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具有"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流體力學"、"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5個碩士學科點和"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流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4個博士學科點。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和"力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該系是此校"哈軍工"時期保留至今的骨幹系,創建於1953年。設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工信部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Shipbuilding Engineering
  • 簡稱:1繫船院
  • 所屬地區:中國黑龍江
  • 主管部門:哈爾濱工程大學
  • 碩士點:"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流體力學"、"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博士點:"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流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4個博士學科點
  • 博士後流動站: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
  • 專職院士:廖振鵬
  • 所屬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學院亮點,學科特色,科學研究,師資隊伍,重點專業,國際交流,重點實驗室,學院學生情況,專業設定,就業主要單位,領軍人物,學術帶頭人,韓端鋒,蘇玉民,段文洋,姚熊亮,任慧龍,孫麗萍,張亮,高良田,李雲波,張阿漫,李曄,李平,馮峰,薛彥卓,郭春雨,耿敬,學院歷史,

學院亮點

1、是學校建校以來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始於1953年的哈軍工海軍工程系)
2、是我國船舶工業、海軍裝備和海洋開發領域重要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船院船院
3、設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工信部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
4、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和力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5、學院與40餘所國際一流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密切合作,“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通過英國皇家造船師協會(RINA)質量體系認證。學科特色

學科特色

學院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2個本科專業,具有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力學、水利工程3個學術型學位授予權和船舶與海洋工程1個專業學位型碩士學位授予權,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和力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防重點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學院196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為我國首批有權授予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學科,1988年被批准設定博士後流動站。1997年成為我國第一批獲得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2006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在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一。2002-2004年,2007-2009年,2010-2012年的三輪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排名均為全國第二。
學院教師在科研方面主要從事海浪與浮體動力學、船舶結構衝擊動力學、海洋智慧型運載器科學與技術、海上新能源科學與技術、深海平台與海工裝備科學與技術、極地科學與技術、綠色船舶科學與技術、艦船智慧型設計製造科學與技術等,教師科研項目來源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支撐計畫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科研973項目工信部高技術船舶項目總裝預研項目海軍預研等。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近年來該系教師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35部,有6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該系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學科點是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ITTC)成員單位,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學科點先後有4名教授任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會議(ISSC)技術委員會委員。該系與加拿大諾瓦斯克蒂亞大學、西德漢堡大學造船學院、日本長崎綜合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造船學院、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學院以及挪威期塔萬格大學有著長期緊密的合作關係。

科學研究

2008年至今,學院科研經費年平均增長20%,科研經費連續3年突破1億元。承擔國家支撐計畫、國防973、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技術船舶科研計畫、國防基礎研究、國家重大專項等課題。
2008年至今參與或主持的科研獲獎情況
■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 山東省科技進步獎1項
■ 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一等獎1項
■ 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4 項
■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專家和一支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64人,專任教師125人,其中高級職稱28人,博士生導師42人,碩士生導師9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7人,占專任教師85.6%。
■工程院院士1人;
■“千人計畫”3人;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5人;
■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1人;
■龍江學者6人;
■“百千萬人才”2人;
■高端外國專家3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
■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人;
■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
■511人才4人;
■首批青年人才托舉工程1人;
■黑龍江省青年學術骨幹2人;
■9人次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師稱號。
此外,本學科專職教師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組長1人、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技術首席1人、總裝專業組成員5人、海軍預研專家組成員8人,9名教師入選“ITTC”、“ISSC”專業委員會委員。

重點專業

在我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首批入圍學校後,該系有兩個學科(現代船舶設計製造、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成為我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總投資2000多萬元。"九五"期間將在已有的基礎上相繼建成船舶CAD/DAM實驗室、船舶與海洋結構物總本設計研究室、船舶與海洋工程智慧型化設計研究室、船舶舾主建築美學研究室、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計算中心等基礎設施,原有實驗室設備也大都得到升級換代。本系各專業將為有志於中國造船事業、海洋開發事業的青年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和科學研究環境。

