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於2005年12月12日,是國內重點高校設立的第一個“核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是國內最早設定核專業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軍工”成立了核動力裝置專業,專業任務為中國培養核動力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設計開發的專門人才。

學院現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核技術及套用”、“核燃料循環與材料”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國防特色重點學科擁有核動力安全與仿真“111工程”創新引智基地、“核科學與技術”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核安全與仿真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科學與技術”黑龍江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實驗室總面積1萬餘平方米。目前設有“核工程與核技術”和“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2個本科專業,其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py
  • 簡稱:CNST,十五系
  • 創辦時間:2005年12月12日
  • 類別:二級學院
  • 所屬地區:中國哈爾濱
  • 現任校長:夏虹
  • 博士點:核科學與技術
  • 博士後流動站:核科學與技術
  • 主要獎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
    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34項
辦學條件,學院優勢,師資力量,學生情況,專業設定,科研成果,國際交流,學院領導,博士生導師,就業方向,

辦學條件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College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核學院)前身是“哈軍工”的原子能專業和核動力裝置專業,1958年開始招生。為了培養核動力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設計開發、運營與管理等專門人才,2005年12月12日成立核學院,確立了“國際化、開放式、研究型、高水平”發展思路。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現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核技術及套用”、“核燃料循環與材料”等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核能科學與工程”、“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國防特色重點學科擁有核動力安全與仿真“111工程”創新引智基地、“核科學與技術”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核安全與仿真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科學與技術”黑龍江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實驗室總面積1萬餘平方米。目前設有“核工程與核技術”和“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2個本科專業,其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

學院優勢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是我國核科學與技術領域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核科學與技術領域基礎性與創新性研究的重要基地。
◆國內最早設定核專業的高校之一(創建於1958年);
◆國內重點高校設立的第一個“核學院”(成立於2005年);
◆具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
◆擁有國內高校核學科中首個且唯一的“111工程”創新引智基地
◆擁有國內高校中首個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級核科學與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台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專業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之一
◆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是我國核工程類專業第一個接受工程教育認證的試點專業

師資力量

在長期的教學科研過程中,學院匯聚與培養了一批知名的核動力專家和優秀的年輕學者,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奮發向上、團結協作的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專任教師54人,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6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5人。現有校內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36人。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15人,兼職(客座)教授10人,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國際學術大師2人
▲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
▲“龍江學者”2人
▲省級教學名師1人
多人在國家級學術組織和專家組中任職。

學生情況

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818人,碩士研究生244人、博士研究生91人,留學生18人。學院研究生就業率99%,畢業生中80%以上在我國核能開發領域從事研究、設計和管理工作,許多人已是我國核科技發展的領軍人才或科技骨幹,為我國核動力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並對我國核動力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學院已培養畢業生3900餘人,其中本科生3200餘人,研究生700餘人;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秉承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大工至善、大學至真”的校訓,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工作,按照“寬視野、厚基礎、能力強、素質優”的要求,努力培養“思想品質好,辨識能力強、掌握核科學知識”的創新型人才。學校設立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陳賡獎學金、校優秀學生獎學金,提供國家助學貸款等。學院積極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目前設立有中國核動力獎學金、中國核動力助學金、核聚變獎學金、武漢719所、杜澤教授獎學金等多項獎勵措施,最高單項獎學金10000元/年。
積極發展核電是我國的能源政策,到2020年,我國預計新建核電機組容量8000萬千瓦,每年需求1500名左右核專業人才。核電事業的發展將為本專業的學生提供優良的擇業機遇,近幾年核類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供不應求,年薪較其它工科專業高出1~2倍。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等單位下屬研究院、設計院和運營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以上單位多處於省會城市或沿海發達地區。學院學生近三年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左右。
獎勵措施(研究生)
學院設立有研究生專項獎學金和各種社會設立的獎學金項目,如中國核動力獎學金、中國核動力助學金、核聚變獎學金、武漢719研究所獎學金、杜澤教授獎學金等多項獎勵措施。學院能夠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與生活條件。

