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貞

周之貞

周之貞(1882—1950),字又雲,廣東順德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南洋經商。1905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歸國,參加廣州黃花崗之役,失敗後亡命海外。同年秋回廣州與李沛基等人暗殺滿清政府廣州將軍鳳山。廣東光復後,奉孫中山命到肇慶督辦軍務,1912年2月,任肇羅經略處經略。8月7日,改稱肇羅綏靖處督辦。1913年參加反袁鬥爭。1915年任廣州灣(今湛江)黨務聯絡委員。1917年任大元帥府參軍。1922年後,歷任西江討賊軍司令、大本營工兵局籌備委員、四邑二陽香順八屬綏靖處處長、中央直轄廣東討賊軍第二師師長等。曾出任順德縣縣長,倡修《順德縣誌》。1950年在香港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之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順德
  • 出生日期:1882年
  • 逝世日期:1950年
  • 職業:政治家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黃花崗起義、參與暗殺滿清政府廣州將軍鳳山
  • 代表作品:《順德縣誌》
  • 字號:又雲
投身革命 英勇奮鬥,督辦軍務 討袁護法,兩任縣長 未遂其志,出亡海外 著詩繩奸,搶救難童 悉心教養,愛國愛鄉 雖死猶榮,

投身革命 英勇奮鬥

一九零五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於東京,孫中山先生被舉為總理。冬,新加坡中國同盟會分會也隨即成立,周之貞與尤烈及參加黃花崗起義而殉難的諸烈士如羅仲霍李文楷徐統雄等四百餘人註冊中盟,是為南洋華僑革命運動之始。一九零九年,周之貞復與黨人謝心準編輯、發行《星洲晨報》(日報),羅培(七十二烈士之一)任記者,李文楷為印刷工人。革命黨在馬來半島以該報為喉舌。其時,周、謝撰寫了大量的社論和時評,張揚民族主義。惜以獎金不繼,將周歲而罷。
一九一零年,正月,廣州新軍起義,未成。十月,胡漢民、鄧澤如奉中山、黃光和趙聲之命,諸之新加坡,召集盟員開會於晚清園(晚清園是孫中山在南洋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謀集巨資,擬在廣州再舉義旗,蒞會捐資者有沈聯芳、李孝章、周之貞等百餘人,共得款三千餘元,其中以沈氏所捐一千元為最巨,是即辛亥夏曆三月二十九日,即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以黃興為首的同盟會會員在廣州發動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周之貞回國,與朱執信、羅仲霍、李文楷、何克夫和楊十等人均參與“先鋒”(敢死隊)行列,前仆後繼,英勇奮戰。其時,周之貞負責攻打將軍衙門,在刀光劍影中,旗兵、滿將為之震懾。是役,以義軍迫於猝發,計畫未周,又復敵眾我寡,歸於失敗,死難者為數不少,其中七十二人之英骸後來葬於黃花崗;迨後,黃興、周之貞等人,伺機脫險,潛渡香島和南洋各地,重整旗鼓,以待再舉。
是歲十月,李應生奉黃興之命於廣州籌設暗殺機關,謀炸廣東水師提督兼巡防營統領李準。黃興即電新加坡促周之貞回粵助理其事。無奈李準為人奸獪,深居衙署。之貞先生即赴港向黃興請示:“若李準久不出,張鳴歧、龍濟光均可炸之與?”黃答:“可!”於是周之貞先生返省乃商之於李應生。一日,黃興忽促周之貞往港,告以“鳳山將來”,命周“轉以謀鳳山”。鳳山,滿洲人,光緒間總統鎮新軍,以知兵自命,得補廣州將軍缺。周之貞回省後就化名陳八,與李應生、李夢生和李芳等人,在倉前街九號開一店鋪(名為成記號),佯作裝修,擇日開市。而周之貞與李沛基、李湛三人分別將彈殼、炸藥及各材料,依次運入店中,由李應生負責配造。九月四日,黃興急電謂“鳳山即晉省,早為預備!”果然,鳳山一行,路經倉前,李沛基與周之貞就在該店樓上聯發“炸烈彈”二枚,鳳山與其衛士多人被炸斃,其餘的即倉皇奔遁,城中滿官也成驚弓之鳥。借當時一片大亂之際,周之貞與李沛基諸同志於人叢中從容脫險,潛伏香港,“再接再厲,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傾覆帝制”。不日適武昌起義成功。

