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素苦筍帖

唐懷素苦筍帖

《唐懷素苦筍帖》是唐代的一幅書法作品,共2行,14字,無年款。此帖曾入宋內府,有“宣和”、“紹興”印記。帖前有清乾隆題簽並書引首“醉僧逸翰”。帖後有宋米友仁、聶子述,明項元汴,清李佐賢、陸潤癢等題識;又有宋“寶慶改元九月九日重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懷素苦筍帖
  • 創作年代:唐代
  • 材質:絹本
  • 書法類型:墨跡草書
  • 規格:縱25.1厘米 , 橫12厘米
  • 現收藏地上海博物館
簡介,鎮國之書法,苦筍帖三個特點,

簡介

【簡介】
松題記”款,疑為《蘭亭續考》編者俞松所書。鈐有“宣和”“政和”“紹興”“內府圖書之印”“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正誼書屋珍藏首書”“乾隆御覽之寶”“永瑆之印”“恭親王”等鑑藏印。
懷素書蕉懷素書蕉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 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黃庭堅《山谷題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從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儘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苦筍帖》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代表作。
此帖書法極為精彩,瘦肥相宜,流暢生動,中鋒用筆,輕重合度。文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安岐評此帖道:“墨氣精彩,草書十四字超妙入神”。“苦筍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此帖宋時曾入紹興內府收藏,後歷經元歐陽玄,明項元汴,清安岐、乾隆內府、永瑢、永瑆、奕欣、戴瀅等收藏。《妮古錄》《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匯觀》《書畫鑒影》等書著錄。曾刻入《大觀帖》《三希堂續帖》《詒晉齋帖》等匯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件"苦筍帖"是唐代草書大家懷素的傳世親筆墨跡之一.文字不多,總共才l4字,不僅能使我們觀賞到那嫻熟的筆法和行雲施雨、走蛇舞龍般的線條之美,同時還能直接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內在氣質。
作者簡介:
懷素(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岳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懷素以狂草著稱於世,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狂素”。傳世墨跡有《自敘帖》、《小草千字文》紙本、《苦筍帖》、《論書帖》等帖。

鎮國之書法

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隆重推出懷素《苦筍帖》為鎮國之書法。
唐“草聖”懷素所書,縱25.1厘米,橫12厘米 ,2行14字,即“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清吳其貞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懷素·蒙漢良篆刻懷素·蒙漢良篆刻

苦筍帖三個特點

《苦筍帖》,傳為懷素書。該帖寫於24.8cm×12cm的絹上,2行14字,文為“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因是短札,故未有狂態,且中規入矩,用筆精到,所以歷來評價甚高。細品此帖,甚有所得,略述如下,以祈方家教正。
“勢”,是書法之要素,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幾乎無所不在的制約作用,並通過作品的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勢”的表現特徵便不同,故“勢”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書者獨特的藝術語言。
以此來觀《苦筍帖》之“字勢”,會看到這樣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幾乎每個字行筆都能放得開,唯獨在寫末筆時無論是否與下一字相牽連,決不盡興而止,而總是有節制地結束,並很快轉入下一筆的起筆,又開放縱橫了,就這樣以字為節奏始放末收地循環著。從第一字“苦”字看,第一筆及第二筆的大弧放得開,而近結束時的小弧卻收緊了;當寫第二字“筍”時又放開了,至“筍”中之“日”時卻收緊了;“乃”雖兩筆,卻極盡放縱,但行筆即將結束時象突然勒住一般,並很快接入下一字“可”字的起筆。《苦筍帖》的這個特點,既未見於懷素的其他作品,也未見於他人的作品,確實是非常特殊的。如果說像張旭的《古詩四帖》和懷素的《自敘帖》一類是縱勢的話,那么,《苦筍帖》這種有節律、有節制的特點,正可稱作“節勢”。
這種“節勢”的特點,如同呼吸開合相間,使欣賞者產生一種特殊的奇妙的感覺。這又頗似音樂中的切分音效果,從而改變了章法及書勢的節奏和強弱變化,節奏感和跳躍感加強了。無疑,其節奏是以字為節拍的,但又不同於秦篆、漢隸、唐楷那樣“時值”相等,缺乏變化,而是有“時值”長短和“高低音”的變化,因而使作品具有無盡的韻味和魅力。何以如此?是由於“節勢”的原因,就不能依靠末筆來實現對書勢的表現和調節作用(這又似音樂中的延時作用),因而字的豐富變化,情感的表露等,也只有在末筆結束之前來完成了。如“乃”字的大力誇張,“常”字的粗壯勁健,“筍”字的瘦勁婉轉,“逕”字的快速迴繞等等。這種由“節勢”所造成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雖不同於“縱勢”者的一瀉千里、豪情奔放等,卻也別具有一番風姿趣味。尤其是當你與書者那閒適悠然的心境相近或共鳴時,體會將更深刻。
此帖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每行字自上而下用筆漸重,筆畫漸粗,同時字形也由長變短,由放而略收。再從整體上看,上輕下重,上疏下密,上虛下實,呈現出矛盾的對比與統一。雖矛盾而並不衝突,誠“違而不犯”也。正因此,整個布局顯得沉穩,而且還形成一種由遠及近,或是由山下仰望高山的視覺效果。這個特點也僅見於此帖。我們很難說清懷素是否有意追求這種效果,或許是由於書寫時由遠而近引起手的姿勢的改變而形成的,或許是書寫時筆的變化(如舔墨後由每行首字寫起,中間不舔墨)所形成的,也或許是書寫時心理的微妙變化所形成的。但不管怎樣,這個特點和效果卻是非常值得玩味、思索和借鑑的。
第三個特點是“逕”字的運筆法。此字寫法在此帖中最為特殊,其第四筆豎畫如疾電般掠過,倏忽向左轉折再迴繞寫出“走之”。這裡關鍵在於豎折一段,這種寫法運筆速度及快,筆或略有偃仰,同時在突然勒住轉折時才可能出現。這類用筆特點在張旭《古詩四帖》中出現較多。史傳懷素受過張旭弟子鄔彤的指點並悟得“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的用筆之法。同時,蘇渙的《懷素上人草書歌》中也有“孤根自振唯有君”之句。我所理解和體會的所謂“孤蓬(根)自振”正是“逕”字的運筆法。這種筆法,雖能出現些意外的特殊效果,但卻極難控制,極難預料,故非得有相當高超的功力不可。
總之,《苦筍帖》雖篇幅極小,字也少,但其藝術含量極豐富,藝術價值極高。如果我們能對其特徵思深悟透,探得三昧,進而運用於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中,將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