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亦稱《祭侄文稿》。行書,23行,234字。書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孤軍守常山,城破不屈,與子顏季明殉難。遇難之後,顏真卿曾派人尋得季明的頭骨;他對兄侄為國家壯烈犧牲和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用筆之間情如潮湧,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傾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
  • 作者顏真卿
  • 規格:縱28.3厘米,橫75.5厘米
  • 書體:行書
  • 年代:唐代
法書簡介,法書內容,釋文,備註,版本著錄,版本,著錄,法書評價,字如其人,真摯情感,鑑賞遞藏,鑑賞,遞藏,歷代題跋,元代題跋,清代題跋,作者簡介,

法書簡介

【文物名稱】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
【作品名稱】祭侄文稿
【類別】書法
【材質】麻紙墨跡
【字數】24行,234字(未含塗乙之字)
《祭侄文稿》亦稱《祭侄季明文稿》。

法書內容

釋文

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①: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②。何圖逆賊閒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③。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④。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⑤。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⑥。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⑦。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備註

①文中此段塗改一處,脫字一處:“第十三叔”圈去“從父”二字。“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中,“祿夫”之間脫“大”字,應為“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季明之靈口”:“口”表示此字不識,一釋作“曰”字,一釋作“今”字。
②稿中“每慰人心,方期戩穀”句前圈去“方憑積善”四字。
③文中“爾父竭誠,常山作郡”前,塗去“口制”(按:口字不識)後,改為“被脅”再塗去。
④文稿“仁兄愛我,俾爾傳言”句中,塗去“俾爾”前“恐”字。
⑤文中“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句前,塗去“賊臣擁眾不救”六字。“賊臣不救”中,塗去“擁”字。“父陷子死”中塗去“擒”字。
⑥稿中“吾承天澤,移牧河關”中。圈去“河東近”三字,補草書“河”字。
⑦文中“泉明”至“幽宅”段落中,“泉明比者”塗去“爾之”二字,補改為“泉明”。“首櫬”行前補添“比者再陷常山攜爾”等字,並將其中“提”字塗乙。“首櫬”下圈去“亦自常山”四字,左旁補“及茲同還”。“方俟”下塗去二字不辨,右旁補書“遠日”二字。再塗去一字不可辨,重筆描為“卜”字爾幽宅。下圈去“撫”字。
“及茲同還”中“茲”應為“竝”,即“並”字。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竝”:並也。從二立。顏真卿《祭伯父文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有“脫於賊手,並得歸京”句。

版本著錄

版本

《祭侄文稿》傳世有二:一是停雲館所刻祭侄文稿,有陳繹曾陳深文徵明三跋,與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所載相同;二是墨跡本,明張醜清河書畫舫》雲,《祭侄文稿》定當以鮮于樞張晏跋尾本為真跡。徐邦達謂:“明文氏《停雲館帖》所刻一本,與此不同,當是偽跡。”

著錄

著錄於《宣和書譜》卷三、《東圖玄覽編》卷一、《清河書畫舫》辰集、明《吳氏書畫記》卷一、《石渠寶笈續編》等。
《吳氏書畫記·卷一》著錄:“書在白麻紙上。紙墨並佳。有鮮于伯機等題識。而《停雲館》上是陳深、陳繹曾、文衡山題識,則知另是一本。若比於《停雲館》,則筆劃圓健。信為真跡無疑。至於書法之妙,前人評論已詳,予何贅焉。今所見諸刻,惟《余清齋》秋毫無失。以上四卷(按與它件合記)。觀於汪天賜、吳雲從、吳國珍、宋元仲之手。原是吳江村之物。後屬於五鳳昆仲,而宋元仲等系五鳳家人也”。”
《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著錄:“麻紙本,縱八寸八分,橫二尺三寸六分。……謹按:《停雲館》所刻‘祭侄文稿’,有陳繹曾、陳深、文徵明三跋,蓋別一本。《書畫匯考》所載亦同。而《書畫舫》云:‘祭侄文稿’,定當以鮮于樞、張晏跋尾本為真跡,即此本也。”刻入宋《博古堂》、《忠義堂帖》等帖。明《停雲館帖》、《戲鴻堂帖》、《玉煙堂帖》等叢帖亦有刻入。