督辦軍務 討袁護法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廣州光復,周之貞奉孫中山、胡漢民之命到肇慶,督辦肇陽羅水陸軍務,整編廣東西路巡防營管帶兼雲浮縣守備李耀漢等部,建立“肇軍”。一九一三年,李耀漢依倚袁黨三水梁士詒兄弟,暗通聲氣,迎桂系龍濟光入粵。龍入粵後,即委李任肇羅陽司令官,鎮壓革命黨人,逐走周之貞,並燒毀周之貞在北滘的祖宅。周之貞為督辦時,待僚屬則“賑之以急,赴之以難”,與部下同生共死;對頑敵則“誘之以聲色貨利,制之以不測之威”,誘降與打擊兼濟,頗有儒將風度。
一九一三年,宋教仁案發生。周之貞投入中山、黃興領導的討袁鬥爭中去。九月,南京被袁軍張勛部攻破,二次革命失敗。袁下令通輯中山、黃興、廖仲愷和朱執信;周之貞亦出亡海外。一九一四年,袁解散國會,設參政院。夏,朱執信奉中山之命往馬來西亞之怡保,為討袁籌款事;時,參加者有周之貞、鄭螺生、區慎初、鄧澤如、李原水、朱赤霓和謝八堯等十人,同時攝影留念。是歲清明日,周之貞有《偶憶黃花崗而賦》七絕一章,表達了對烈士緬懷之情,有句云:“清明俠骨憑誰吊(自註:袁世凱時龍濟光在粵專織黨獄),賦就新詩作紙錢!”隨後,周之貞自南洋麻坡歸國,參加討袁、護法諸役,“奔走大江南北、黃河兩岸”。
一九一五年,陳炯明借參加反袁鬥爭之機,組織粵軍,擁兵自重,其背叛革命之野心已漸露。十二月,周之貞上函孫中山先生,報告陳炯明在粵活動情形,提出“不可不先發制人”事,是月二十七日,孫中山先生批答周之貞函云:“各事可聽朱執信計畫而行。”爾後,陳炯明果然叛變,並得到應有的可恥下場。

兩任縣長 未遂其志

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孫中山先生就任大總統職。十一月委任周之貞先生為順德縣縣長;次年六月,陳炯明武裝叛變,中山先生脫險退居上海,之貞先生亦於是歲七月去職,走滬上。在這短短的八個月任期中,周之貞著力改造舊縣治:如改建縣府,擴辟馬路,雖然拆城,劈山、填寫河等項目尚未竣工,但城中面貌已煥然一新。一九二三年,驅逐陳炯明後,中山先生返粵,執行大元帥職權。九月,復委任周之貞為順德縣縣長;次年七月被鄧雄(龍江人,字子傑)逐走,後仍居滬上。在這十人月的任期中,周之貞繼續改造縣治的未竟工作,而更主要的還是懷周太史廷乾(龍江人,字恪叔)等人,編修、籌篡《順德縣誌》(續志)凡二十四卷,於一九二九年,在林鴻飛(揭陽人) 縣任內才刊布。《續志》於中國近代史史料價值甚高,中國史學會主編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史》引文特多。

