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系譜

哈薩克族極為重視血緣關係,他們的“阿吾勒”(家族)、“阿塔”(大家族)、“露烏”(氏族)、“阿洛斯”(部落)、“兀魯思”(部落聯盟)都由一定的血緣關係組成。為了弄清各氏族和各部落之間的關係,藉以確定親疏,互通婚姻(哈薩克族深知優生學的重要,嚴禁七輩以內的近親通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薩克族系譜
  • 外文名:Kazak
  • 別名:阿吾勒
  • 作品:《克普恰克系譜》
  • 時間:1869年
  • 地點:中國
系譜的形成,族稱,族源,系譜,

系譜的形成

哈薩克族有比較完備的系譜,或傳誦於人口,或記錄為文字.
在哈薩克人中,每個家庭成員應當牢記七代祖先的名字,這是每個後輩的歷史責任。及時而又認真地給子女們傳授前輩的系譜,這是每一個父母應盡的義務.絕大多數的哈薩克族都能背誦七代祖先的名字,只有父母早逝的人才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哈薩克族有這樣一句諺語;“不知七代祖先名字的人一定是孤兒”。有的人能背十數代、二十餘代系譜,這些人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寫成文字的系譜,比較古老的有《成吉思汗》、《哈薩克系潛》、《克普恰克系譜》。
近古有《大玉茲系譜》、《江格爾系譜》,《中玉茲、小玉茲》等。在我國哈薩克族中,也流傳著各種系的手抄本,據說現巳蒐集到20多種,已經編成《哈薩克系譜集》,正在出版中。
哈薩克族是中華民圌族的成員之一. 許多世紀以來, 哈薩克族和各兄弟民圌族一起,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 拓和保衛了祖國的疆土,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共同締 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為創造中華民圌族光輝的歷史和 燦爛的文化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族稱

"“哈薩克”族名的含義:一共有四種說法:1.《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況》、《哈薩克簡史簡志合編》等書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出現於15世紀,錫爾河流域的白帳汗國屬民在克烈汗、賈尼別克汗率領下,東遷至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立足後,由於擺脫了阿布勒海爾汗的壓迫和剝削,因此自稱為“哈薩克”,他們創建的國家也稱為哈薩克汗國。“哈薩克”一詞的含義是“避難者”、“脫離者”。2.何秋濤的《朔方備乘》卷3《烏孫部族考》、現代學者張西曼的《西域民族新考》認為“哈薩克是烏孫的對音意譯”。3.清末學者丁謙在《耶律楚材西遊錄地理考證》一文中認為“哈薩克”是《唐書》所說的“可薩”、“曷薩”的對音意譯。4.哈薩克族的《白天鵝的傳說》則認為哈薩克是kaz(天鵝)、ak(白)的聯綴詞,意為白天鵝,因其族崇拜白天鵝而得名。