專業設定

(本科)
核工程與核技術
培養“思想品質好、辨識能力強、掌握核科學與技術知識”的核工程領域的工程師與合格專業人才,勝任未來核工程職業工作或者研究生繼續深造。(1)能夠運用核工程專業知識與工程技能,具備獨立發現、研究與解決核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2)具有從事核動力裝置與設備的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和套用等方面的工作能力。(3)具備良好的社會科學知識和管理能力,能夠在多學科環境下和跨職能團隊中工作。(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與國際視野,在工作中具有社會責任感、事業心、核安全文化與環保意識,能積極服務國家與社會。(5)能夠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終身學習途徑,自我更新知識和提升能力。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原子核物理基礎、核反應堆物理、核輻射測量與防護、自動控制原理、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兩相流、反應堆結構與材料、反應堆熱工水力學、核動力裝置與設備、可靠性工程、核工程檢測技術、核動力安全概論等。
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
培養具有良好的數理化及計算機技術等基礎知識,具備核化學與核化工專業知識,具有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知識,能在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及相近專業領域從事科研、設計、生產、套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較強的持續自主學習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道德素質與責任感、良好的創新精神及寬泛國際視野且身心健康的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專門人才。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該專業2010年被正式批准成為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之一。採用“3+1”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即學生有3年在校進行基礎理論學習,累計1年時間到國內主要的核燃料循環企業及相關科研(設計)院所等單位進行實習、實驗及畢業設計等,以提高其工程實踐能力。學生畢業後可以到上述單位參加工作,也可以考取本校“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學科碩士研究生,在本科“3+1”培養模式基礎上繼續進行“1+1”模式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
開設的主要專業課程:原子核物理基礎、化工流體與流動、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核化學與放射化學、核化工原理、核燃料循環化學工藝學、核化工機械與材料、核化工過程建模與仿真等。

科研成果

建院以來,學院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00餘項,契約總額3.5億元。目前在數值反應堆、實驗快堆仿真系統、核安全與運行支持技術、海洋條件反應堆熱工水力特性研究、華龍一號安全殼非能動冷卻特性研究、反應堆材料輻照損傷研究、乏燃料後處理工藝系統仿真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獲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省部級一等獎5項
▲省部級二、三等獎20餘項
共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被EI檢索760篇、SCI檢索19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0餘項,授權50項,軟體獲得著作權登記50項。
科研獲獎
序號
年度
獲獎成果名稱/編號
主要完成人
(有效名次)
獎勵
等級
獎勵類別
獎勵
級別
1
2006
核動力裝置培訓模擬器2006-J-24202-2-05-D01
張志儉,彭敏俊,於俊崇,閆昌琪,曹欣榮,田兆斐等
二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獎
國家級
2
2007
強化傳熱技術研究
2007GFJBJ-3445-1
閻昌琪、黃渭堂、孫中寧、孫立成等
三等獎
國防科技進步獎
省部級
3
2009
核廢料的高精度定位存取系統2009-267-01
韓偉實、沈明啟、欒秀春等
三等獎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
省部級
4
2010
船用核動力裝置操縱員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彭敏俊、成守宇、楊明、王賀等
二等獎
國防科技進步獎
省部級
出版著作
序號
年度
作者
著作名稱
出版單位
出版地
1
2006
閻昌琪
核能工程專業英語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哈爾濱
2
2006
矯彩山
環境監測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哈爾濱
3
2008
矯彩山
環境工程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哈爾濱
4
2008
王俊玲
時滯線性參數變化系統的穩定性分析與增益調度控制
科學出版社
北京
5
2008
彭敏俊
核動力裝置
原子能出版社
北京
6
2009
夏虹
核工程檢測技術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哈爾濱
7
2010
欒秀春
流體動力工程
教材
北京
8
2010
夏虹,劉永闊,謝春麗
設備故障診斷技術
教材
哈爾濱

