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發帝國

哈里發帝國

又稱阿拉伯帝國(阿拉伯語: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地處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1258年,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哈里發帝國
  • 英文名稱:Caliphate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 代表人物:賈希茲
哈里發帝國,帝國興起,阿拔斯帝國,

哈里發帝國

哈里發帝國是先知穆罕默德於西元632年死後的幾個世紀內由整個伊斯蘭社會和穆斯林統治的土地組成的國家。

帝國興起

622年9月,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約70人因受麥加古來氏(Quraysh)部落首領的反對而逃往麥地那。這一事件被穆斯林稱為「遷徙」,參加者稱為「遷士」。遷徙的那一年(阿拉伯年)的歲首(儒略曆622.7.15/16)後被定為穆斯林紀元元年的元旦。遷士與麥地那的8個氏族組成了穆斯林社會。麥地那的猶太人拒絕承認穆罕默德是《聖經》中的先知,因而在624年以後被趕走,或被屠殺和奴役。穆罕默德想使麥加的克爾白(Kabah)天房成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遂於630年初進占麥加。穆斯林社會成為阿拉伯部落的聯盟。穆罕默德晚年的一個重要動向是組織對北方拜占庭人及其阿拉伯同盟的領土的襲擊的偵察。聖戰的義務成了阿拉伯人對外擴張和建立哈里發帝國的動力。
632年,穆罕默德死於麥地那。在4位「大哈里發」(阿拉使者的繼承人)阿布·伯克爾(AbuBakr,先知的岳父,632∼634)、歐麥爾一世(UmarI,先知的另一岳父,634∼644)、烏斯曼(Uthman,先知的女婿,644∼656)、阿里(先知的堂弟和女婿,656∼661)的統治下,穆斯林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占領了伊拉克(636/637);消滅了波斯的薩珊王朝(651);蹂躪了約旦、巴勒斯坦和敘利亞(635年打敗拜占庭軍隊後,攻占大馬士革,636年的雅爾穆克〔Yarmuk〕河戰役後,又向北進軍到安條克和傑濟拉〔al-Jazirah〕);侵入埃及(640)並且占領亞歷山大里亞(645)。阿里以伊拉克為中心,遷都庫法(Kufah),661年被哈瓦利吉派(Kharijite,即「分離派」,由脫離阿里隊伍的人組成)的信徒刺死。
他的政敵穆阿威葉(Muawiyah,敘利亞總督)篡位,開始了伍麥葉朝(661∼750)90年的世襲統治,以敘利亞及其都城大馬士革為中心。穆阿威葉知識淵博,擅長文學。他是對拜占庭戰爭的巧妙組織者,他的軍隊曾一度包圍君士坦丁堡(669);他也是老練的政治家。耶齊德一世(YazidI,680∼683)即位時,阿里之子海珊在庫法發動叛亂,兵敗被殺,從此擁護阿里家族的人組成什葉派,同伊斯蘭教多數派——遜尼派相對抗。
684年,哈里發之位轉到伍麥葉朝旁系的邁爾萬一世(MarwanI,684∼685)之手。阿布杜勒-馬利克(Abdal-Malik,685∼705)的20年統治就其重要性和強盛而言,可與穆阿威葉時期相比擬。他的得力助手赫賈吉(al-HajjajibnYusufath-Thaqafi)在平定麥加的祖拜爾(az-Zubayr)政權等內亂和統一國家的工作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瓦利德(al-Walid,705∼715)的統治下,帝國進一步繁榮,馬利克時期掀起的對外征服浪潮現在達到高峰。在北非,穆斯林軍隊繼占領易弗里基葉(Ifrigiyah,今突尼西亞)、迦太基、丹吉爾之後,於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而侵入西班牙。在東方,卡西姆(al-Qasim)率軍於711年占領印度河口的德布爾(Daybul),兩年後抵達木爾坦(Multan),並占領信德(Sind)。古泰拜·伊本·穆斯林(QutaybahibnMusilm)率軍征服中亞地區的大夏、花剌子模之後,還通過費爾乾納(Farghana)進入今中國新疆邊境。
希沙姆(Hisham,724∼743)的20年統治,繁榮強大,不減馬利克和穆阿威葉的當年盛況(希沙姆儉樸、勤奮,力圖把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730年,他的軍隊在高加索擊退了哈札爾人(Khazar)的進攻,一直追到伏爾加河下游。布沙姆死後,國家開始解體。伍麥葉朝的末代哈里發邁爾萬二世(744∼750)是一個果敢的指揮官,但他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從718年起,阿拔斯(先知的叔父)家族利用什葉派的力量在庫法、梅爾夫(Merv)一帶進行推翻伍麥葉朝的宣傳活動。747年,波斯人阿布·穆斯林以黑旗為標誌,在梅爾夫發動了成功的起義,749年攻占庫法,阿布·阿拔斯·薩法(Abual-Abbasas-Saffah)被宣布為哈里發。750年,邁爾萬軍隊在摩蘇爾(Mosul)附近的大札卜(GreatZab)河戰役中失敗,伍麥葉朝覆亡。其後,希沙姆之孫阿布杜勒·拉赫曼逃往西班牙,在哥多華又建立了一個伍麥葉朝(756∼1031)。
伍麥葉朝時期,文學(尤其是詩)保持了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時代以前的優勢,詩人、歌手和音樂家會集於哈里發宮廷。伍麥葉朝哈里發們熱心建築,希沙姆時期的建築物宏偉、堅固,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裝飾通常也精美華麗。

