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簡稱“哈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並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被教育部、總政治部列入“21世紀人才強軍計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東北地區唯一選拔培養後備軍官的依託學校。

學校源自1953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1970年,在哈軍工原址以海軍工程係為主體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81年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94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占地面積125.6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3.22萬平方米,圖書館共有藏書474.92萬冊;設有19個學院(系、部)、本科專業56個;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5個;教職工2937人;在校生28000餘人。

基本介紹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5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 學校官網http://www.hrbeu.edu.cn
  • 中文名:哈爾濱工程大學
  • 外文名: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 簡稱:哈工程(HEU)
  • 創辦時間:1953年
  • 類別:公辦大學
  • 類型:理工類
  • 屬性:211工程(1996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共建高校(2007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年)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7年)
    111計畫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高岩 
    校長:姚郁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
  • 本科專業:56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
    科研工作站2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1個
  • 院系設定:船舶工程學院、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水聲工程學院等19個院(系、部)
  • 校訓:大工至善、大學至真
  • 校歌:《哈爾濱工程大學校歌》
  • 校慶日:每年9月1日
  •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南通大街145號
  • 院校代碼:10217
  • 主要獎項: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
    航母建設突出貢獻獎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項(截至2018年) 
    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7年)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2年)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7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學水平提升工程評估優秀(2010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優秀(2009年)
    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09年)
    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2006年)
    “十一五”以來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00餘項(截至2018年8月) 
  • 知名校友:陳賡、俞正聲商燮爾任新民莊逢甘宣益民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哈軍工,哈船舶,哈工程,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校榮譽,學術研究,創新平台,科研成就,學術資源,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文化設施,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傑出校友,

歷史沿革

哈軍工

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訪蘇期間,雙方確定並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學府。
1952年6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在中南海懷仁堂小會議室接見陳賡,授命陳賡創建哈軍工,以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幹部為基礎,在哈爾濱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
根據周恩來關於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要求,陳賡院長提出了邊建、邊教、邊學的“三邊”建校方針,於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毛澤東為學院成立頒發了訓詞。學院按軍兵種設立空軍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軍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個系。
1961年,軍事工程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59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由中央軍委領導改為原國防科委領導,培養、使用工程師的任務交給各軍(兵)種,院校擔負培養研究設計人員的任務。
1960年到1962年,軍事工程學院進行了分建和改建。炮兵工程系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現為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工兵工程系遷往西安,後又遷往南京,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學防護系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現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的機場建築和氣象兩個專業移交給空軍氣象學校;學校又陸續成立原子工程系、飛彈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
1966年4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改稱哈爾濱工程學院。

哈船舶

197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全建制及原軍工其他各機關係部的部分幹部教師調整歸第六機械工業部(後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在“哈軍工”原址組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遷往西安,併入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工程系,現發展為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電子工程系、飛彈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基礎課部和院機關等部分遷往長沙,成立長沙工學院(現為國防科技大學)。
1978年,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被國家教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哈工程

1994年4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大學。
1996年,學校通過了“211工程”預審,成為國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設學校之一。
2002年,教育部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學校啟動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原國防科工委、黑龍江省政府確定學校實施重點共建。
2003年,學校研究生院正式掛牌。
2006年,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7年,原國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龍江省政府、海軍共建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8年,學校劃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2009年和2010年,學校分別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優秀工程評估和辦學水平提升工程評估,均獲“優秀”評價。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6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哈軍工文化園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是黑龍江省高校首個國家級旅遊景區;哈軍工紀念館入選國家第三批國防教育示範基地。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學校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8月,學校設有19個學院(系、部)、本科專業56個。
學院名稱專業名稱授予學位
船舶工程學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
工學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工學
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
工程力學
工學
土木工程
工學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工學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工學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工學
飛行器動力工程
工學
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
工學
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
工學
輪機工程
工學
自動化學院
測控技術與儀器
工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工學
自動化
工學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工學
生物醫學工程
工學
水聲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水聲)
工學
水聲工程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物聯網工程
工學
軟體工程
工學
信息安全
工學
保密管理
管理學
機電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工學
工業設計
工學
產品設計
藝術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工學
通信工程
工學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工學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工學
信息對抗技術
工學
經濟管理學院
經濟學
經濟學
金融學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
工商管理
管理學
公共事業管理
管理學
電子商務
管理學
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套用化學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材料物理
工學
材料化學
工學
化學工程與工藝
工學
環境工程
工學
理學院
數學與套用數學
理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工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工學
外語系
英語
文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法學
法學
社會學
法學
套用心理學
教育學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核工程與核技術
工學
輻射防護與核安全
工學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
工學
國際合作教育學院
漢語言文學
文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政治學與行政學
法學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學
體育部
----------
-----
國防教育學院
----------
-----

