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貴公

《貴公》是《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的第四篇,“貴公”的意思就是以公正為貴。為了陳述以公正為貴的思想,作者舉了荊國人掉弓、管仲推薦宰相的故事,有力地證明了貴公的重要性。

基本介紹

  • 書名:《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
  • 又名:《貴公》
  • 作者:呂不韋
  • 原版名稱:《呂氏春秋》
  • 譯者:呂不韋
  • 出版時間:公元前239年左右
原文,譯文,點評,

原文

貴公
貴公貴公
四曰: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 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貴公
貴公貴公
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而蟲出於戶。
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譯文

孔子
孔子孔子
從前,先代聖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無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無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獲得安定是由於公正無私。試考察一下古代的記載,曾經取得天下的人是相當多的了。如果說他們取得天下是由於公正無私,那么他們喪失天下必定是由於偏頗有私。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於公正無私。所以《鴻範》中說;“不要偏私,不要結黨,王道多么乎坦寬廣。不要偏私,不要傾側,遵循先王的法則。不要濫逞個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濫逞個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陰陽相和,不只生長一種物類。甘露時雨,不偏私一物。萬民之主,不偏粗一人。伯禽將去魯國,臨行前請示治理魯國的方法。周公說。“施利給人民而不要謀取私利。”有個荊人丟了弓,卻不肯去尋找,他說,“荊人丟了它,反正還被荊人得到,又何必尋找呢?”孔子聽到選件事,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荊’字就合適了。”老聃聽到以後說:“再去掉那個‘人’字就合適了。”像老聃選樣的人,算是達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偉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子孫,成就萬物而不占為己有。萬物都承受它的恩澤,得到它的好處,然而卻沒有哪一個知道這些是從哪裡來的。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問他,說;“您的病相當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與世長辭,我將把國家託付給誰呢?”管仲回答說。“過去我盡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這樣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談論這件事呢?”桓公說;“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導我。”管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想用誰為相?”桓公說:“鮑叔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我深知鮑叔牙:鮑叔牙的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假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不得已的話,隰朋大概還行吧?隰朋的為人,既能記識上世賢人而披效他們,又能不恥下問。自愧其德不如黃帝,又憐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對於國政,不該管的,就不去打聽;他對於事務,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過問,他對於別人,無關大節的,就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那么隰朋還行。”

管仲
管仲管仲
相,是一種很高的職位。居於高位的人,不應該在小的地方花費精力,不應該玩弄小聰明。所以說,手藝高超的木匠不去親自動手砍削,高超的廚師不去親自排列食囂,大勇之人不去親自格鬥廝殺,正義之師不去劫掠為害。桓公行公正,拋卻私恨,起用管子而成為五霸之長,行偏私,庇護所愛,任用豎刀而致使死後國家大亂,不得殯殮,屍蟲流出門外。
人年輕的時候愚昧,歲數大了聰明。如果聰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卻要整飭喪紀,自私自利卻要樹立公正,貪婪殘暴卻要稱王天下,即使舜也辦不到。

點評

老子
老子老子
治國需要公正,《呂氏春秋·貴公》的作者,也就是呂不韋或者是他門客說:“我曾經看過古代的典籍,得到天下的人很多,他們能得到天下必定是因為他們公正,喪失天下必定是因為他們偏私。”《呂氏春秋》還引用了一句名言,這句名言出自《尚書》,“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這句話就是在強調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即現在的執政黨,要讓自己的手下沒有結黨營私、貪污腐敗之人,國家的統治才會平坦;執法要公正,不可有偏頗,要遵循(先王)的法則;不可以隨意獎賞或者處罰人。
有一個荊國人曾經掉了一把弓,但是不願意去找回來,他說:“荊國人把弓掉了,撿到它的還是荊國人,為什麼要去找呢?”這荊國人還是比較公正無私的。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他說:“要是把這個‘荊國’給去掉就好了。”這孔子夠公正無私了吧,把高度提升到了整個人類。老子也聽說這事兒了,老子說:“應該把仲尼的話再去掉一個‘人’。”這三個人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於是,天下人都認為老子是天下最公正無私的人,他把高度提升到了萬物,認為眾生皆平等。《呂氏春秋·貴公》認為“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呂不韋的意思很明顯,也就是說大自然是最公正的,從古至今也只有三皇五帝能做到和大自然一樣公正。後世的統治者只有效仿三皇五帝和大自然的公正無私,才能治理好國家。
齊國名相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問他誰可以接替他做宰相。齊桓公提出了鮑叔牙與隰朋兩人,管仲絲毫不顧與鮑叔牙的友情,斷然否定了讓鮑叔牙擔任宰相,並明確指出了鮑叔牙為人的缺點,提出隰朋這個人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是一個相才。可見管仲是個大公無私的人。管仲曾經是齊桓公的仇人,而齊桓公施行公正,重用管仲,於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徇私偏袒重用豎刁,結果導致齊國的衰敗。這個例子足以說明公正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