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覃鎮

周覃鎮

周覃鎮位於三都西南部,東與九阡鎮接壤,南與荔波縣玉屏街道辦事處、甲良鎮相連,西抵獨山縣玉水鎮,北與中和鎮相鄰,是三荔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距縣城50公里,距獨山57公里,距荔波37公里。2014年,全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現在的周覃鎮由原來的周覃、廷牌、恆豐三個鄉鎮合併而成,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42個村民小組14118戶60234人,其中水族占80.5%,布依族占18%,其他民族占1.5%。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該鎮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覃鎮
  • 外文名稱:zhouqinzheng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854
  • 郵政區碼:558109
  • 地理位置:三都縣南部
  • 面積:280平方公里
  • 人口:60234人
  • 方言:布依族族語、三都話
  • 著名景點:洞攬村老鷹山
  • 機場:荔波機場、都勻機場、龍洞堡國際機場
  • 火車站:三都縣站、獨山站
  • 車牌代碼:貴J
  • 年均降雨量: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
鄉鎮簡介,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發展狀況,教育狀況,發展方向,當地特產,布依族土花布,周覃香米,民俗——布依族小年節,民俗——水族“端節”,

鄉鎮簡介

周覃鎮位於三都西南部,東與九阡鎮接壤,南與荔波縣玉屏街道辦事處、甲良鎮相連,西抵獨山縣玉水鎮,北與中和鎮相鄰,是三荔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距縣城50公里,距獨山57公里,距荔波37公里,屬於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屬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熱量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年平均氣溫17.4℃,年日照1210小時,無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2014年,全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現在的周覃鎮由原來的周覃、廷牌、恆豐三個鄉鎮合併而成,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42個村民小組14118戶60234人,其中水族占80.5%,布依族占18%,其他民族占1.5%。有46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100名。境內有三江瀑布風景區、芒勇水庫、水鄉情懷島、國立恆豐民族國小、播花布依風情莊園、洞攬萬畝草場風光等旅遊景點,盛產周覃香米、周覃米酒、皺皮辣椒、周覃土花布等土特產品;境內有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周覃供港粵蔬菜基地,目前入駐有綠源、永興、經緯達等公司,經營有蔬菜、食用菌、脫毒馬鈴薯、野葫蘆等,其產品遠銷廣東、廣西、香港等沿海地區,年產值達到1.2個億;境內主要民族節日有水族的端節、卯節、蘇寧喜節,及布依族的小年節、六月六、四月八等傳統民族節日。周覃鎮2012年被列為全省“100個示範小城鎮”之一,2016年底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周覃鎮

歷史沿革

周覃在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之前屬廣西慶遠府荔波縣,雍正十年荔波縣改屬貴州都勻府,周覃也隨荔波縣劃歸貴州省。1957年,成立三都水族自治縣,因荔波北部周覃區(含周覃、九阡、三洞、廷牌、恆豐四鄉)水族人口較多,便劃歸三都水族自治縣管轄;1958年 11月至12月,周覃公社成立。1959年 元月,三都縣城途經周覃至九阡省道公路竣工。 1962年底,恢復周覃區建制。 1984年10月5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84)黔府通213號檔案通知,決定撤銷周覃鄉,建立周覃鎮。 1991年9月30日,全縣建鎮並鄉撤區工作全面結束,撤銷周覃區,將水東鄉的板引、的查、板黨、水蒙、新各村劃歸周覃鎮。

行政區劃

轄原周覃鎮新榮村、潘花村、三江村、板光村、拉近村、水備村、洞攬村、水便村、新合村、板料村、新各村、水蒙村、板引村、的查村、板黨村15個行政村;轄原廷牌鎮廷牌村、心合村、新仰村、三願村、高潮村、甲約村、羊樓村、甲王村、引雖村、同心村、甲乃村、拉外村、板料村、板奇村、廷新村15個行政村;轄原恆豐鄉豐來村、塘黨村、景奎村、和勇村、板力村、板孔村、芒勇湖村7個行政村;轄原三洞鄉群力村1個行政村。(38個行政村)。

發展狀況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心支持下,這些年來,周覃鎮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現17個村全部實現“三通”(通電、通水、通路),組“三通”率達95%,通廣播電視率達85%,通程電話、移動、聯通覆蓋率80%;金融、工商、稅務等社會服務功能已初步健全;1999年,作為黔南州最大水庫——芒勇水庫完工並投入運行後,周覃成為了該水庫的主灌區,灌溉水田面積達3500畝,在芒勇水庫的帶動下,鎮內建有35KV變電站一座,水電站2座(拉號電站、拉也電站,裝機容量400+320千瓦,發電量370千瓦小時),自來水廠1座(日供水量為350立方),另一座11萬KV變電站目前也在籌建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周覃的主要農田灌溉以及人畜飲水、生產生活用電等問題。
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加上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周覃成為了三都水族自治縣主要產糧地和畜牧大鎮,其中所種的錫利貢米、凱香優和宜香系列優質稻米遠近聞名。除了糧食生產和畜牧業外,周覃鎮的其它社會經濟建設事業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在小城鎮建設上,1995年,周覃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雙百”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2002年,又被列為全省100個試點中心鎮。
在扶貧工作上,已解決貧困人口增收和脫貧295戶1237人,至2007年末,全鎮貧困人口由2003年的5120人下降到4080人,低收入人口由2003年的5250人下降到了4248人;17個行政村中中,有一類村5個(板黨、三江、洞覽、和周、的查),二類村2個(水蒙、板引),已分別於2007年、2008年落實實施和計畫實施“整村推進”工作。