學科建設

  • 學科設定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32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5個;有國家一級、二級重點學科各1個,國防特色學科10個,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1個,黑龍江省一級重點學科11個;入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1個。
校園新貌校園新貌
博士後站點
博士後站點類型專業名稱建站時間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船舶與海洋工程
1989年
力學
1998年
控制科學與工程
1998年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000年
信息與通信工程
2000年
管理科學與工程
2000年
機械工程
2003年
材料科學與工程
2003年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2003年
儀器科學與技術
2007年
核科學與技術
2007年
光學工程
2014年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科研工作站
2002年
哈爾濱工程大學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
博士、碩士點
學科類型學科門類學科名稱學科代碼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
工學
力學
0801
工學
機械工程
0802
工學
光學工程
0803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
工學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0807
工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
0810
工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
工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24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0827
工學
軟體工程
0835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
工學
儀器科學與技術
0804
理學
數學
0701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
法學
思想政治教育
30505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
----
工程
0852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
經濟學
套用經濟學
0202
法學
法學
0301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
理學
數學
0701
理學
物理學
0702
理學
系統科學
0711
工學
力學
0801
工學
機械工程
0802
工學
光學工程
0803
工學
儀器科學與技術
0804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
工學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0807
工學
電氣工程
0808
工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0809
工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
0810
工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
工學
土木工程
0814
工學
水利工程
0815
工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
0817
工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24
工學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0825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0827
工學
生物醫學工程
0831
工學
軟體工程
0835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
管理學
工商管理
1202
管理學
公共管理
1204
藝術學
設計學
1305
社會學
法學
0303
外國語言文學
文學
0502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
教育學
套用心理學
40203
教育學
體育教育訓練學
40303
工學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82302
工學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82601
工學
環境工程
83002
專業碩士點
類別代碼專業學位類別名稱領域代碼領域名稱
0551
翻譯碩士
055101
英語筆譯
0251
金融碩士
0251
金融碩士
0352
社會工作
0352
社會工作
1251
工商管理碩士
125101
工商管理碩士(MBA)
125102
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
1252
公共管理碩士
1252
公共管理碩士(MPA)
0852
工程碩士
085201
機械工程
085202
光學工程
085203
儀器儀表工程
085204
材料工程
085206
動力工程
085207
電氣工程
085208
電子與通信工程
085210
控制工程
085211
計算機技術
085212
軟體工程
085213
建築與土木工程
085214
水利工程
085216
化學工程
085223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5226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085229
環境工程
085233
航天工程
085237
工業設計工程
085239
項目管理
重點學科
學科類型學科名稱
“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現代艦船與深海工程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
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個)
導航、制導與控制
工業和信息化部兩化融合類重點學科(1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興交叉重點學科(2個)
集成光子信息技術、海洋信息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4個)
工業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物聯網工程、信息對抗技術
國防特色緊缺學科(3個)
核能科學與工程、核技術及套用、隱身技術與工程
國防特色主幹學科(2個)
輪機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通信與信息系統
國防特色骨幹學科(2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水聲工程
國防特色新興交叉邊緣學科(2個)
船舶電磁兼容、熔體化學與物理
國防特色支撐性基礎學科(1個)
固體力學
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1個)
現代艦船與深海工程
黑龍江省重點一級學科(11個)
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力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
  • 學科評估
學校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A-等級學科各1個,獲B+等級學科5個,B級學科6個,13個學科進入全國前30%行列;學校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進入ESI全球前1%。
一級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評估結果位次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A+
前2%或前2名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A-
5%~10%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B+
10%~2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B+
10%~20%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10%~20%
0827
核科學與技術
B+
10%~20%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B+
10%~20%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B
20%~30%
0801
力學
B
20%~30%
0802
機械工程
B
20%~30%
0803
光學工程
B
20%~30%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B
20%~30%
0835
軟體工程
B
20%~30%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B-
30%~40%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B-
30%~40%
1202
工商管理
C+
40%~50%
0814
土木工程
C
50%~60%
1204
公共管理
C
50%~60%
0303
社會學
C-
60%~70%
0808
電氣工程
C-
60%~70%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C-
60%~70%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C-
