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六十二闊恩爾是哈薩克族民間古典音樂,意即“六十二套曲”,是一種以器樂曲為主,配之以民歌、舞蹈、說唱、彈唱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綜合藝術。

2008年6月7日,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 申報地區: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 遺產編號:Ⅱ-126
  • 遺產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具體形成年代,因沒有足夠的歷史文獻依據,不能妄下斷語。根據現代學者對六十二闊恩爾的研究,認為六十二闊恩爾的形成與發展,應與哈薩克族音樂的發展同步,特別是“簣”的發展一脈相承。從時間上大體可分為古塞人至烏孫(漢初)以前的早期形態,烏孫(漢代)至哈薩克汗國成立前(明代中期)的孕育期,哈薩克汗國(明代中期)至清代的形成期以及以後的演化期。
隨著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特別是自古以來流傳於各部落的民間故事、史詩、音樂、舞蹈,在語言、文字逐步統一的條件下,得到相互傳播。這時出現了“沙勒—色爾”形式的專門以演唱活動為生的民間藝人班社。許多歌頌歷史人物、民族英雄,讚美自然、動物(特別是飼養的牲畜)、花鳥,描寫人物情感,歌頌純真愛情,反映人民疾苦、勸誡世人的樂曲、唱詞、舞蹈被這些民間藝人蒐集、整理。
1680年頭克汗當政以後,十分重視民族文化遺產的蒐集和整理,專門組織一批哈薩克族民間阿肯、系譜家、彈唱家和知識豐富的老人,蒐集、整理哈薩克族系譜、樂曲、諺語、格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詩歌和各種題材的史詩。與此同時,還全面記錄了哈薩克族各部落的印記口號。
由於哈薩克族人過著遊牧生活,在一年四季的流動中,最便於製作和攜帶的樂器莫過於冬不拉、斯布孜額和庫布孜這3種樂器,而這3種樂器最適合獨立演奏“奎依”,所以在民間音樂中,“奎依”較其他樂種得到廣泛的流傳和發展。

藝術特色

哈薩克族人將民間器樂曲稱作“奎依”,這些“奎依”中,有一部分被稱作“闊恩爾”的樂曲,它們或講述曲折感人的故事,或抒發演奏者深沉而真摯的感情。它們的速度一般為偏慢的行板,演奏時,不炫耀技巧而講究韻味。它們讓你了解哈薩克族人的歷史,洞察哈薩克族人的心靈,感受草原音樂文化所特有的純樸、率真、醇香、厚重,每一首樂曲都會讓你感受到哈薩克族傳統器樂曲所具有的獨特的美。
冬不拉、庫布孜、斯布孜額這三件樂器又各有特色:冬不拉可用左右手各種演奏技法,奏出多變的音色;庫布孜奏出單純而富有感情的旋律;斯布孜額則是古樸的持續長音。這一連串流動的樂音,表現出哈薩克族人獨有的音樂審美觀念。據哈薩克族學者介紹,古代哈薩克草原,居住在西部的哈薩克族有“六十二阿克傑令”,樂曲以快速、激昂見長;居住在中部的哈薩克族有“六十二庫斯巴薩爾”,樂曲以華麗、優美見長;而居住在東部的中國哈薩克族有“六十二闊恩爾”,樂曲以深沉、動人見長。

代表作品

《凱鄂斯闊恩爾》、《撒勒闊恩爾》、《鐵勒闊恩爾》、《瑪依達闊恩爾》、《阿克鶻闊恩爾》等

傳承意義

由於《六十二闊恩爾》主要靠民間口頭傳唱,缺乏文字記載,加之地域分散、交通不便,哈薩克族中如今能為大眾講解與演唱者已經不多,能系統演唱《六十二闊恩爾》的民間藝人更是鳳毛麟角,許多優秀曲目正面臨消亡。由於社會的變革、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全球化、現代化的挑戰,《六十二闊恩爾》傳承的鏈條瀕臨斷裂的危險,年輕一代學習民間音樂的人已經不多,許多傳承人已經過世,許多“闊恩爾”樂曲已經失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