國際交流

學院具有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國際研究合作平台。目前與美國田納西大學、密西根大學、德克薩斯A&M大學、法國國立南特礦業學院、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簽署合作協定,與日本京都大學、日本岡山大學、丹麥技術大學、挪威能源技術研究院IFE等達成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的協定,為學生提供出國學術交流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條件。國家原子能機構(CAEA)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合作,在學院設立“CPR4032國際合作項目”,共同實施IAEA-CAEA核能教育項目,為中國和開發中國家培養核專業人才。在英國勞氏基金會支持下,與美國田納西大學、英國OPEN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共同創建“中美英三國核安全研究中心”。學院每年選派資助10~20名研究生到國外合作院校開展聯合研究或者聯合培養;每年全額資助20~30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生參加國際會議,每人都具有參加國際會議與出國參加聯合研究或者聯合培養的機會。
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
學院堅持“國際化、開放式、研究型、高水平”的辦院思路,已與美國密西根大學核工程系、德克薩斯A&M大學核工程系、田納西大學核工程系、日本京都大學能源學院、法國國立南特礦業學院、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大學同位素分離系、國際原子能機構、OECD Halden項目等核能領域國際著名學校與機構達成合作研究、互換研究生的協定,能夠給學生提供出國學術交流攻讀學位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條件。
交流形式(研究生)
1.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
2.碩士研究生出國短期學術交流;
3.法國國立南特礦業學院雙學位合作項目
2011年10月,學院與法國國立南特高等礦業學院簽署了雙學位合作協定,聯合培養核專業研究生。碩士第一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習,第二年起在南特礦業學院學習,參加英文授課的課程並以英文完成畢業設計和論文。學業完成後,達到畢業及學位授予的相關規定條件,獲哈爾濱工程大學工學碩士和南特礦業學院科技碩士學位。
4.台灣清華大學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合作項目
2015年12月,學院與台灣清華大學簽署了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合作備忘錄,共同培養優秀碩士生。學生分別滿足哈爾濱工程大學及台灣清華大學碩士學位授予要求,可獲得兩校分別頒發的碩士學位。
5.資助研究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以下為2015年在任領導名單:
職位
姓名
院長
夏虹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彭宗德
黨委副書記
田凱
副院長
院長
夏虹,女,漢族,籍貫浙江紹興,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反應堆工程和反應堆安全專業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動力裝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務處處長,2015年7月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核動力裝置控制與測試、核動力安全與仿真。
教學經歷:承擔了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生理論課程授課和論文指導工作,經歷過高校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教學工作實踐,具有多年的教學管理工作經驗。
社會兼職:現任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創新方法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學教學雜誌審稿專家、原子能科學技術審稿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
主要成果: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教材和學術著作4部。
獲得獎勵: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得黑龍江省第八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獎勵,多次獲得校優秀主講教師獎獎勵。
主要榮譽:2007年當選黑龍江省第十次黨代會代表;2010年被哈爾濱市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2015年被黑龍江省婦聯授予“省巾幗建功標兵”。
負責學院的全面工作。
黨委書記
彭宗德,男,1963年3月生,四川省南部縣人。1986年7月畢業於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獲學士學位;2007年3月取得在職研究生學歷、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本科畢業留校後,先後在機械工程系、學生處、研究部、規劃建設處、發展計畫處、工程訓練中心、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等單位工作。曾任學生輔導員、系團委書記,科員、科長、副處長,黨總支書記、黨委書記;助教、講師、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務(職稱)。2016年7月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負責黨務和行政工作。
黨委副書記
田凱,男,漢族,1972年4月生,籍貫河北昌黎,1989年就讀於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工業電氣及其自動化專業,1993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副教授,電氣工程學科碩士生導師。歷任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科技辦主任、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2015年7月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研究方向:電氣工程、控制理論、模式識別、圖像處理。
社會兼職:黑龍江省儀器儀表學會理事。
主要成果: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教材和學術著作4部。
獲得獎勵: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多次獲得校優秀主講教師獎獎勵。
分管學院的學生工作、宣傳工作和工會工作。
副院長
田瑞峰,男,漢族,1975年7月出生,籍貫山東省費縣。1997年參加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核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反應堆工程,核動力裝置性能。
教學經歷: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核電培訓員工主講《核動力汽輪機》,《流體力學》,《流體機械》,《核動力裝置泵與閥門》,《熱力設備動力學》,《數值傳熱學》,《汽輪機原理》,《900MW壓水堆核電站系統與設備(下)》,《熱力發電廠與汽輪機原理》等課程。
社會兼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MEASUREMENTSCIENCE&TECHNOLOGY、西安交通大學學報評審專家。
學術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5項,獲得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分管學院的科研管理工作。
副院長
高璞珍,女,漢族,遼寧鞍山人,籍貫山東省海陽縣。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參加工作。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2001年去法國Grenoble的INPG大學LEGI實驗室,進行微通道內流動與傳熱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學進行火災安全工程合作研究。2012年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研究方向:核動力裝置熱工水力、核動力裝置性能與設備。
教學經歷:承擔了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理論課程授課和論文指導工作,經歷過高校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教學工作實踐。
社會兼職:現任中國核學會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工業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原子能科學技術》審稿專家,《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s》、《AnnalsofNuclearEnergy》、《NuclearEngineeringandDesign》、《ProgressinNuclearEnergy》等期刊評閱人。核動力熱工水力、運行與安全國際會議(NUTHOS)技術委員會成員,《InternationalJournalofNuclearSafetyandSimulation(IJNS)》編委。
主要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50餘篇。出版教材1部。取得授權發明專利2項。主持省級精品課程1門。
獲得獎勵: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多次獲得校優秀主講教師獎。
主要榮譽:獲得全省教育系統師德建設先進個人,省高等學校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
負責學院的教學管理和國際交流工作。
副院長
彭敏俊,男,漢族,1968年4月生,籍貫雲南省曲靖市。199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參加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任核動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任教育部核科學與技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主任,2015年任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學術成果:長期從事核安全與仿真、核動力裝置性能研究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主編了《船舶核動力裝置》、《核動力裝置熱力分析》、《核能動力裝置設計與最佳化原理》等3部教材。近年來,在國核心心期刊、國內外各類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50餘篇。
社會兼職:現任中國核學會反應堆運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船用核動力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學會科普諮詢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國際核能和諧發展國際會議技術委員會(ISSNP)委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編委。
主要榮譽: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得黑龍江省第八屆青年科技獎,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黑龍江省政府特殊津貼,哈爾濱工程大學第二屆“興海人才”獎,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哈爾濱市第二屆學術界領軍人才,黑龍江省優秀碩士導師團隊帶頭人。
分管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工作。