60%~70%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937人,其中專任教師1779人,教授、副教授1078人。教師中有“兩院”院士8人(含雙聘5人),博士生導師53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2人,“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萬人計畫”教學名師1人,“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5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3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7人,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6個。
類別名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
雙聘院士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姚郁、段文洋、李玩幽、吳林志
“長江學者”青年項目
張阿漫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
姚熊亮、林再文、苑立波、張志儉、段文洋、李玩幽等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李玩幽、范壯軍
“萬人計畫”教學名師
趙春暉
“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張阿漫、張濤、李曄、王偉等
國家級教學名師
趙春暉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段文洋、彭敏俊、李玩幽、楊武、李柏洲、張濤、張阿漫、
嚴浙平、王穎、孫冰、范壯軍、陳玉金、宋恩哲、曹霞、
王偉、張志強、楊飄萍、楊軍、李曄、衣鳳岐、樊亞仙
黑龍江省教學名師
楊玉潔、劉勝、趙春暉、苑立波、郭黎利、姜相志、趙琳、
任正義、李金、趙旦峰、孫偉民、付永慶、沈繼紅
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
動力機械及工程,光學工程,水聲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導航、制導與控制等
國家級教學團隊
哈工程微波技術課程教學團隊(趙春暉,2009)
內燃機結構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張文平,2009)
工程實踐創新教學團隊(任正義,2008)
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團隊(郭黎利,2010)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7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7個,國防特色緊缺專業和重點專業7個,省級重點專業29個,4個專業入選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項目名稱入選項目獲批年度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自評估體系的研究與構建
2009
構建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研究與實踐
2009
突破傳統觀念創新運行機制實驗教學從後台走向前台
2014
以質量為核心,人性化培養、雙自主激勵、常態化評價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2014
校企協同培養船舶動力國防特色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2014
自動化領域人才的工程素質培養探索與實踐
2014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船舶導航定位系統
2007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07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2006
工程訓練中心
2006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2008
船舶動力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2012
船舶導航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
2012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2009
水聲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2015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核科學與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2013
船舶動力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2014
船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2015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
共150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30項,創業訓練項目20項
2012
共81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73項,創業訓練項目8項
2013
共90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84項,創業訓練項目6項
2014
共92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80項,創業訓練項目12項
2015
共95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88項,創業訓練項目7項
2016
共172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57項,創業訓練項目15項
2017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船舶工程學院與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共建
2011
自動化學院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368廠共建
2011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建
2011
船舶工程學院與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共建
20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與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軟體學院與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2012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建設課程
內燃機結構
2013
衛星導航系統
2013
水聲學
2013
微波技術
2013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上線課程
船舶導航—茫茫大海的指路明燈
2013
船海流體中的奧秘
2013
舞動的水下精靈—水下運載器
2013
無處不在的物理現象
2014
探海利器——聲吶
2014
數學零距離
2015
“十二五”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現代計算機體系結構
2012
微波技術
2012
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
2012
計算機繪圖教程
2014
網路安全實驗教程
2014
Android應用程式開發(第2版)
2014
核電專業英語
2014
國防特色重點專業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國防特色緊缺專業
質量與可靠性工程
-----
保密與信息安全工程
-----
核反應堆工程
-----
核技術
-----
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
-----
水聲工程
-----
國家級教學基地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工程訓練中心
-----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
2010
船舶與海洋工程
2011
測控技術與儀器
2011
電子信息工程
2011
通信工程
2011
自動化
2013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船舶與海洋工程
2012
測控技術與儀器
2012
電子信息工程
2012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
2012
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
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
經濟管理實驗中心
-----
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動力與能源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 學生成績
截至2018年8月,近年來,學校學生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國際無人水下機器人大賽等國際國內各類賽事中獲得國際和國家級獎逾千項,“E唯”機器人創新團隊、“創翼”創新團隊獲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大學生創業聯盟連續五年獲“全國十佳KAB創業俱樂部”。
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4%以上;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及提名獲獎占全國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獲獎總數的40%,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數量連續兩年名列黑龍江省第一名。