國際交流

近四年(2014-2017),學院公派出國總計27人,其中聯合培養20人、攻讀博士學位7人。
聯合培養和攻讀博士的學校包括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挪威科技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等著名國外院校;學院通過《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型人才國際聯合培養項目》,每年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4個聯合培養的名額;學院積極申報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船海工程與海洋信息領域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聯合培養項目》,有望在2017年申請審批通過。
高水平國際會議
2006年至今主辦各種大型學術會議50多次。例如: 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會議、數值水池國際專家諮詢會議、國際水波與浮體研討會、深海工程國際研討會、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渦激振動委員會專家會議等
國際交流活動
共10多名教師先後入選“ITTC”、“ISSC”專業委員會委員;外國專家來校合作研究、講學年均50餘人次。
國際合作項目
2008年至今承擔國際合作項目9項,居國內高校前列。
國際研發中心
科技部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深海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英國勞氏教育基金會資助成立UCL-SJTU-HEU船舶與海洋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首屆“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會議”(ICNAME2013)由哈工程和“深海工程與艦船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發起,簽署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宣言”,成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通過深入合作引領船海領域快速發展。

重點實驗室

▲ 水下機器人技術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2002)
▲深海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111工程創新引智基地(2006)
▲ 多體船技術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007)
▲ 船舶科學與技術
——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 (2007)
▲船舶與海洋工程實驗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9)
▲ 船海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3)

學院學生情況

學院現有在校生1733人,其中本科生1105人,碩士研究生443人,博士研究生185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提名5篇

專業設定

(研究生階段)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精神和堅持真理的科學品質。掌握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理論與方法,具有本學科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現狀、發展方向和前沿動態;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能閱讀本學科的外文資料,能夠獨立獲取專業信息;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掌握基本測試技術、數據分析和計算機編程技術,能夠運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解決本學科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
力學
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精神和堅持真理的科學品質。掌握數學、力學基礎理論及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具有初步對複雜研究對象正確建立力學—數學模型,並熟練運用各種分析方法、數值計算和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能力,具有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學科的外文資料。具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初步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水利工程
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團結合作精神和堅持真理的科學品質,科學嚴謹,創新進取,求真務實,身心健康;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具有綜合運用各種分析方法、數值計算和實驗方法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在相關領域的科研設計機構、生產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大專院校,勝任工程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熟練閱讀本學科的外文資料和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位)
船舶與海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與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繫的專業性學位,側重於工程套用,主要是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建造或研究部門,特別是為國有大中型船舶與海洋工程相關企業培養套用型、複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工程碩士應具備以下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積極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2.掌握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門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承擔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較為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科技資料和文獻。

就業主要單位

就業形勢良好,歷年就業率始終保持97%以上,主要從事船舶相關設計,研發等工作,就業方向覆蓋行業重點領域,特別是中船重工,中船工業,中國航天科技,中國航天科工等大型集團所屬各科研院所及大型國有企業,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工作能力給予高度評價。

領軍人物

廖振鵬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個人簡介:1937年出生,研究方向 :波動理論;職稱:院士 教授 博導;科研領域:工程波動理論與地震工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研究波動理論,為擺脫傳統方法處理開放系統中複雜波動問題的困境,七十年代末著手發展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並延續至今。開放系統邊界的研究是土木工程、電磁學、光學、聲學和地球物理等學科交匯的一個領域,他及其合作者在這一領域中提出的人工透射理論和透射邊界條件是在國際上被多個學科學者引用的原創性研究結果之一,被稱為廖氏吸收邊界條件。其次,以他為首的研究小組於1984年從波速有限原理出發提出了波動有限元模擬的解耦思想和實現解耦的方法;其後對這一方法作了論證,並將它與透射邊界研究結果結合,建立了近場波動有限元模擬時空解耦技術的基本框架。這一技術可套用於多個學科領域中大型複雜開放系統內波動的數值模擬,為結構-介質動力相互作用、複雜目標散射、震源附近的波場和大型工程結構動力學問題的分析提供了一條途徑,並為繼續發展此項技術提供了一個起點。上述研究的早期成果曾獲199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並總結於專著《工程波動理論導論》。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學術帶頭人

