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仲霍

羅仲霍

羅仲霍(1881—1911),廣東惠東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同盟會會員,在南洋跟隨孫中山從事反清救國活動,後受孫中山派遣,回國協助黃興領導廣州起義,擔任第十路軍指揮,不幸受傷被捕,英勇就義,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仲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惠東
  • 出生日期:1881年
  • 逝世日期:1911年4月27日
  • 職業:革命家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黃花崗起義
人物簡介,詳細生平,

人物簡介

羅仲霍(1881~1911),名堅,字璋,號則軍,清歸善縣白花(今惠東縣白花鎮)蘇峰村人。幼年喪父,為生活所迫,於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遠赴南洋,在馬來亞吉隆坡等地做工謀生。1903年得華僑鄉親資助,入檳榔嶼師範學堂就讀,成績優異。1906年畢業後,受聘籌辦吉隆坡尊孔學堂和荷屬水火山中華學堂,並擔任兩校校長和檳城華文報《新報》主筆。同年8月在檳榔嶼加入中國同盟會。來往於南洋諸島,宣傳革命,不少華僑受其影響走上革命道路。1910年(清宣統二年)11月,在檳榔嶼參與擬訂廣州起義計畫,又以“振興中國教育”的名義,在南洋諸島華僑中募集革命活動經費。12月6日,被馬來亞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1911年(宣統三年)1月,受孫中山委託,與黃興、趙聲等在香港成立廣州起義統籌部,被委任為第十路指揮,負責攻打廣州電信局。原定4月13日(農曆三月十五日)舉事,因槍械未能如期運達,改期為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起義當天,又臨時改變進攻計畫,由原10路進攻,改為集中“選鋒”(即敢死隊)隊員分4路進攻。起義軍與清軍激戰整日,死傷者眾。羅仲霍率隊配合黃興等進攻兩廣總督署,在戰鬥中,冒著槍林彈雨衝鋒在前,斃敵甚多,但不幸左腳中彈負傷。誤入旗下銜,被清軍所捕。臨刑不屈,大義凜然,慷慨陳辭,宣傳革命,聞者動容。卒被害。
羅仲霍犧牲後,與其他革命烈士合葬於廣州黃花崗,為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詳細生平

羅仲霍,廣東惠東縣白花鎮聯豐村人。其堂叔祖羅添,是太平天國時農民起義軍的將領。
羅仲霍幼年喪父,母楊氏,生有三子,仲霍居長,日常生計,靠母親幫人縫補衣服維持。仲霍幼時靠族人資助,在鄉間私塾就讀。他聰明過人,重師好義,深得老師賞識,悉心教誨,學業日進。仲霍興趣很廣,尤其愛好文學,擅長詩文,他的習作文筆生動,被譽為“神童”。
羅仲霍長大後,娶妻楊氏,生一子。其時母親年邁,貧病交加,家境清貧,無以為生。加之清軍鎮壓革命黨人起義,兵荒馬亂,鄉人紛紛逃離避難。光緒二十七年(1901)仲霍到南洋謀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檳榔嶼得友人資助,入檳榔嶼師範學校讀書。他一面讀書,一面向報刊投稿,以解決部分生活費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仲霍以優等成績畢業,受聘於吉隆坡遵孔學堂、荷屬火水山中華學堂教書,曾任該校校長。
光緒三十二年6月,孫中山南洋宣傳革命,從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地發展革命組織,在檳榔嶼建立了同盟會分會。羅仲霍參加了中國同盟會
1910年7月,孫中山馬來西亞中國同盟會幹部制定了辛亥年(1911)廣州起義的計畫,並在檳榔嶼發函邀請各地同盟會主要幹部前來商量革命方略。其時,仲霍在檳榔嶼任報刊主筆,參加會議見到了孫中山。11月13日,黃興趙聲胡漢民以及檳榔嶼怡保芙蓉和東南各省同盟會代表到檳榔嶼打銅街120號同盟會會址開秘密會議,擬訂了廣州起義計畫並安排了各項準備工作。仲霍參加會議後,以紙筆當刀槍,在報刊上連續發表文章,指出列強侵欺,清廷腐敗,民怨沸騰,中國非革命無以自救。他號召海外赤子為國赴難。
1911年1月,黃興趙聲、羅仲霍等人到香港,建立廣州起義統籌部,統一籌划起義工作,羅仲霍被委任為第十路指揮,負責攻打電訊局。農曆三月十日,開“發難會議”,議定三月十五舉事。後因款械未能如期到達,改期為三月二十九日。黃興於三月二十五日到廣州,設立指揮部,進行作戰布置。二十七日,革命黨準備起義的風聲傳遍廣州,革命黨的個別組織已被敵破獲。陳炯明認為敵有準備,堅主緩期。多數革命黨人表示:有進無退,萬無緩期之理!並留下絕命書,整裝待發。終於在二十九日下午五時發起進攻,集中兵力攻打總督署。在激戰中羅仲霍不幸負傷被捕,解至南海縣署,清吏企圖勸降,遭到厲聲痛斥。在臨刑前慷慨陳詞,宣傳革命大義,英勇就義,時年30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位烈士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