教育狀況

在文化教育衛生上,全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周覃中學,在校生達1029人,專任教師55人;有完小6所,初小4所,在校生2002人,專任教師87人;另有幼稚園1所,中心衛生院1座。

發展方向

著力構建“一區三帶四產”經濟發展格局,重點實施四大戰略:
大力發展養殖業大力發展養殖業
一是實施“旅遊興鎮”戰略,力爭到2010年把周覃鎮建成瑤人山至荔波旅遊線的一大旅遊站點,成為生態旅遊和民族風情旅遊新亮點;
二是“礦冶、電力工業強鎮”戰略,2010年達到規模工業產值1500萬元;
三是“特色農業富鎮”戰略,力爭到2010年商品豬出欄3萬頭,商品牛1.8萬頭,實現人均2頭商品豬,戶均超過1頭商品牛;
四是實施“城鎮化建設活鎮”戰略,力爭到2010年使鎮域面積擴大到2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提高到27%以上。努力把周覃建設成為全州工業園區亮點鎮、全縣小康龍頭鎮,南片區民族風情旅遊典型鎮。

當地特產

布依族土花布

布依族土花布被譽為土花布之鄉的周覃鎮,所產的土花布系當地布依族婦女採用優質棉花,運用原始的紡車和木質腳踏織布機,經過紡線——染線—— 漿線——經布——織布——曬乾——拼接——捶平——成品等工序,純手工精做而成,是三都久負盛名的原生態紡織品。用土花布製作的床單等產品純棉質地、手工織造、民族圖案,不僅具有冬暖夏涼、透氣吸汗、抗靜電、防蟎止癢、不倦邊、不起毛球、調節新陳代謝、效防禦紫外線等使用價值,同時還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欣賞和收藏價值。1985年,縣外貿公司在周覃鎮組織土花布生產,出口日本28856米,創匯2萬餘美元。

周覃香米

周覃香米產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米粒細長透明、飯質香軟、不回生、富有彈性,口感良好,經檢驗,富含硒、鋅、鈉及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由於周覃鎮特殊的氣候和無污染的土壤、水質等環境條件,加之實施無公害種植,周覃香米成為遠近聞名的純天然、優質、安全、營養的綠色食品,有“一家煮飯十家香,一寨煮飯香十里”之美譽。

民俗——布依族小年節

周覃是三都縣布依族民眾聚居最多的鄉鎮,每年農曆11月末12月初,是布依族民眾一年一度盛大的節日?——小年節,雖然正值一年當中氣候最寒冷的日子,但當地節日文化活動卻十分豐富多彩,有鬥牛、唱大歌、跳刷把舞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觀眾人山人海,氣氛熱樂非凡。
布依族的小年節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節日來臨,家家戶戶打芝麻作芯的糯米粑粑,做豆腐、磨湯粑、備年酒、宰年豬,買香紙和炮竹,婦女們製作小孩新衣,處處顯出忙碌景象。小年三十晚,家家辦好菜供奉祖先,在香火、祖宗牌位處,灶上、大門、後門、房門、豬牛欄、禾倉等,都燒香,供以三碗飯菜。供奉完畢,全家高高興興圍聚飲宴,送舊迎新。
初一清早,家家用“新水”煮湯粑,供奉祖先,然後大家共進早餐。從初一到初五,是年節最熱鬧的階段,親戚好友互相走訪拜年,主人備辦好菜盛情招待。席間賓主開懷暢飲,談笑風生,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
節日期間,是男女青年談情幽會的大好時機。每當傍晚時分,男青年成群結伍走村串寨,尋覓女伴。年輕姑娘也三兩為伙,早在村旁路邊等候情郎唱歌談情。小孩子們穿著新衣,背掛紅蛋,成群追逐嬉戲。
近幾十年來,布依族傳統的小年,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布依族民眾過小年的,一般不過大年(春節),後來,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他們既過小年,到大年時又陪同過大年。

民俗——水族“端節”

水族端節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節日,歷時一個月水族同胞都在歡慶這個節日。水族端節端節,水語稱為“借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準,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為方便互相走訪,也有按地域約定時日過端節的。
端節(水年)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和預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傳統節日。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於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乾、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間有“無魚不成年”的說法。初一早上,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準備豐盛的酒菜迎候登門拜年的客人。節間,各村寨還舉行“趕端坡”的娛樂交際活動。“端坡”會上,人們盡情賽馬、鬥牛、斗鳥進行各種歌舞活動。在廣西的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過“端節”民俗甚濃。
水族有自已的曆法,每農曆九月初一為歲首、八月為歲尾。他們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節日,端節——世界上最長的節日。相當於漢族同胞的春節。每逢農曆8月的第一個“亥”日開始至10月的“亥”日結束,從頭至尾長達49天,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的節日。臨近端節,水鄉山寨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到大年除節夕,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漿洗衣被,殺豬宰鴨,磨豆腐,開塘捉魚等,一片繁忙,好不熱鬧。除夕之夜,各家各戶除了忌葷吃素,還要進行莊重神秘的祭祖儀式。
第二天午餐過後,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邀約親朋好友爬端坡,觀看端坡賽馬和玩龍舞獅,一時間,端坡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跑馬之前要舉行一個簡便的祭典,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祭。祭典完畢,宣布賽馬活動開始。此時,馬道兩側擠滿了觀看的人群,百十匹快馬一躍而出,吶喊助威聲不絕於耳。賽馬結束後,應邀親朋好友回家用水族人民特有佳肴魚包韭菜招待客人,這天晚上,各家飲酒通宵達旦,村村起舞,處處銅鼓聲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