韓端鋒

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863海洋領域專家組成員。
主要從事數位化造船技術、艦船模擬仿真系統、潛水器技術及艦船總體研究等,近年來曾擔任某救生艇總體技術保障條件建設、國防基礎研究“深海空間站”專項子課題—某載人潛水器、總裝型號項目某型氣墊登入艇駕控訓練模擬系統研製、工信部海工專項“自升式鑽井平台設計製造信息化管理技術研究”等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參與完成國家、國防、海軍重大科研項目50餘項。
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出版教材兩部,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各一項,獲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成果三等獎各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一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黑龍江省優秀教師,黑龍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哈爾濱工程大學首屆“興海人才”稱號獲得者。
擔任水下智慧型機器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863”計畫海洋技術領域深海探測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總裝備部艦船總體專業組成員,工信部科技發展規划起草專家組成員,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十二五”新船型組成員,全國潛水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數位化造船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船舶標準化計算機套用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船重工援潛救生及潛艇技術保障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專家,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同行評議專家,黑龍江省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力學學術委員會製造學組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高級會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副主任編委。

蘇玉民

船舶工程學院院長,國防973技術首席,中國造船學會船舶力學委員會推進與空泡專業組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水面無人艇技術、船舶推進與節能技術、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技術。先後主持國防973、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科研、海裝預研等20餘項科研項目。所完成的基於面元法對的三維機翼和船舶螺旋槳理論計算及設計工作,套用於滬東型船舶螺旋槳的開發,取得了預期的成果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所完成的水面無人艇技術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近年共發表論文130餘篇,主編《船舶螺旋槳理論》、《潛艇原理》,獲專利和軟體著作權7項。曾獲國防科技工業百名優秀博士榮譽稱號、國防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三等獎1項、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圖書獎、黑龍江省優秀圖書獎。

段文洋

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數值水池創新專項(一期)技術負責人,流體力學“興海”學術團隊負責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計畫,獲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黑龍江省優秀教師稱號、黑龍江省高校教師年度人物獎,入選受聘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獲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任總裝備部水動力學專業組成員、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計畫基礎技術專家組成員等;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力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船舶溫室氣體排放專家組成員;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最高學術組織船模試驗水池大會(ITTC)波浪中穩性委員會委員。還兼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主編、《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Marine Energy》副主編等。發表學術論文120 余篇,其中SCI 等三大檢索60 余篇。指導畢業博士生12人,畢業碩士生40餘人。出版專著2部,獲軟體著作權15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國家級在研項目3項。

姚熊亮

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主任,“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
工作涉及水面艦船和潛艇總體、艦船結構抗水下爆炸及設備抗衝擊評估、潛艇結構輻射噪聲、水動力噪聲仿真分析、艦船雷達波聲隱身上層建築結構設計等。承擔我國水面艦艇和潛艇十餘種型號的科研以及“十五”、“十一五”國防預研重點項目。承擔國防重點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支撐計畫等科研項目40餘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獲發明專利12項;在《中國科學》、《物理學報》、《中國造船》、《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被SCI、EI檢索100餘篇。
出版著作《水下爆炸氣泡動力學》、《港口工程結構物抗震》、《船舶振動》、《艦船結構振動衝擊與噪聲》。擔任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主任、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龍江學者”特聘教授;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曾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力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十三屆理事會理事,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軍船學術委員會抗衝擊學組成員,ITTC VIV學組委員。

任慧龍

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研究所所長,ISSC委員
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波浪載荷、結構強度評估以及結構可靠性與風險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參加完成科研項目80餘項。參與完成的 “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套用”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高速三體艦船研發設計基礎技術”獲2011年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穿梭式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研究”獲2014年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船舶結構疲勞強度評估技術”獲2013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產XX結構設計技術研究”獲2014年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Ocean Engineeri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船舶力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30餘篇論文被SCI、EI檢索。先後任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大會(ISSC)載荷技術、準靜態分析技術、衝擊載荷與回響、海上新能源技術和極地技術等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力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船級社技術委員會船體結構強度分委會和海洋工程分委會委員,《船舶力學》編委等。