族源

欽察草原的最早居民認為是斯基泰人匈奴人西遷以後,各突厥語民族也開始進入。哈薩克汗國成立後,周邊很多遊牧民族部落加入,經過幾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因此,哈薩克人的族源比較複雜,包括了古代不同時期進入這個地區的斯基泰人烏孫奄蔡人、大月氏、突厥、鐵勒可薩人基馬克阿兒渾葛邏祿、諾蓋人,蔑兒乞、汪古、弘吉剌等民族。他們分布於阿爾泰山、哈薩克丘陵至黑海。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 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里統屬地區,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茲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土地遼闊,人口眾多,汗王阿布爾海里對外大肆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兇狠殘暴,進行野蠻統治,從而激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汗的兒子克烈和加尼別克(吉來和扎尼別克)蘇丹(蘇爾坦)對阿布爾海里汗王的不滿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公開對抗的程度。1456年(明景泰七年),克烈和加尼別克帶著自己的部落向東逃入東察合台汗國,東察合台汗國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遊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白天鵝。哈薩克民族在此時形成,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遊牧部落紛紛前來加入。隨著汗國的壯大,到15世紀末,一個有共同名稱、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哈薩克民族最終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布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斯坦中部地區)和大玉茲(錫爾河流域)。而小玉茲(西哈薩克斯坦)。但是在和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哈薩克各部損失嚴重。18世紀中葉,哈薩克人聯合其他民族解除了哈薩克來自準噶爾的威脅。
18世紀中葉起,沙皇俄國侵略中國,並侵入中亞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皇俄國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占了原屬中國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年,遊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皇俄國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克族占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對哈薩克人民的清朝專制統治。1912年阿勒泰的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使團到了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哈薩克族人民進入了與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繁榮的新時代。1951年1月,甘肅省敦煌縣成立了“安置流散哈薩克族工作委員會”。1953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三省邊境哈薩克族頭人聯誼會及各族團結會”。會上討論了劃分哈薩克族牧居區域,建立民族自治政權,發展民族經濟文化等問題,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族代表關於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族的協定意見》。規定:甘肅以海子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南端,北至燕都爾圖,上述地區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區域。青海都蘭方面以格爾木為中心,東至達齎,西至烏圖美仁,南至古爾班崖吉,北至且如地帶為哈薩克族居住放牧區。從此,甘青新邊境的哈薩克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漂泊動盪的生活,有了自己固定的居住地和放牧草場。1952年至1953年間,經新疆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烏斯滿匪幫裹挾到鎮西的300戶哈薩克族牧民遷回阿勒泰。從此,巴里坤的哈薩克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1954年至1984年,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一批批哈薩克族牧民由甘肅、青海陸續遷回新疆。1954年11月27日,伊犁哈薩克自治區在伊寧市正式宣告成立,區下設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專區,並受新疆省人民政府委託,代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1955年11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行政區域劃分的規定,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區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族的欽察人主要是東欽 察人. 根據資料,哈薩克族的族源主要有以上這 些古代部落和部族