法書評價

字如其人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本卷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局部二《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卷》局部二
《祭侄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

真摯情感

《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震撼著每位觀賞者,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巨製。在“忘情”狀態下的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實例。
《祭侄稿》的線質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

鑑賞遞藏

鑑賞

《祭侄文稿》引首縱29.2厘米、橫59.6厘米;前隔水縱29.2厘米、橫11.8厘米;後隔水縱28.8厘米、橫12.1厘米;拖尾縱28.8厘米、橫368.3厘米。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于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宣統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張晏、鮮于樞、王頊齡徐乾學等跋。又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

遞藏

《祭侄文稿》流傳有緒,據元張晏跋:當時宣和嘗收,後為庸工剪去印記,元代時於“歲”字旁猶有天水圓印痕跡。元初在鮮于樞手並有跋。明時在吳廷家,後輾轉入清內府。

歷代題跋

元代題跋

《祭侄文稿》帖前有無款短簽小正書:“顏魯公書祭侄帖”。
後另紙元代張晏跋:“宣和書譜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知在錢塘,傳聞數年。辛丑歲,因到江浙,得於鮮于家。諸公聚觀,以為在世顏書中第一。”無款鈐朱文“張晏私印”一印。又跋:“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宣和嘗收,後為庸工剪去印記。今於歲字傍,猶有天水圓印痕跡,其幾於淹沒者數矣。嚮往錢塘,始獲見焉,既歸於余,喜不能寐。東坡有云:書止於顏魯公。亦余平生收書之志願永足矣。大德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忠宣後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晏敬書於端本堂西勸學齋。”
又紙元代鮮于樞跋:“右唐太師魯國公書祭侄季明文稿。按《宣和書譜》載內府所藏魯公書廿有八,此其一也。宣政小璽及天水圓印,遺蹟隱然尚存。至元癸未,以古書數種,易於東鄆曹彥禮,甲申來杭重裝。戊子十有九日,鮮于樞拜手書。”
又周密等三人觀款:“山東傖父周密觀於玉琴軒。錢塘屠約同觀。南昌僧德一獲攬。”
鮮于樞又識:“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至元壬午春,得於東鄆曹大本彥禮,甲申錢塘重裝。丙戌六月,鮮于樞記。”