孫麗萍

船舶工程學院海洋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
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專業,曾在德國漢堡大學造船學院訪問交流一年,每年參加海工界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國際上的多位著名專家聯繫密切。現任國際船舶與海洋結構大會(ISSC)委員,國家“深海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副主任,發改委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際工程實驗室--基礎研究及試驗驗證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工信部“十二五”規劃海洋工程組專家,國家863及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國家學位委員會博士論文通訊評審專家,中石油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先後任海洋工程、船舶工程、中國海洋平台、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等多個學術期刊編委。多次國際期刊論文審稿。從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的設計與分析近30年,負責完成三十多項國防預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防預研基金、國家重大專項、自然基金、博士點基金等關於艦船及平台結構性能以及海洋平台作業船性能分析等項目。
目前主要從事深海浮式平台及外輸系統的耦合性能、定位系統、立管設計分析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承擔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重大專項以及工信部海洋工程高新技術等項目,項目內容涉及平台一體化設計、多浮體開發模式、平台的風險評估、深海立管在冰區及深海的特性等。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部級重點教材3本,其中一本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圖書獎,併入選全國研究生教學優秀用書。

張亮

1959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1月本科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修流體力學專業2.5年,1992年在哈船院獲船舶流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1996、2001年在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工作1.5年。現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海洋工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海洋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主講本科生“流體力學”課程,培養研究生120餘名。榮獲95年中船總公司優秀教師、97年全國優秀力學教師、2003年哈爾濱工程大學首屆示範主講教師、2004年黑龍江省優秀教師稱號。
曾任國際能源署海洋能執委會觀察員,現任國際電工委員會和中國海洋能設備標委會、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洋能分會委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海洋能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洋能分會常務理、黑龍江省力學學會流體力學專委會主任,中國機電工程學會風力及潮汐發電專委會、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J of Hydrodynamics》等編委。
長期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學、計算流體力學、海洋可再生能源系統力學、海上風能利用等科研。
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和科技支撐計畫、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歐盟第六框架國際合作等項目1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先技術“藍天獎”,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7部,發明專利9項。

高良田

船舶工程學院艦船與海洋平台總體技術研究所所長。
參與或主持工信部台灣海峽三體高速客貨運輸船關鍵技術研究、國家海洋局2×300kW固定式雙轉子導流增強型潮流獨立發電系統產業化及國家海洋局2×100kW潮流能電站等項目。擔任《中國海洋平台》雜誌編委會委員、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評估專家、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洋可再生能源分會會員、科技部專家庫專家、10000個科學難題交通運輸科學編委會委員、“武器裝備進度評估指南”譯著總審人。發表文章1篇,授權發明專利2項,獲2014 黑龍江省高校科技二等獎1項。

李雲波

教授,博士生導師,多體船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海洋工程類教指委委員。
主要從事船舶阻力及船型最佳化,船舶操縱性能,多體船技術,氣泡船等新船型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畫、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專項等科研課題。擔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力學學術委員會高性能學組副組長,高性能船舶國際學術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

張阿漫

長江學者青年學者。
長期從事流固耦合動力學、氣泡動力學、衝擊動力學研究,承擔與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防973子專題等科研項目共40餘項,為海軍、工業部門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技術支撐。獲得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萬人計畫)、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全國百篇優博提名獎、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資助、青年教師二等獎、"龍江學者"特聘教授、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多項學術榮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
申請發明專利20餘項,出版書籍2部,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Physics of Fluids》、《Ocean Engineering》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被SCI檢索70餘篇、被引1300餘次、其中SCI他引370餘次。任國家科技獎勵專家;軍船學術委員會艦艇抗衝擊學組成員;《中物院流體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MSA》、《中國艦船研究》編委。

李曄

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從事水下機器人和水面無人艇的研發工作。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獲得者、黑龍江省高校青年學術骨幹、全國潛水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力學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機器人產業化聯盟理事、上海市伺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期刊《Marine and Under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編委。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檢索7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15項、軟體著作權證書12項。出版著作2部。獲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李平

主要研究方向為:特種新概念船型研究,艦船總體與系統工程研究,艦船艙室環境工程研究。
曾任海軍裝備部艦艇部副部長,200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長期擔任海軍裝備部門水面艦艇領域負責人,主持過海軍多項重要艦艇開發,主要有:總體論證與裝備研製管理、956艦引進改建工程。 主持、參與過50多項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軍隊科技二等獎6次,三等獎2次;發表SCI、EI文章20餘篇,現主講“艦船艙室環境工程導論”課程。

