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啃老

文化啃老

文化啃老是指當下只靠稀釋或顛覆經典、爭奪古人遺址來吸引大眾注意力的文化現象,沒有表現出當今中國文化應有的創造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盲目依賴,對當下文化的極端不自信;更有地方政績和行業利益驅動下的的資源經濟博弈。歷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風雅或者獵取經濟利益的敲門磚。這種挾持古人、扭曲傳統的狹隘行徑,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義的泥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啃老
  • 影響:曲析經典,敗壞風氣
主要表現,背後動機,相關評論,問題反思,

主要表現

一本名著、一部電影、一台話劇、一首歌曲,當年在民眾中產生巨大影響,雖歷經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百讀、百看不厭,傳唱不衰者,可稱之為“經典”。“經典”作品的產生,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更是一代人的驕傲,正因如此,中國人誰沒讀過四大名著?在讀書人乃至普通人家的書櫥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和《水滸傳》?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氣息,不像真正的讀書人家。而任何一部“經典”作品的誕生,作者耗盡畢生心血,經不斷推敲,反覆修改,數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書,一生磨一戲,一生磨一歌,創作者為此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
不知從何時起,影視圈掀起了“經典”熱,颳起了改編風。其熱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數之多,聲勢之大,令人瞠目結舌,驚訝不已。只要觸目眾多媒體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筆改編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導演改編了某某電影。其實,充其量是把不足兩小時的電影拉長為電視連續劇,其中,不乏添枝加葉,胡編亂造,張冠李戴,偏離原著。何以如此?說穿了,就是金錢驅動,利益所致,改編越長越來錢,導演名聲響天下,演員身價百倍升。至於尊重“經典”原創、注重史料真實、慎重改變情節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諸多“經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會與活人打官司,何必較真呢!這就給胡編亂造者吃了顆定心丸。其實,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藝作品,廣大讀者和觀眾知悉歷史,當年參加南征北戰的老戰士尚健在,這么一來,新編經典越多,笑話越多,弄得那些穿幫的大編導們狼狽不堪,不知如何應對。這些年,連續新編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山間鈴響馬幫來》、《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反響平平,就是例證。“經典”作品的改編成功,絕非一日之功,沒有淵博的知識,缺少表演手法和創新能力是很難贏得一片掌聲和滿堂喝彩的。
又不知從何時起,連有些卡通片都拍成了《奪寶幸運星》(惡搞《西遊記》);《小青天司徒公》,惡搞這位為民做主,斷案如神的小青天,著實令人擔憂。

背後動機

更不知緣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現象。只要讀讀新聞就不難看到,這些年名人故里紛爭四起,從黃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莊子故里之爭到曹操、華佗故里之爭。從趙雲故里、諸葛亮耕地之爭,發展到五省七地爭二喬、三省四地爭曹雪芹,甚至跨國界的兩國四地爭李白故里。於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藝必古典,以此炫耀當地歷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對此現象,人們稱之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對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實並不盡然,在“復古熱”的背後暗藏著不便言明的諸多動機,厚古薄今,對當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開發、受利益驅動者有之;熱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績者有之;仿佛一旦爭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獵取經濟利益的敲門磚,身價倍增,門票大漲,不盡財源滾滾而來。其實,錯矣。對於名人故里、古人墳墓,理應重溫歷史、繼承傳統,取其精華,發揚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聰明智慧教育後人開拓創新,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無愧於我們偉大變革的時代,這才是當務之急。
“經典”新編,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動,蜂擁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為金錢所動,才能使“經典”神韻無窮,歷史遺存光彩奪目,閃爍著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傳,令人景而仰之。

相關評論

河南省漯河市2010年10月27日舉辦第二屆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兩岸漢字文化專家在許慎故鄉熱議“文化啃老”現象,反思“文化搭台,經貿唱戲”背後的文化短視行為與商業邏輯。
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葉國良指出,近年來的漢學熱、國學熱,一旦“熱”了就不好。就像人一樣,身體太熱就會生病。
“一方面表示大家都很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單純重視(文化),還是為了其他目的?”葉國良對中新社記者說,兩方面的意義不同。希望這些“熱”不是為了利益目的,因為從利益目的出發的“熱”很快就會“冷掉”。
“我們決不能成為文化的‘啃老族’。”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在“許慎與中華文化”名家訪談上表示,“吃文化”不行,我們要對文化負責,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有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自覺。這樣,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成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表示,“文化搭台,經貿唱戲”可以理解,但更要考慮長遠利益。他說,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層面,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可能性比較小,很多時候經濟效益是文化積澱的自然生成。
近些年,中國有關名人故里的紛爭四起,從炎黃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莊子故里;從曹操、華佗故里,到諸葛亮、趙雲故里,再到四地爭搶曹雪芹故里;甚至還有五省七地爭二喬,兩國四地搶李白,歷代名人都引發過一輪輪爭搶。
“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黃德寬說,比如一些地方,為了搞錢把心思都用到了申請非遺上,實在不可取。其實,一個地區人民的文化素養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一樣重要。

問題反思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化開發無非就是這樣的套路:祭出所謂名人大旗,管他古代還是現代,虛構還是現實,留美名還是遺臭名,然後修建幾處故居或主題公園之類的景點,接下來只等著攬客賣票了——政績衝動下的經濟博弈,缺乏創新一哄而上,最後留下的不過是似曾相識毫無特色的幾處仿古建築——不僅是一種文化短視,更令傳統文化的傳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看古人戲,螢幕上不是“王朝”就是“秘史”;說古人事,帝後君臣湮沒在口水中;三部“楊家將”、兩部“李小龍”、三部“封神榜”、四個“孫悟空”、兩位“白娘子”、四個“關公”,影視劇的翻拍毫無新意可言。別人在創造歷史,我們卻只懂得回顧歷史,中國的文化應該向前看。
儘管成功改制了白話文,但近年來四書五經卻如雨後春筍般的盛開於四周,這並非一個不好的現象,但應該看到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體現了中國當下文化體系的極度匱乏,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是這個民族的集體“啃老”,對當下文化的極度不自信,由此提升文化軟實力只能終成空話。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民族,我們要做的不是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坐享其成,更不是被沉重的傳統裹挾不前——中國需要的是文化復興,而不是文化復古,“文化啃老”該休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