學校榮譽

截至2018年8月,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31號樓31號樓

學術研究

創新平台

截至2018年8月,學校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其中2個是參與單位、1個是分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6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個,還擁有國家CMA實驗室、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國家級產業基地(研發中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國家級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協同創新中心、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平台一覽表
平台類型平台名稱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水下機器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核安全與仿真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
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
數位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與)
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與)
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級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中國-俄羅斯極地技術與裝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導航與海洋智慧型裝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核安全與仿真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國家CMA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級力學測試中心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哈爾濱船大工程技術設計研究院
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級技術中心
沈鼓集團國家級技術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超級計算中心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分中心
國家級產業基地、研發中心
國家級燃氣輪機產業基地
國家級特種材料及特殊加工國際合作研發中心
國家級鋁鎂新材料中試生產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
深海工程技術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核動力安全與仿真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纖維集成光學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面向工程套用的微結構功能光纖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船舶動力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
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
國家級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
哈爾濱工程大學海洋探測裝備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導航儀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動力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超輕材料與表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纖維集成光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船海裝備智慧型化技術與套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船舶動力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船舶導航與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船舶與力學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船舶特輔與水下裝備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船舶通信與信息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海洋信息獲取與安全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極地裝備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工業和信息化部協同創新中心
深海工程與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
核動力安全與仿真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
水下作業技術與裝備實驗室
災害預警與工程防禦實驗室
光纖感測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控制工程實驗室
導航儀器工程實驗室
新一代網路信息保障工程實驗室
船舶結構衝擊動力學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先進材料及製造技術實驗室
新一代網路技術與信息保障實驗室
核動力裝置性能與設備實驗室
黑龍江省國家保密局保密技術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現代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黑龍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企業創新研究所
大學德育與青年心理研究中心
災難與危機管理研究所
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室
船舶動力技術實驗室(核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實驗室
船舶控制系統實驗室(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實驗室)
船舶慣性技術及其導航設備實驗室
結構振動與聲學技術實驗室
先進制造技術實驗室
黑龍江省協同創新中心
艦船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先進海洋材料協同創新中心
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實驗室(研究中心)
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特輔裝置與系統實驗室
船舶動力裝置與系統實驗室