馮峰

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水運規劃設計院院長。
現從事船舶總體、結構、性能方面的設計研究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工作。主持了各類運輸船舶、江海聯運船舶、船艇、工程船舶、客運船舶等近百餘艘船舶的設計研發工作,近五年主持船舶方面的科研和設計項目60餘項,發表論文30餘篇,積累了豐富的船舶設計研究、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的實際工作經驗。擔任黑龍江省造船工程學會秘書長,全國內河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海洋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船舶基礎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海洋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大型遊艇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評標專家,中國海事專家委員會船舶設備組副組長, 國家發改委專家庫專家,中國水運行業協會專家。

薛彥卓

1978年生,遼寧本溪人,工學博士、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大會(ISSC)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冰區船舶設計製造技術(包括冰載荷的計算分析、新型破冰方式與機理研究、冰區航行船舶性能理論預報方法研究、冰池實驗技術研究等)。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工信部高技術船舶項目5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歐盟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1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其他軍品及民品項目10餘項。獲得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及重大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SCI、EI檢索十餘篇。

郭春雨

1981生,安徽省人,工學博士、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主任。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力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船舶推進性能與節能、船舶流體力學實驗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國防基礎科研等項目二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其中SCI、EI檢索二十餘篇。獲得發明專利十四項、撰寫教材及著作三部。入選“2014年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年學術骨幹支持計畫”。2014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近年來培養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36人。

耿敬

1968年生,江蘇宜興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水利工程學科帶頭人。
主要研究方向:河海與水利工程設計理論及建造技術、河海與水利工程數位化技術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承擔國家海洋局、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總後軍交部、黑龍江省發改委、黑龍江省交通廳等部門委託的水利與港口航道工程規劃、設計、研究項目40餘項,長期致力於黑龍江水系、松花江水系中俄、中朝界江港口規劃設計、航道整治以及水利樞紐數位化技術的研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連續多年獲得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優秀主講教師稱號。現為科技部專家庫成員、交通運輸部水運支持系統專家庫成員、黑龍江省發改委建設工程專家庫成員等。

