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庫布孜

哈薩克族庫布孜

庫布孜,是哈薩克族拉奏樂器代表。漢文又譯作霍布茲、霍布斯、柯布孜等。庫布孜構造古樸,音色柔美,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等地。

2011年5月23日,哈薩克族庫布孜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哈薩克族庫布孜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第三批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55
  • 申報地區: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據民間藝人相傳:遠在古代,庫布孜與宗教有著密切關係,它是哈薩克族巫師給人們占卜和治病必用的樂器。巫師在哈薩克族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他不是萬能的,而是由天神來主宰一切。巫師在請神過程中,要先用庫布孜演奏神靈愛聽的曲調,神靈才下凡附於巫師之身,並借巫師之口回答各種問卜。庫布孜成了巫師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巫師演奏庫布孜的技巧越高、曲調越動聽,神靈出現的就越早,庫布孜也就成了巫師必須學好的一種技藝。每逢哈薩克族的節日或喜慶之時,巫師就演奏民間樂曲助興,它又是民眾娛樂的樂器。
哈薩克族庫布孜哈薩克族庫布孜
雖然文獻史籍不載其產生年代,但從古代哈薩克族人民與蒙古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睦鄰而居,庫布孜與蒙古族彈弦樂器托甫秀爾、柯爾克孜族拉弦樂器克亞克形制相似、淵源密切來看,也可推測出見庫布孜有悠久的歷史。
最早的庫布孜,又稱克勒庫布孜,是一種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的最古老的拉弦樂器,琴體呈弓狀,只設有一條馬尾弦,琴頸也無指板。由於牧民們製作時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樣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這種最原始的拉弦樂器,在哈薩克的邊遠山區仍能見到。後來在克勒庫布孜的基礎上,增加弦軸(左右各一)、琴弦和指板,製成了兩弦的庫布孜,仍採用馬尾弦或牛筋弦,它與今日柯爾克孜族拉弦樂器克亞克十分相似。

藝術特色

傳統的庫布孜,琴體用一整塊木料挖制而成,全長60厘米~65厘米。共鳴箱外觀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長27厘米~29厘米,上半部為敞開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製面板,下半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琴頭無飾,下設弦槽和弦枕,兩側設有三個弦軸(左一右二)。琴頸細而長,正面不設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馬,張三條駱駝筋弦。
彈奏庫布孜彈奏庫布孜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陳列著一支來自哈薩克族民間的庫布孜。琴體採用一整塊桑木製成,全長63厘米,在其木料下部挖出腹腔,共鳴箱上部呈半圓形,下部為半筒形,琴箱長28.5厘米、上寬15厘米、下寬10厘米、上厚8厘米、下厚5.5厘米,中、下部蒙以羊皮為面,上部露空。琴頭呈半弧形彎曲,中間開長方形弦槽,兩側置三軸(左一右二) 。弦軸梨木製,為小提琴弦鈕式,軸長6厘米。皮面置木製琴馬,張三條絲弦。琴弓的弓桿木製,拴以馬尾為弓毛,與小提琴弓相似。
演奏時採用坐姿,兩腿平放,用兩膝夾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至第一關節處的外側,由內向外抵弦按音,難度較大;右手執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定弦為g、a、d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演奏起來聲音類似小提琴。

代表作品

演奏樂曲多為民歌曲調,較著名的有《阿勒泰》、《黑走馬》等。

傳承意義

真正民間傳統音樂里的每一首歌里都包含著完整的故事或寓意,有著其獨特的旋律。因為很多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遙遠閉塞而不為人知,而他們的音樂卻跨過疆域,穿透空氣,與自然相接也與相接,讓人感到音樂是這樣的真實自然,也的確,真正的音樂,是民間的,傳統的,也是世界的,是不存在界限的。傳統庫布孜的生命也應該是久遠的,因為它奏出的樂曲,就好比風景對於眼睛,應該是一道永遠的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