇悠閒生活方式,不願工作的現象,使得經濟學家們紛紛預測日本的熟練工人數量將銳減,經濟發展潛力也會下降。另外,日本的出生率很低,日本人口僅增長0.05%,創54年來的最低水平。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日本經濟的擔憂。
瑞穗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吉政丸山認為:“到2007年,嬰兒潮時期的人將開始退休,如果不就業的年輕人像現在一樣與日俱增,日本的勞動力將面臨嚴重缺乏的局面。政府應該儘快採取措施。”
解決並不輕鬆
實際上,日本政府已經撥款3.499億美元,決定實施幫助青年人就業的項目,包括開辦就業培訓班,以及讓“NEET”們放棄懶散生活的行動。但說服“NEET”們工作可能並沒有想像的那么輕鬆。
安志長野在一家就業中心工作,負責為青年人提供工作諮詢。他說:“許多情況下,這些年輕人並不僅僅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不知道乾什麼,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和社會後很痛苦,來到這裡進行心理諮詢。”
這次在澀谷舉行的步行活動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走在隊尾的中山表示,他並沒有產生找工作的想法:“實際上,現在我感覺當一名‘NEET’挺好,因為我知道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樣。”
啃老族引發的社會問題?
1、啃老族不就業、不學習,常年依附家人,自身能力逐漸退卻,游離於社會大環境之外,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發自閉症、社交恐懼症,有的甚至會引發犯罪行為。
2、啃老族給家人帶來了極大的生活負擔;我國大多數中老年人的生活並不非常富裕,有的僅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資維持生活,還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零花錢,甚至房貸,因此,使老年人常常處於焦慮之中,多數家庭會因此產生爭吵,導致家庭不美滿,危機四伏。
3、不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上要救濟的人數也會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亦會呈現向下的趨勢。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衝擊。
解決啃老族衍生問題的方法?
1、啃老族大多數是青年人,屬於適齡於工作的中堅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勞動資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政府與社會資源為了降低社會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會用各種方案去試圖解決,如擴張就業、職業訓練等。然而當經濟情況長期未見好轉時,啃老族對社會秩序的壓力會與日俱增,衝突也會激化。有證據顯示,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透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募兵等方式來消除此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不能改善,政府的強制性作為會使事件變得更糟,甚至引發內亂或戰爭。日本與德國皆曾面對青壯年人口在經濟蕭條期大量失業的情況,亦使用強制手段來解決,結果卻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因此除了以經濟層面解決外,別無他法以治本。
2、根據日本內田樹教授的分析,可啃老族之所以成為啃老族,是因為他們認為世間冷漠,所以應傳達出世間還是有溫暖的訊息,讓他們了解生命的意義是與他人的連結及付出,並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想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性向及能勝任的工作。
25歲的小劉雖然娶妻生子,但由於他和妻子都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因此生活依然完全靠父母。人們把小劉這樣一群人稱為“啃老族”。之後,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指出:“啃老族這個群體的出現,值得獨生子女家庭思考,它的不斷壯大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啃老族”占三成
小劉5月喜得千金,撫養孩子卻成了問題。由於他近幾年一直沒有工作,而妻子也經常換工作,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有了孩子後,小兩口便這個月住娘家,下個月住婆家,經濟上全依靠兩邊的老人。
採訪中,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向記者介紹:“根據我們的調研,瀋陽有30%左右的成年人還在靠父母供養,本該自立和贍養老人的這些成年人卻成了仍未‘斷奶’的‘啃老’族,贍養老人更談不上。”
獨生子女是“啃老族”主力
張思寧認為,這些年輕的“啃老族”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多數是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備受家長溺愛,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他們成年後,有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仍然依靠著父母。這一類人主觀上就想依靠父母,在父母身邊才有安全感;有的雖然有獨立的能力,但是父母仍然將其留在身邊,讓其繼續與父母一起生活。令人嘆息的是,多數“啃老族”都認為吃父母的、花父母的是天經地義,父母為子女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張思寧還希望通過記者提醒家長們:過於溺愛和捨不得孩子離開自己是錯誤的,人不要為了孩子而活著,應該有自己的生活。

立法禁止

“清官難斷家務事”,對於“啃老”這種“家務事”,如今上升到法律層面加以規定,道德、親情、禮教、人倫方面的東西要用法制去約束,血脈相通父母子女親情要用律法制約,怎么感覺都不是滋味,我們的社會真的就悲哀到了,要用律法來規定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不許啃老嗎?難道現在的年輕人漠視父母權益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父母子女親情行為要用律法機械性的規範,道德、親情成了沉重的話題,孝道的救贖無奈之下要用法律來矯枉過正,法律能否起到改變世道人心,心靈救濟孝道作用。
已經成年,卻還成天賴在家中,啃老爸老媽的老本,這樣的人被稱為“啃老族”,被“啃”的父母即便有怨言,通常也無可奈何。今後,法律將為這些被啃父母撐腰,對“啃老”的子女說“不”。昨日,江蘇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開幕,就《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了審議。記者發現,跟一審的草案相比,修改稿增了對“啃老”現象的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物業或者其他理由,騙取、剋扣或者強行索取老年人的財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