學院歷史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體制沿革及大事記(1952-1959)
1952年
1952年3月26日,經中央軍委周恩來、朱德林彪副主席審閱同意,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副總參謀長粟裕向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呈送《關於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對報告批示"同意,退粟裕辦"。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6月23日,毛澤東主席簽署確定全國應辦軍事院校的番號及調整方案的命令,命令指出軍事工程學院擬設哈爾濱,決定調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陳賡負責籌建工作。
7月11日,毛澤東主席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53年
1953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部委領導.學院下設6個部,5個系(空軍工程系、海軍工程系、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一個預科總隊,22個專科,下設24個本科專業(造船專業名為艦艇設計與製造)。海軍工程系代主任黃景文,政治副主任鄧易非,行政佇列副主任穆棟材。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4月, 哈軍工海軍工程系成立,海軍工程系的任務是:在工程方面,培養海軍武器及技術方面的工程師;在指揮方面培養業務長,學制四年。學員修業期滿,經過畢業 設計及國家考試合格後授予工程師職稱,分配到海軍各有關技術部門、海軍領導機關、各海軍工廠、國防科研部門或海軍技術院校。海軍工程系首任系主任黃景文,政委鄧易非,下設造船科(五科),首任科主任馮捷。
5月13日,蘇聯顧問團第一批成員到達學院。先後有5名蘇聯造船專家來造船學科工作,1954年第一批3人:И.Д.Замианов(水面艦艇設計和艦船原理專業)、Αрба(艦艇結構專業)、Тимофиев(潛艇設計專業) ,1957-1958年第二批2人:П.утатырёв(潛艇設計專業)、Б.П.Ушаков(快艇設計專業),他們為造船專業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8月6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元帥在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回國途中視察學院。
8月26日,毛澤東主席為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訓詞。
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 毛澤東主席委學院報紙題名,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軍委領導為學院題詞祝賀,林彪葉劍英、羅榮桓、鄧子恢等發來了賀信。海軍工程系五個專業第一期學員90人(造船科18人)正式入學。
12月,海軍工程系召開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鄧易非任黨委書記,黃景文、穆棟材、王松如、馮捷、李承煦、楊忠信為委員。
1954年
1954年2月, 周恩來總理召開國務院各部委、中央軍委各總部和軍兵種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軍事工程學院師資問題,決定再從全國各大學抽調120名教師支援軍事工程學院。趙國華顧懋祥、李維揚、蔡繩武、王太舒、祝修本、鄧三瑞、張誦堯、惲良、史習庚、許輯平、許維德、李桓、馬文斌等先後調入海軍工程系造船學科任教。海軍工程系正式組建了系直屬的17個教授會,其中造船科(五科)成立造船(351)、艦船動力裝置(352)、艦船電工設備(353)3個教授會,造船教授會主任顧懋祥。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2月28日,中央軍委任命原志願軍鐵道運輸司令兼政委劉居英為學院副院長。
12月,海軍工程系所在的31號教學樓竣工,全系共有教師65名。
1955年
1955年9月1日,中央軍委批准,學院第三期學員開始改為五年制。造船科艦艇設計與製造專業分為水面艦艇設計與製造、潛艇設計與製造兩個專業(學制改為五年),造船教授會內分為艦艇原理、艦艇結構、艦艇設計三個組。在建院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翻譯、編寫了全部本科生所需教材、實驗指導書。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學院決定專科設政委,造船專科政委馮捷哈軍工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第一期3名,趙國華教授指導的季鑫泉成為本專業第一名研究生。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9月27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簽署命令授予軍事工程學院陳賡大將軍銜,劉居英劉有光唐鐸賀振新唐凱等少將軍銜。
1956年12月3日,造船教授會分建為三個教研室,艦船原理教研室(317)主任顧懋祥,艦船結構力學教研室(318)代主任李維揚,艦船設計教研室(319)代主任鄧三瑞
1957年
1957年4月24日,國家副主席朱德元帥視察學院,並向全員人員講話,參觀了海軍工程繫船模水池。並參觀了折角式水翼快艇的模型試驗。
5月26日,中央書記處書記、軍委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視察學院。
1958年
1958年3月26日,哈軍工第一期學員畢業,國防部副部長李達上將到會代表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祝賀。30名畢業生(造船專業有羅培林、夏劍暉、陳厚泰)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
3月,根據中央軍委院校工作會議精神,哈軍工海軍工程系專業調整,組建艦船工程科(一科),設有水面艦艇設計與製造、潛艇設計與製造兩個專業(學制改為五年半),科主任顧懋祥,科政委馮捷(後有楊錫慶、張嚴)科副主任先後有李文起、王承善、宋培華,科副政委先後有李文起、張嘉斌。
5月,周總理任命謝有法為軍工學院政委。
6月, 本學科為組長單位(鄧三瑞為組長)研製的中國第一艘水滴型袖珍潛艇 "032"在旅順基地進行海上試驗。
9月2日-11日,彭德懷元帥、譚政大將視察學院,在呼蘭河參觀了本學科研製的中國第一艘增壓式氣浮艇試驗、本系研製的中國第一條水翼艇試驗,並乘水翼艇在滬上航行一圈,對主持試驗的顧懋祥教授鼓勵"搞科學研究不要怕失敗"。
9月16日,鄧小平副總理視察學院。
8月, 本學科研製的中國第一艘增壓式氣浮艇試驗在旅順試航成功,最大航速達69.5公里/小時,這也是世界第一條氣浮艇試航成功。
11月12日,周總理陳毅徐向前羅榮桓元帥前往海軍大院參觀海軍工程系的科研成果展覽。周總理指示"水翼艇要進一步研究"。
1959年
1959年9月,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學制改為5年半(個別專業6年),取消預科教育。
12月23日,周恩來總理視察學院,在游泳館觀看了海軍工程系參加全運會的無線電操縱艦艇模型的表演。
12月31日,中央軍委決定"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將炮兵工程系、裝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分出學院,分別組建各兵種的工程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