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才

和才

和才(1917年7月—1956年5月),納西名烏嚴,漢名和蔚文,東巴名東才。新主新福村人。獲鄉土氣息滋養,得傳統氛圍薰陶。少年時,本土漢學興起,有幸步入學堂,納西血統又添漢文化血液;正當青年,村中聘名師辦東巴班,培養傳人,東巴大師和世俊取儒教之精華養東巴之正氣,以“仁、義、禮、智、信”賜名,後稱“五大弟子”,先生雖未在其列,但痴迷其中,耳濡目染,青出於藍,獲得真傳。

基本介紹

  • 本名:和才
  • 別稱:和蔚文
  • 所處時代:民國末年
  • 民族族群:納西族
  • 出生地:雲南麗江
  • 出生時間:1917年7月
  • 去世時間:1956年5月
  • 主要成就:東巴大師
  • 納西名:烏嚴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

人物生平

1938年,和才被強征入伍,病倒途中,沿路乞討到家,為避追逃,渡瀾滄江怒江,到密支那城。“要當好東巴,必到白地去。”想到祖訓,步行七百餘里到白地。
1942年2月,經表兄楊學才推薦,幫助李霖燦調查東巴文化。他表示,“還沒有好好做過事,現在開始一定要好好做事。”他為人真誠好學,深得李霖燦器重。到白地、洛吉拉伯永寧木里維西等地考察,探尋納西送魂線路至無量河流域。在木里被土司軟禁,欲要加害,李霖燦要他逃生,他死活不肯,“您若死得,我也死得,要死兩人死在一起。”守護身邊直到脫險。李霖燦感慨,“在危急之際,性命攸關時刻,第一次經歷了麽些人的忠誠,我得到了一個生死友人!”同年9月,他帶李霖燦到家鄉新主,與和文質大師用8個月時間收集、整理、研究東巴經典,並舉行盛大的東巴法會。
1943年5月,李霖燦欲到中央博物院所在地四川李莊,要他一起前往,正猶豫不定,其母很意外地說,“可以和李先生一道去,因為他是菩薩。”帶著大批所收集珍貴資料,11月到李莊,被中央博物院錄用為職員,與李霖燦和著名語言學家張琨一起整理翻譯東巴經書,得兩位先生耐心指教,張先生教他音標,李先生教他漢文並每日教他一首唐詩
1946年冬,中央博物院回遷南京。繼續致力整理、記錄和翻譯東巴經典,在李霖燦用心指導下,用音標記錄、漢語翻譯納西族民間傳說故事,集成《拿喜歷代故事》一書。在工作中他深感東巴文字龐雜且不易通行,難以長久流傳,為使東巴文擺脫地方局限,他擬定東巴文字改革構想,克服印刷排版沒有東巴象形文字等困難,用盡心血自寫自畫自付印刷費用,印刷900份。
1947年元月,和才告假半年,回到故鄉,將其“東巴文字改革大計”散發到各地東巴手中,拳拳之心載入史冊。其間,母親病逝,辦完喪事後,為祖輩修墓立碑,並與早已定親的女子完婚。在家8月,博物院來信催回,寄其8個月薪水作路費。
1948年12月,中央博物院將遷台灣,同人勸他一起前往。他說,“翻多少高山,跨多少江河,都可回到故鄉,跨了海就難以到家。”毅然踏上回家之路。離家不遠得知妻子改嫁,痛心返回昆明,經方國瑜介紹到昆明師範學院任職,1950年8月到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工作。後因患急性痢疾,病逝於昆明,享年39歲。

主要功績

和才乃納西族東巴中享國家俸祿研究東巴文化之第一人,也是最早使用國際音標的納西族東巴。與諸多知名學者一起工作,得言傳身教,加之勤奮好學,閱歷更富、見識更增、眼界更開,造詣不斷提升。他是20世紀麗江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是東巴中的學者,學者中的東巴,兩者合一,熠熠生輝,為東巴文化的研究和傳播貢獻非凡,更譜寫了納西族和漢族文化交流和納西、漢民族友誼的動人篇章。李霖燦多次說,“沒有和才,就沒有李霖燦。”李霖燦的 3部名著《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標音文字字典》及《麽些經典評註九種》的封面都署有和才之名。在《摩些研究論文集》的扉頁,題有“謹以此書紀念麽些朋友和才先生”,並在序言中寫道,“他是本書第10篇的發言人和第12篇親屬稱謂的報告人,這本書內處處有他的功勞和苦勞。我們為了溝通這兩個民族的文化,攜手並進、甘苦共嘗合作了20年,如果沒有他的心力貢獻,兩部麽些字典,9種經典譯著和21篇論文集是不能問世的。”
先生當年欲回故里,未能如願。足以告慰先生的是,百卷東巴經典譯著現已問世;東巴古籍文獻成為世界記憶遺產;家鄉已恢復了東巴學校;東巴後繼有人。現由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豎碑立傳,緬懷先賢,激勵來者。此日東巴後生舉行隆重儀式,祈求魂歸故里。惟願歸去來兮,安居祖地、澤潤鄉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