海洋綜合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校級科研機構
核安全與先進核能研究院
中國製造和國家安全產業研究院
船舶與海洋工程先進技術研究院
船用發動機自主化創新中心
極地大科學工程研究中心
艦船減振降噪研究中心
海洋信息獲取與安全研究中心
前沿基礎交叉創新研究中心
數字船海研究中心
海洋運載器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海空天一體化信息獲取與套用研究中心
船用燃氣輪機自動化創新中心
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衝擊動力學研究中心
聯合實驗室
聯合單位平台名稱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德州儀器(TI)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Xilinx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Xilinx可程式系統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ALTERA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ALTERA可程式邏輯器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模擬器件公司(ADI)
哈爾濱工程大學-模擬器件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RTEC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RTEC摩擦學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光感測器件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光感測器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海洋光學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美國海洋光學聯合創新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德國西門子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西門子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範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德國菲尼克斯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菲尼克斯工業4.0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日本歐姆龍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歐姆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比利時海洋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英國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英國深海工程水動力學聯合研究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義大利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義大利海洋潮流能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巴西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巴西深海工程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華為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華為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興通訊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興聯合網路創新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保密科技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綜合信息系統控制與集成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含能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海軍裝備技術研究所
哈爾濱工程大學"海軍塗料分析檢測中心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航東安發動機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發動機聯合開發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漢光重工集團
哈爾濱工程大學“新型動力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信息與系統安全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天津七一二通信廣播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通信偵察與對抗技術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上訊信息技術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保密技術與信息系統安全聯合實驗室”
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鐵路局瑞興科技股份公司
哈爾濱工程大學“先進軌道交通信號裝備技術聯合實驗室”
(註:科研平台資料不全)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8月,“十一五”以來,學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國家和國防“973”計畫及“863”計畫、國防預研和科研型號等一批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00餘項,獲得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和航母建設突出貢獻獎;科研產品質量管理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是中國國內高校首家通過“雙認證”的大學。
2015年,學校科研經費到款102757.6萬元,科研項目總數2298項(其中:國家任務52項、國防科工局項目61項、國家部委及其它省部級項目883項、基金項目601項、其它項目701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31項,鑑定成果19項,獲國家專利授權796項;出版科學專著37部,在全國性學術刊物發表的學術論文1529篇,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的學術論文2488篇,三大檢索組織收錄3629篇,其中:EI收錄2232篇、SCI收錄960篇、ISTP收錄437篇。
學校取得了中國國內第一艘實驗潛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艦載計算機、第一套條帶測深儀等數十項填補中國國內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雙工型潛器、氣墊船、梯度聲速儀等成果摘取過世界第一的桂冠。