阿拔斯帝國

阿拔斯帝國在某種程度上是波斯帝國的重建,出現了嚴格的官僚等級制度,哈里發的一喜一怒可使人頃刻之間升天入地。薩法(749∼754)很快就肅清了可能成為他政敵的開國功臣。伍麥葉家族遭到殘酷屠殺。曼蘇爾(al-Mansur,754∼775)為了鞏固新王朝的政權,處死了天才的政治組織家阿布·穆斯林(755),並把首都從騷亂的庫法遷往巴格達。哈龍·拉希德(Harunar-Rashid,786∼809)的統治曾造成某種假象,彷佛這時達到了哈里發國家繁榮的頂點,其實帝國受到騷亂和暴動的頻繁衝擊。哈龍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阿敏〔al-Amin〕和馬蒙〔al-Mamun〕)進行奪權鬥爭,馬蒙的波斯軍隊包圍了巴格達,阿敏被殺。只有馬蒙統治時期(813∼833)堪稱阿拉伯文明的黃金時代。他遠征拜占庭,平定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呼羅珊(Khorasan)等地的叛亂。他加強了行政制度波斯化的趨勢,提倡各派信徒之間的辯論,獎勵科學研究,還試圖彌合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裂痕。
穆塔西姆(al-Mutasim,833∼842)把馬蒙時期使用突厥奴隸兵的經驗變成政策,他雇了大量突厥人以及柏柏爾人和斯拉夫人守衛宮殿。這些軍隊在巴格達橫行霸道,不得人心,迫使他遷往新都薩邁拉(Samarra)。在穆塔瓦吉勒(al-Mutawakkil,847∼861)的統治下,政策大變。要他力圖削弱突厥人衛隊的勢力,取消馬蒙支持的穆爾太齊賴派(Mutazilah,主張通過同異端、異教進行辯論以維護伊斯蘭教)和安撫什葉派的措施。他的兒子蒙塔西爾(al-Muntasir)和突厥人衛隊合謀,刺殺了他,結果國家陷於混亂之中,突厥人將軍左右朝政,諸侯割據。伊拉克南部爆發了辛吉(Zanj)起義(869∼883)。
在11世紀後期哈里發政權中興之前,穆阿台迪德(al-Mutadid,892∼902)和穆克台菲(al-Muktafi,902∼908)是掌握實權的最後兩個哈里發。其後宮廷成了派系鬥爭、政治傾軋和軍事陰謀的中心。穆克塔迪爾(al-Muqtadir,908∼932)曾兩度失位。另外3名被廢的哈里發還被弄成瞎子。945年,阿赫默德·艾本·白益(DaylamiAhmadebnBuyeh)進入巴格達,他採用了「埃米爾的埃米爾」(amirofamirs,最高統帥)的稱號,掌握軍政大權,阿拔斯哈里發差不多變成傀儡了。白益家族系來自波斯西比部代蘭(Daylam)地區的傭兵,改信伊斯蘭教不久,屬於什葉派。但他們不打算廢除阿拔斯朝,以免引起占多數的遜尼派的反抗。他們甚至還利用哈里發的精神權威來對付埃及的哈里發——法蒂瑪朝(Fatimids,909∼1171)。白益家族掌權時代(945∼1055)以阿杜德·道拉統治時期(Adudad-Dawlah,949∼983)臻於鼎盛。他把該家族在波斯和伊拉克的全部領地統一起來。他死後,該家族內訌不已,對阿拔斯哈里發的控制漸松。
同時,東面的薩曼(Samanid)王朝及其後的伽色尼(Ghaznavid)帝國仍對哈里發表示尊敬,使其最高世俗權威得以維持。1055年,塞爾柱土耳其人圖格里勒貝格(ToghrilBeg)進入巴格達,由哈里發授予蘇丹(「世俗統治者」)的稱號,從而使阿拔斯朝擺脫白益家族的監護。其後,塞爾柱帝國開始分裂,阿拔斯朝的實權逐漸增加。精力充沛的穆克台菲(1136∼1160)建立了一支職業軍隊,他把自己對伊拉克中、南部的政治影響擴大到10世紀初以後未曾達到的範圍,他還進而干預塞爾柱家族的內部糾紛。哈里發納綏爾(an-Nasir,1180∼1225)是他那個時期外交和政治的中心人物。他想把遜尼派和什葉派中的溫和人物撮合在一起,成立一個由他領導的非正式聯盟。納綏爾幸運地經受住了第一次蒙古入侵浪潮的風暴,但穆斯台綏木(al-Mustasim,1242∼1258)未能擋住旭烈兀汗指揮的第二次蒙古進攻的浪潮。1258年,蒙古人洗劫巴格達並殺死哈里發,從而消滅了那裡的阿拔斯朝。
伊斯蘭世界的農產品種類繁多,但農民生活極苦。缺乏大規模工業生產。商人受社會尊敬,對外貿易活躍,在薩邁拉遺址曾發現大量唐朝瓷器。城市的繁華富庶遠勝黑暗時代的歐洲。各種族和社會集團的生活地位和職業通常是世襲的;但比起封建歐洲來,這裡的階級意識較少而社會靈活性較多。
在阿拔斯朝流治下,伊斯蘭文化進入全盛時期。它的發展深受希臘和伊朗的影響。希臘影響主要表現在哲學和科學方面,波斯影響則在文學和歷史領域占優勢。金迪(YaqubibnIshaqas-Sabahal-Kindi,約死於870年)被稱為「阿拉伯人的哲學家」,他還是傑出的天文學家和音樂理論家。拉齊(ar-Razi,死於10世紀20/30年代)和阿維森納(Avicenna,死於1037年)同樣學識淵博,後者的《醫典》(Qanunfial-tibb)是歐洲中世紀後期的標準教科書。10世紀的穆太奈比(al-Mutanabbi)大概是最偉大的阿拉伯詩人。賈希茲(al-Jahiz)的作品是阿拉伯散文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