清代題跋

又接紙清代王頊齡跋:“魯公祭侄文真跡。昔在大司寇徐健庵先生所見之,後歸叔弟儼齋,又見之。其流傳始末,考訂證據,詳著諸跋中,不待再贅一辭矣。惟是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足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乎。從子彤文,知余素好古蹟,寓書贈余,余暮年得此,如獲環寶。書此數語,以示子孫,當世世珍藏,與天地同不朽也。雍正二年十一月十日,松喬老人王頊齡謹識於燕山邸舍,時年八十有三。 ”
又“雍正甲辰,長至後四日,華亭王圓炳觀。”
又清代徐乾學跋:“顏魯公祭侄季明文真跡,向為溪南吳氏收藏,後歸王氏。許布政弘勛得之,以附其幕官徐介錫。介錫與余有宗人之分,重價購焉,驚喜累日。魯公為忠臣巨儒,書體為有唐之冠。挺勁遒逸,能化裁諸家,而居虞、褚、歐、薛之上,後此莫能出其範圍者。此卷草稿行書,又顏書第一,米元章未見真跡,以為不如《坐位》。今所傳停雲館帖臨本,與此迥異。嗚呼!豈易得哉。侄季明者,忠節公杲卿之少子。《新舊唐書》謂:杲卿為公從父兄,是二公本大功昆弟,當同居共財者,子季明實從祖叔父。稿內抹去從父二字,嫌於親、季父,故改稱十三叔。其《祭濠州伯父》曰:十三侄男,皆就同堂兄弟行次稱之也。考公謝贈官表有云: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孩提養於舅氏。臣堂兄故衛尉卿兼御史中丞杲卿,即元孫之子,自敘甚明。《新書》稱同五世祖者,謬矣。《舊書》云:祿山舉范陽之兵詣闕,杲卿忠誠感發,懼賊遂寇潼關;時從弟真卿為平原太守,陰養死士,招懷豪右,為拒賊之計;遣使搞杲卿,相與起義兵,犄角斷賊歸路,以紆西寇之勢。《新書》亦云:遣甥盧逖至常山,約起兵斷賊北道。此祭文云:仁兄愛我,俾爾傳言,是公使人及盧逖往來通問,季明亦必馳往約結,密商挫賊之計。顏氏一門忠孝,季明年少,能於兵間參預謀劃,效其死力,不但臨難捐命,非公文,千載而下其誰知之哉?杲卿有子曰泉明,素有至性,能振人之急,風義凜凜,史已詳言之。季明獨見於《新書》,而《舊書》則曰‘幼子誕’,疑即季明之別名。《新書》:賊急攻常山,兵少,求救於河東王承業,承業前已攘杲卿殺賊功,兵不出。此文所言賊臣不救者是也。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矢盡,六日而陷。賊脅使降,不應;取少子季明,加刃頸上,曰:降我當活。杲卿不答,遂並盧逖殺之。及至洛陽,杲卿乃瞋目罵祿山以死。此文雲‘父陷子死’,是季明先死,而杲卿之慘死在洛陽。《舊書》謂幼子誕在洛陽,同日被臠割者,尚非事實,又‘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莫贖’,詞甚沉痛。蓋兵事始末,常山與平原,實相唇齒。從來謂祿山之禍,始唱義聲者,平原兄弟,公之得免屠戮,僅一間耳。公於事平之日,追數骨肉之慘,所謂痛定思痛,無有一字虛飾者也。泉明為王承業所遣,未至而常山陷,因客壽陽,復為史思明所獲,間關得免。其後思明歸國,而公為蒲州刺史,遣泉明至河北求親屬。及東都,收取屍骸,季明止存其首,故曰‘首櫬’。此文雲‘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爾時常山判服不常,再陷,猶雲再至。是季明首櫬,乃泉明再至常山得之。益知季明死於常山,非死於東都也。《通鑑》:至德二載,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謚曰忠節。以子明威太僕丞,威明無所表著,獨怪泉明之賢,官僅至郫令、彭州司馬。唐世之褒揚節義者為稍薄矣。公言皆實錄。後段書體益復激昂,忠憤勃發,神氣震盪。公千古第一種人物,亦擅千古第一種書體。余衰年薄祜,何幸獲此重寶,因考史傳同異,證其文義,而以臆見題識其後,子孫其永寶諸。康熙三十三年夏五月,徐乾學謹題。時年六十有四。”
又王頊齡再跋:“按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至今皇帝雍正二年甲辰,凡九百六十七年。魯公此書,閱歷已及千載矣。非魯公之忠孝友義,足以感格天地,書法之雄奇變化,至於超神入聖,安能數經兵燹,而紙墨完好,神采煥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護持,故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也。為之驚嘆無已,爰志數語,以著其流傳永久雲。松喬老人同日載題。”

作者簡介

顏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唐代著名書法家。一生曾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御史大夫等職,封“魯郡公”,為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向以義烈聞名官場,以至為唐王朝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自成一格,人稱“顏體”,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顏真卿不僅在書學史上樹立起一座巍峨的豐碑,其高尚人品也為後世景仰。其人其書,皆為典範。 顏真卿書法碑刻作品有《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裴將軍詩》、《爭座位帖》等。墨跡作品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湖州帖》(傳)、《自書告身》帖等。宋歐陽修評論說:“魯公忠義之節,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自可以光後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後不朽。”又說:“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並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顏真卿像顏真卿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