出亡海外 著詩繩奸

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先生病逝,政局多變,廣東軍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蔣、汪執政,廖仲愷被刺,西山會議派揚言清除共產黨分子,胡、許被逐。當時,頻傳周之貞“有不利於政府”,故之貞先生與何克夫等人特離開廣州,奔赴上海。次年夏,先生復與李秋涵一行,轉赴南洋,避地婆羅洲,爾後漫遊歐美、日本,考察世界大勢。這些年中,周之貞詩作甚多。如:“天涯作客幾經秋,又作春申江上游”、“天涯海角幾經春,世沒桃源可避秦”等詩句,都是他當時行歷和心境的吟述。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周之貞居無定所,出沒於香港、廣州和上海各地。觸目時艱,無可如何,一一草之於詩,以表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一九三八年十月,倭陷羊城,周之貞賦詩表意,詩云:“太息整軍輕與敵,侈言率屬賦同仇;傷心棉市成焦土,棋未輸贏一局收。”既憤恨當局對敵的妥協、投降,又哀痛山河的蹂躪、破碎,淚痕點染於紙上。十二月,漢奸汪精衛離開重慶,發表電文,公開投降日本。一九四零年,汪更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並任主席。在此期間,之貞先生寫了大量揭露、鞭撻傀儡登台和激勵抗日軍發氣節的律詩,句如:“龍盤虎踞金陵下,羽換宮移木屐聲”“莫解向仇師北面,偏甘投敵自南冠”“和親自古非長策,合力更生不二門”“禦敵河山山憑血染,繩奸朝野逐顏開”。真是高風亮節,義正辭嚴。

搶救難童 悉心教養

一九四一年冬,日寇攻占香港,嶺海地區遭遇尤慘,萑苻滿地,民如螻蟻,敵偽如狼,壯者逃荒,老幼餓莩。周之貞憫鄉邑之少小者受摧殘,為鄉梓保存“元氣”計,逐偕同志廖平子等人創設“順德青雲兒童教養院”,潛入當時已成為 敵占區之順德,搶救難童,前後凡八百多人,設址於廣寧江谷的佛仔塘(山中名)。院名冠“青雲”二字,以示不忘青雲文學社年拔主辦經費支持之義。周之貞任院長以來,為籌措經費不,常常奔波於沙坪、曲江、四會等地。暇時,則駐足於江谷之院務辦事處和兒教院中,指示工作。多年來,院中經濟甚為拮据,崦周行先生對難童的一教一養,並未放鬆,到處勸捐“糧草”和書紙筆墨之費,其慘澹經營,直到解放後,人民政府接辦易名“二中”而後止。再則,自一九四五年冬,日本投降後不久,遷院至陳村的“歐氏大宗祠”(即抗戰前的鄉師舊址)繼續辦理,至周之貞逝世之前,院中經濟尤為大窘,幾有“斷炊”之虞,周之貞變賣了自己的家產,鼎力支撐下去。這段時間中,周之貞也寫了一些詩,表達了他不畏艱苦,寄希望於未來,如《詠紅梅》即有“任彼風霜寒徹骨”、“賞餘興味尚油然”等句。其詩多刊布於《鳳嶺僑聲》雜誌。

愛國愛鄉 雖死猶榮

周之貞曾應“旅港順德聯誼會”的邀請,蒞會作講演,有“旅港同鄉,結成團體,以求發展,守望相助,外人凌侮,眾為後盾”之論。演詞全文,刊載於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日廣州順德同鄉會主辦的《順德周刊》上。
周之貞自參加革命以來,矢志不移,始終堅持孫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張。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擬委聘周之貞為國府委員,周之貞即斷然拒絕。時人謂為“清高”。
周之貞晚年,時患咯血之病(最後是患鼻咽癌)。自一九四八年初,旅港就醫日多,院中事務,常委託其同志梁德公(中山人)為之聯絡、關照。一九五0年初,周之貞先生病逝於香港灣仔山邊台的寓所,時年六十有八。身後並無長物,喪儀甚簡。旅港同鄉、知名人士和學生(即難童)就以“不獨子其子”五字作挽幛之語,表示深切的哀悼!之貞先生有《詩草》二冊遺世。
周之貞有一子名鴻鈞(已故),先生有兩孫,現居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