學校在船海核領域的水下機器人、減振降噪、船舶減搖、船舶動力、組合導航、水聲定位、水下探測、核動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驗證評估、三體船設計、水面無人艇等技術居中國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
學校是中國首座數值水池虛擬實驗系統的聯合牽頭研製單位,是中國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兩萬箱超大型貨櫃船、智慧型船舶核心設計研發單位,是“蛟龍號”7000米載人、深海勇士潛水器水下導航定位系統國產化的裝備提供方,為中國首條三體搜救艇、萬噸貨櫃船、鑽井平台等新船型開發及深海工程裝備研發提供了全面的基礎技術支撐。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底,學校圖書館圖書總量498.72萬冊,其中印刷型圖書239.12萬冊,年訂購印刷型中外文報刊667種;訂購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IEL、CNKI等中外文資料庫82個,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近6萬種,中外文電子圖書259.60萬冊,中外文電子版學位論文800萬餘篇。
圖書館圖書館
  • 學術期刊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以“三海一核” (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套用)為特色,同時刊登動力與能源、控制、通信、機電、計算機、材料與化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反映學科前沿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學報曾獲工業與信息化部“優秀科技期刊獎”、黑龍江省政府“優秀期刊獎”,以及教育部“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等多項榮譽;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荷蘭Scopus資料庫等資料庫收錄。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船舶與海洋工程學報(英文版)》)被Pж(AJ)文摘雜誌(俄)、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收錄。
智慧型系統學報》主要刊登神經網路與神經計算、智慧型信息處理、自然語言理解、智慧型系統工程、機器翻譯、複雜系統、機器學習、知識工程與分散式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製造、粗糙集與軟計算、免疫系統、機器感知與虛擬現實、智慧型控制與智慧型管理、可拓工程、人工智慧基礎等內容,為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英國《科學文摘》、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等資料庫收錄,曾獲得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一等獎、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工業和信息化部優秀期刊等多項榮譽。
套用科技》主要刊發各學科領域在套用研究方面高水平、實用性強的科技論文,主要辟有船舶與海洋工程、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套用、自動化技術、機電工程、材料與化學、核科學與技術等欄目。該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已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萬方數據、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CSTJ)等資料庫收錄。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8月,學校牽頭成立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聯盟(簡稱ICNAME),與包括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五大船級社等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企業在內的22個國家100餘個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
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實施高校,2017年成為首批唯一“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委託培養單位,獲高教學會“全國來華留學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2012年,學校與烏克蘭南方師範大學聯合成立“孔子學院”,獲2016年度全球“先進孔子學院”稱號。
學校每年資助400多名教師到中國以外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每年選派500多名學生到國際知名大學交流學習和訪問。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哈爾濱工程大學與英國阿伯丁大學合作舉辦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校園風光校園風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學校校徽以藍色基調為主,由三種不同色階的藍色圍成一個整體的圓,緊扣學校"三海一核"的辦學特色,體現學校為中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套用等領域服務的辦學特色。
校徽校徽
校徽在色彩的區分上,藍色由中心向外由淺變深,寓意著學校負著中國船海事業由近海走向遠海的歷史重任。
校徽上方鑲嵌毛體字“哈爾濱工程大學”,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學校的關懷,下方鑲嵌學校英文名稱“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與國際接軌,體現學校創建中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的奮鬥目標。
校徽正中鑲嵌學校的標誌性建築“31號教學大樓”和學校建校時間“1953”字樣,並以背光形成光環效果,象徵著哈爾濱工程大學繼承“哈軍工”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校徽結構嚴謹,色彩和諧,富於表現力。圓形構圖渾然一體,象徵著學校師生凝聚、團結、融合及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展現學校師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昂首邁進的信心與勇氣。
  • 校旗
學校校旗由藍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組成,簡單、明了,容易識別。
旗面所用藍色為海藍色,寓意學校“三海一核”的服務特色;校名用毛體字,與學校對外宣傳用字型相統一,與校徽融為一體,使校旗具有高顯示度。
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掛旗四種。其中,桌旗主要用於學校各機關、直屬單位、教學院系等在辦公室擺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紅色、藍色、橙色、綠色、紫色五種顏色,主要用於學校各種重大活動時在校園內懸掛;持旗和掛旗主要用於學校重要室內外場所懸掛以及各單位在對外活動中使用。