博士生導師

張志儉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創建並領導核動力仿真研究中心,2001年任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
研究方向:核動力仿真技術,核動力安全可靠性
在研課題:1.主持國家核能開發專項科研--數位化反應堆關鍵技術研究,經費1781萬;2.主持國家核電重大專項共性技術課題--核電站線上風險監測與評價技術,經費2947萬;3.主持國防科研專項科研課題--核動力系統仿真技術研究,經費5000萬元;以及其它多項科研。
主要成果: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和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發表論文100多篇,SCI、EI檢索50多篇。
學術兼職: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核學科評議組成員;2.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3.中國核學會核動力分會和核安全分會副理事長;4.“863”“先進核能與安全”專家;5.《核動力工程》編委。
閻昌琪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核動力裝置性能與設備,核反應堆熱工水力
主要成果:獲多項部級科技進步獎。著作有:《核反應堆工程原理》、《氣液兩相流》、《核反應堆安全傳熱》、《核電專業英語》、《動力工程專業英語》、《反應堆結構與材料》等。
學術兼職:教育部核工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船用核動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夏虹
(見學院領導)
孫中寧
男,工學博士,“龍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反應堆熱工水力,反應堆嚴重事故緩解技術,強化換熱技術
主要成果:先後主持或參加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大專項等在內的40餘項科研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在國內外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0項,出版國防重點教材1部。
高璞珍
(見學院領導)
彭敏俊
(見學院領導)
曹欣榮
女,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核反應堆物理計算方法與仿真,核安全分析及反應堆嚴重事故仿真
主要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主編了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核反應堆物理基礎》,發表論文60餘篇。
學術兼職:核安全與輻射環境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計算物理學會反應堆數值計算與粒子輸運專業委員會委員。
譚思超
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核反應堆熱工水力,核動力裝置性能與設備
在研課題:國防973課題:海洋條件對流動失穩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國防預研課題:核動力系統海洋條件下環境適應性研究、船用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設計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浮動核電站非能動安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基金:基於雷射診斷技術的搖擺運動下流動特性研究、基於雷射診斷技術的棒束通道溫度場特性研究;橫向課題:非能動餘熱排出系統數值分析、整體水力學實驗本體流動特性數值計算、帶攪混裝置單相流場、溫場測量實驗。
主要成果:發表SCI索引論文近20篇,EI索引論文50餘篇,參編教材1部,曾獲省部級獎勵多項、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入選黑龍江省學術骨幹支持計畫。
學術兼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同行評議專家、國家留學基金委同行評議專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多家國內外期刊審稿人。
田瑞峰
(見學院領導)
張智剛
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反應堆熱工水力、核安全與仿真
在研課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核能開發、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啟動經費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
主講課程:《工程熱力學》和《傳熱學》等。
主要成果:在反應堆堆芯嚴重事故,快堆鈉火事故,系統仿真,液態鹼金屬傳熱基礎物性等熱工流體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發表論文30餘篇,多篇被SCI、EI檢索;軟體著作權登記多項;
學術兼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面上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多個期刊審稿人。
丁銘
男,工學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核動力裝置熱工水力、核反應堆物理
主要成果: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項、黑龍江省歸國人員科學基金1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8篇。
教學情況:主講《先進核動力反應堆》,《核動力熱工水力分析》。

就業方向

核專業研究生遍布核工業的研究、設計、生產單位及國家部委和海軍等相關管理部門。許多人已成長為學科帶頭人、技術骨幹或技術管理者,在我國核能工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核學院的人才培養在國內享有盛譽。
就業方向
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涉核研究所、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等單位下屬研究院、設計院和運營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以上單位多處於省會城市或沿海發達地區。
就業單位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核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東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武漢核電運行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深圳中廣核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國家核電軟體技術中心、國核(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國核自儀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山東海陽核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3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東北電力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