系譜

古代哈薩克人為後代留下了珍貴的哈薩克祖先的系譜。這些系譜對於研究哈薩克族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過去,牢記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是每個哈薩克族人的不可推卸的職責;而給子女傳授前輩的系譜則是哈薩克父母應盡的義務。一般情況下,每個哈薩克族人都能說出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只有父母早逝的人才不知其祖先的名字。所以哈薩克族有句諺語:“不知七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兒”。在哈薩克族中,能背誦許多代祖先名字的人被認 為是聰明人,會受到人們的尊重。過去,阿吾爾巴斯米和部落頭目十分注重系譜,他們對本部落的系譜十分熟悉。有的人甚至能背誦整個哈薩克族三個玉茲的世系和哈薩克族七十七代祖先的名稱。哈薩克族各玉茲,各部落均有其傳系譜的人。這些傳系譜的人把世世代代相傳的哈薩克系譜用鵝毛筆記錄下來保存在可汗,蘇丹和部落頭目手中。現存的哈薩克族系譜包括7世紀到20世紀的哈薩克部落世系。但是,由於這些系譜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只知道一代一代的順序,至於每一代人生活在什麼時代則不甚明了。隨著伊斯蘭教在哈薩克族中的傳播,在系譜中又增加了不少宗教觀念和上帝造人的觀念。儘管如此,自古流傳的哈薩克系譜仍然不失為研究哈薩克族歷史的重 要資料。哈薩克族中流傳的系譜及其歷史傳說不能當作歷史科學的唯一根據,應當與古代史籍結合起來加以分析。因為它可與史籍記載相互印證,可以補充文字記載的不足,所以我們不能忽視人們歷代相傳的這份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加以研究和利用。若不科學地進行分析和研究,就失去了哈薩克族系譜的歷史價值。
哈薩克族口頭流傳的系譜曾在二十世紀初(1905年至1907年)蒐集整理出版。整理出版哈薩克系譜的有努爾江·那恰爾拜耶夫,夏克仁·庫岱別爾德,烏守爾朱素甫·庫別也夫,穆哈買提江·特尼希拜耶夫等人。據《哈薩克譜系》一書記述,哈薩克主要部落世系是這樣的:哈薩克族祖先是阿拉什(Alax)。阿拉什的兒子名字叫哈薩克(Kazakh),哈薩克(Kazakh)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別克阿爾斯(Bekares),次子名阿克阿爾斯(Akares),三子名江阿爾斯(Janares)。別克阿爾斯的後代稱為“大玉茲”(ulejüz),清代文獻稱“左部哈薩克”,或稱“大帳”。其主要部落有:烏孫,康里(康居),杜拉特(咄陸),撒里烏孫(突騎施),札剌亦兒,阿勒班,蘇萬,恰普拉什特,烏沙克特,千希克勒,色爾格勒及其他部落。阿克阿爾斯後代被稱為“中玉茲”(Orlajüz),清代文獻稱“右部哈薩克”,或稱“中帳”。其主要部落有:阿爾根,乃曼,克烈,瓦克,弘吉剌惕,克普恰克等。江阿爾斯後代稱為“小玉茲”(Kixijüz),清代文獻稱為“西部哈薩克”,或稱“小帳”。其主要部落是阿里欽,阿里欽的後代有拜烏勒,艾里木烏勒和節特部落。
在大、中、小玉茲各部落內,又分若干部落,如中玉茲的克烈部落分兩支,一支為阿恰瑪依勒克烈,一支為阿巴克烈。阿巴克烈內又分十二個部落:堅鐵克依、賈迪克、闕爾烏什、喀喇卡斯、莫勒科、昆沙達克、依鐵勒、契巴拉依厄爾、沙爾巴斯、賈斯塔班、篾爾乞惕、契依莫因。中玉茲乃曼部落內有九個部落:喀喇克烈、杜爾吐吾勒、薩多爾、馬塔依、艾爾克尼克特、巴晏那勒、巴勒塔勒、鐵熱斯唐巴勒、契爾契提。小玉茲拜烏勒部落內有阿達依、別熱什阿里欽、賈普巴斯、艾山鐵木爾、馬勒卡爾、塔孜、拜巴克提、塔那、契爾克什、波色克、克孜勒庫爾特等部落。小玉茲艾里木烏勒部落內有阿里木、鐵莫克依、克特、喀喇克色克、喀喇薩卡爾、鐵爾特喀喇、契克特等部落。小玉茲節特部落內有克爾德依、加戛勒拜勒、克烈依提、鐵列吾、塔本、拉馬丹等部落。上述系譜中的大小部落不僅仍然存在於哈薩克族中,而且有不少部落如烏孫、康里(康居)、杜拉特(咄陸)、撒里烏孫(突騎施)、克普恰克、克烈、乃蠻、弘吉剌惕等部落仍為我國古代史籍所記述。這就為研究哈薩克民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全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哈薩克族人口為1250458人,其中居住在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人口占全國哈薩克族總人口的99.57%,而其餘的0.43%的哈薩克族人口則分布在全國 30 個省、市和自治區。其中哈薩克族人口較多的有甘肅省 2963 人,青海省 407 人,北京市 400 人;哈薩克族人口最少的為福建省只有 6 人。全國哈薩克族人口的地域分布: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聚居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廣大地區,即北疆的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山間盆地以及準噶爾盆地邊緣。分布在其他省區的哈薩克族主要定居在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和青海省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聚居在這兩個地區的哈薩克族是在1936—1939年由於受盛世才軍閥和少數部落頭人的脅迫欺騙而遷徙去的,其中青海地區的哈薩克族得到了政府的統一安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又遷回新疆,並被安置在阿勒泰、昌吉和烏魯木齊等地。現代中國的哈薩克族人口分布狀況基本上繼承了歷史上哈薩克人口分布的特徵,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交往的增多,哈薩克族人口分布的區域擴大了,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了哈薩克族人的足跡。據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哈薩克族人口的地區分布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141390人,占哈薩克總人口的 11.3%;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縣市為 447471人,占哈薩克總人口的 35.8%;塔城地區為 160200 人,占哈薩克總人口的12.8%;阿勒泰地區為 288612 人,占哈薩克總人口的 2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