精神文化

校訓:大工至善、大學至真。
價值追求: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
校風:忠誠、堅韌、團結、創新
教風:治學嚴謹、組織嚴密、要求嚴格
學風:嚴謹、求實、勤奮、創新
大學文化:以“忠誠”為靈魂,以“工學”為境界,以“海防”為特色
校訓校訓
校歌:學校校歌由王持久作詞、劉可欣作曲。歌詞為:“當年軍工聖殿,今日精英搖籃,流雲間青檐碧瓦,回首處棟樑參天;腳踏白山黑土,胸懷萬裏海天,成長在軍號聲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丹心鑄劍,何懼大洋深和遠,熱血熔金,固我海疆堅如磐,大學至真,大工至善,揚帆遠航,向前向前。”
校歌校歌

文化設施

  • 原址標牌
  • 校園路名
校慶50周年前夕,2003年7月11日,校園路名確定,校園8條主要道路分別以東海、南海、北海、西海和陳賡、世昌、奧列霍夫、鄭和命名,大操場定名為“軍工操場”。
“軍工操場”周邊4條道路的命名,即反映了學校為海運、海防、海洋服務的特色,又寓含工程大學走向世界的理想,也象徵工程大學之生機和永恆。其它4條道路以與學校歷史及特色有關的重要人物命名,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和特色。“陳賡路”貫穿校園南北,以軍工首任院長陳賡大將命名,有懷念繼承前輩遺志、創造工程大學美好明天之意。“世昌路”以甲午海戰英雄鄧世昌命名,取“世昌”兩字,有警示後人自強圖遠、永遠不忘為海防服務的歷史使命之意,同時寓意工程大學世代昌盛。“奧列霍夫路”以軍工首席顧問奧列霍夫命名,既有懷念蘇聯顧問團對軍工創建所做的特殊貢獻和友誼之意,也表達哈軍工創建之初與世界水平接軌、今天的工程大學繼續加快國際化進程之意。“鄭和路”以中國海軍力量達到頂峰時期七下西洋領軍人物鄭和命名,以激勵師生為建設強大的海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 受命群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根據蘇聯政府的建議,中央軍委決心舉全國之力建設一所為國防現代化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1952年6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在中南海懷仁堂小會議室接見陳賡,授命陳賡創建哈軍工。《受命》銅像群雕再現了當年陳賡大將受命創建哈軍工的歷史場景。
陳賡受命是哈軍工建設的起點。為銘記這一光輝時刻,校慶55周年前夕,2008年3月,校黨委決定建設群雕《受命》,再現這一重要歷史瞬間,讓全校師生永遠銘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做出的這一有遠見的重大決策,永遠銘記以陳賡為代表的哈軍工創建者們做出的永遠值得讚頌的歷史性貢獻,把哈軍工精神和哈軍工文化傳揚下去,把哈軍工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受命》《受命》
《受命》銅像由著名雕塑家、清華大學教授李象群創作。銅像群雕位於世昌路與哈軍工紀念館前廣場之間的綠化帶。群雕基座東西寬3.5米,南北長10米,高0.5米,銅像坐高1.5米。群雕擺放成扇面形狀、坐東向西。銅像群雕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賡5座銅像。
  • 人物銅像
  • 文化景觀
學校對文化資源和設施進行整合,建設了“哈軍工文化園”,形成了歷史景觀區、文化景觀區、船海特色區和哈軍工紀念館的“三區一館”格局,打造了一張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名片。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歷任領導

學校時期姓名職務任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陳賡
院長、政委
1953.9-1958.1
陳賡
院長
1958.1-1961.3
政委
1958.1-1966.4
院長
1961.7-1966.4
哈爾濱工程學院
劉居英
黨委書記、院長
1966.4-1970.8
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
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
1971.11-1974.12
籌建領導小組組長
1971.9-1974.12
黨委書記、學校領導小組(行政)組長
1975.5-1983.6
馮捷
院長
1980.2-1983.6
黨委書記
1983.6-1984.12
院長
1983.6-1987.6
黨委書記
1987.6-1991.5
黨委書記
1991.5-1995.3
院長
1988.10-1994.5
黨委書記
1984.12-1987.6
院長
1987.6-1988.10
哈爾濱工程大學
吳德銘
校長
1994.5-1997.12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95.3-1996.6
黨委書記
1996.6-1999.8
校長
1997.12-2004.6
黨委書記
2004.06-2008.2
劉志剛
黨委書記
1999.08-2004.06
校長
2004.04-2015.04

