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

《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是近代詩人鄒容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寫沈禹希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經因愛國被害;頷聯贊沈氏英勇不屈的先驅精神,又表作者為世人的麻木愚昧而焦慮;頸聯自比先烈,閉眼便說自己對草命貢獻太少,多有愧疚;尾聯流露了作者對民眾覺醒的憂慮,盼革命後繼有人。全詩愛憎分明,從容慷慨,歌頌了沈禹希鬥爭精神,也表達了自己為革命獻身的決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鄒容
  • 作品別名:和西狩
  • 作品出處:《鄒容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西狩獄中聞沈禹希見殺1
中原久陸沉2,英雄出隱淪3
舉世呼不應,抉眼懸京門4
目瞑負多疚5,長歌招國魂6
頭顱當自撫7,誰為墨新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西狩:章炳麟曾用過的一個筆名。沈禹希:又名沈藎,原名克誠,字愚溪,湖南長沙人,是維新派中思想比較激進的人物。
2.陸沉:陸地下沉,喻國土沉淪。
3.隱淪:埋沒,沉淪。淪,沉沒。
4.“抉眼”句: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載,吳王夫差聽信奸臣伯嚭的讒言,命伍子胥自殺。子胥臨死時,對左右人說:“我死後, 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放在國都的東門上,我要看著越國的軍隊攻入並滅亡吳國。”抉(jué)眼:挖出眼睛。
5.疚(jiù):憂慮,內心痛苦。
6.招魂:古代喪禮,人剛死時,登屋呼喊以招回死者的靈魂,見《禮記·喪大記》。後泛指招回死者靈魂的行為。
7.“頭顱”句:據《資治通鑑》卷185載,隋煬帝楊廣曾舉鏡自照,感嘆說:“大好的頭顱, 誰將把它砍下來!”

白話譯文

中原淪陷太長久,英雄沉隱竟被誅。
舉世疾呼無回應,頭顱高懸在京都!
抱恨含悲君慘死,長歌一曲為君哭。
大好頭顱當自撫,他日誰為壘墳丘。

創作背景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蘇報案”事發不久,又發生了“沈藎事件” ,曾參加唐才常主持的自立軍起事,任右軍統領。起事失敗後,潛居北京。此年七月,因有人告發,清政府以唐才常舊黨名義將他逮捕,判處死刑。時正值西太后生辰,忌諱行刑,沈禹希竟被活活鞭死獄中,又割下頭顱示眾。清政府這一殘暴野蠻行徑,激起人們的強烈憤怒。當時被監禁在上海獄中的章炳麟寫下《獄中聞沈禹希見殺》一詩,同在獄中的鄒容依照章炳麟詩的韻腳及其先後次序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和章炳麟那首原作一樣,對反清壯志未酬,便慘遭殺害的沈禹希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同時也表達了自己不惜為國犧牲的決心,寫得悲憤沉鬱,感人肺腑。
詩的首聯從大處著眼,一開始便指出國家的危難和局勢的混亂,說亂世的英雄大都從社會的底層產生,暗示了沈禹希的身世之苦。作者儘管年輕,但已比較深刻地認識到革命的艱難,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上千年封建傳統的社會,革命尤其不容易。
頷聯“舉世呼不應,抉眼懸京門。”作者心情異常沉痛。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啟蒙者大都難以擺脫孤獨的境遇。詩人所處的時代,清王朝正垂死掙扎,人民民眾才剛剛接觸到一些進步思想,所以啟蒙者注定命運多舛,但他們的革命精神將長存。這兩句寫得震撼人心。《史記·伍子胥列傳》載:伍子胥屈死前說:“抉吾眼縣(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沈烈士和伍子胥境遇相似,死不瞑目。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一種揣測、感慨,借題發揮,抒發了個人的一腔愁緒和面對死亡的大無畏精神。當時鄒容也在獄中,快要被清政府殺害了。
頸聯“目瞑負多疚”兩句,是說烈士雖然辭世,但憂國憂民之志仍深埋心中,堪為後人表率。因此,後來者,懷著欽敬之情,用寫詩來為你這個國士招魂。
尾聯以烈土從容就義的無畏精神自勉,這裡雖然用的是疑問句,但作者英勇無畏,樂觀自信的精神是可以體會到的。
詩中對沈烈士的哀悼、讚揚,也是自況。作者慷慨而歌,視死如歸,感情濃烈,詩中雖洋溢著沉鬱的氣氛,但情緒卻並不低沉,體現了詩人革命者的胸襟。詩中化用典故,翻出新意,使詩句產生千鈞的力量,沈烈土的形象便也呼之欲出。

名家點評

廣州教育學院副院長木之青、《開放時代》編委會主任王釗宇《愛國詩華》:表現了作者時刻準備為革命犧牲自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作者簡介

鄒容(1885—1905年),字蔚丹,四川巴縣人。1902年留學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參加革命活動,刊行《革命軍》一書,激烈地宣傳革命,公開號召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中華共和國,章炳麟又為本書作序,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當時洶湧澎湃的革命熱潮。清統治者十分震怒,逮捕了章炳麟,鄒容挺身自投獄中。鄒容在獄中備受折磨,1905年死於英租界西牢,年僅2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