傑出校友

截至2018年8月,建校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12萬多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國的將軍、部長、省長、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技術領軍和高級管理人才。
院士風範
姓名成就
莊逢甘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玉如
水下智慧型機器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士莪
船舶水聲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
船舶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旭華
船舶製造、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炳炎
艦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聞孫
船舶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有生
水彈性力學與船舶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仲奇
熱力葉輪機械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廖振鵬
地震工程與工程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景全
橋樑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遠良
水聲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瑞松
飛彈總體與自動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宋文驄
飛機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怡昕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金才
岩土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穎人
岩石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哲榮
車輛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宮先儀
水聲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先覺
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澤山
含能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釗
地雷爆破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錫城
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計算機網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山
制導系統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伊君
雷射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伯龍
雷射陀螺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桂蓉
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明
飛機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濱士
裝備維修工程及表面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興治
飛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懋祥
船舶性能研究和設計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七虎
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鴻志
兵器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埮
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邢球痕
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玉臣
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起鶴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聖常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興銘
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慈雲桂
電子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守槃
飛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新民
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德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宣益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軍政界
姓名成就
粟戎生
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楊俊生
武警首位女將軍,少將
謝名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少將
唐正其
西北某空軍基地司令員,少將
張建啟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少將
馬國惠
某核試驗基地原司令員 總裝後勤部部長,少將
臧克茂
坦克炮控系統專家、一等功臣
陳海平
防化專家、教育家
錢七虎
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
遲萬春
總裝備部政委,中將
李安東
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將
霍玲
哈軍工培養的三位女將軍之一,少將
常顯奇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院長,少將
張良起
自動化專家、教育家,少將
任萱
飛行器設計學科學術帶頭人,少將
甘楚雄
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少將
皇甫堪
中國電子學會雷達分會雷達系統學組副組長,少將
沙基昌
專業技術少將,少將
陳福接
博導,少將
金士堯
計算機專家,少將
唐天標
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上將
張必訓
總參三部研究員,少將
譚國玉
工程兵指揮學院原院長,少將
喻名德
核環境科學專家
陳賡
軍事工程學院首任院長兼政委,大將
謝有法
軍事工程學院原政委,中將
劉居英
軍事工程學院第二任院長,少將
劉有光
軍事工程學院原副政委,少將
唐鐸
哈軍工五大系主任之空軍工程系主任,少將
唐凱
哈軍工五大系主任之工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李開湘
哈軍工幹部部部長、學院副政委,少將
賀振新
哈軍工炮兵工程系政委,少將
李懋之
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少將
張衍
政治部副主任兼幹部部長,少將
徐立行
軍事工程學院首任教育長,少將
張子明
軍事工程學院教育長、副政委,少將
徐介藩
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薛克忠
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少將
吳振挺
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政委,少將
孫三
哈軍工高級班學員,少將
臧穗
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中將
陳阿溪
海軍青島某基地副司令,少將
金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李安東
中央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中將
霍玲
哈軍工培養的三位女將軍之一,少將
董金榮
中國核潛艇飛彈發射裝置專家
彭小楓
二炮政委,上將
黃獻中
瀋陽軍區政委,中將
鄧先群
少將
楊桓
東方紅1號發射總指揮、第二炮兵副司令員,中將
黃獻中
瀋陽軍區政委,上將
崔文信
瀋陽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祝榆生
“陸戰之王”的總設計師
羅東進
中將
栗戎生
中將
余魯生
少將
虞雲耀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董浩
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俞正聲
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
張雲川
湖南省長 國防科工委主任
廖暉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
黃麗滿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崔占福
國務院參事室主任
徐志堅
國務院參事室原主任
蔣祝平
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
吳振華
石家莊市委書記
曾浩榮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有為
原大連市委副書記
王少傑
哈爾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吳立人
江蘇科技大學校長
肖策能
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景川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聯盟副主席
胡小明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白潤璋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謝勵中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常州蘭翔機械總廠廠長
賀德隆
《中國機電日報》原社長
楊柏齡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
白克明
河北省委書記
賈根整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
商界
姓名成就
夏國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
黃平濤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
賀爭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總經理
王之
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董事長
王軍
中信集團董事長
胡小明
中經網數據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趙永海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王丙炎
原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副所長
溫剛
中國恩索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吳懷祥
上海衡山集團總裁
宋金剛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副經理
姜雲
世紀智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萬成
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裴少峰
天津環球愛賽系統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長
紀竹盛
遼寧431廠廠長
李晨旭
瀋陽長白電子套用設備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周寰
大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科技能手
姓名成就
韓雲梯
摁響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的人
惲良
中國氣墊船發明人
李洪毅
飛豹飛機研製現場副總指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