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中國近代史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的特點:一是傳承傳統的史學理念,鑒往世興衰,考當今得失,因此著史特別有時代感,總是立足於當下,闡述現實問題的歷史淵源;二是立足於客觀的情勢,同情地理解歷史中的人物事件,揭示歷史不得不如此的必然性,不求全責備,也不拔高歷史人物,因此顯得客觀公允。他的書是我們客觀地了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物。呂思勉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了巨大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闢之功。

基本介紹

  • 書名:呂思勉中國近代史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頁數:383頁
  • 開本:16
  • 作者:呂思勉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61012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從清代早期的社會特徵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的結束,舉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制度無不細緻入微,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佳作。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是中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生於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自學成才。自1905年始,先後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文史大家錢穆、趙元任等都是他的學生),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後,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工作,一生著述800多萬字,其著作有1923年出版的《白話本國史》四冊,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出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作品。

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對其頗為推重,曾說 “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他不僅是一位史學專家,而且對經學、文字學、文學都有深刻研究。他治學嚴謹,作風踏實,為人誠樸,謙虛謹慎,深為時人所稱道。

圖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講義
一、緒論/003
二、中西交通之始/004
三、傳教之始/006
四、康雍乾三朝與俄國交涉/009
五、清代之盛衰/011
六、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018
七、道光以前煙禁/023
八、燒煙及中英戰爭/025
九、江寧和議/029
十、鴉片戰爭之役評論/030
十一、五口通商後廣東中英交涉/035
十二、鹹豐戊午、庚申之役/038
十三、戊午、庚申和約大要/041
十四、中俄鹹豐戊午、庚申兩約/044
十五、同光中俄交涉/050
十六、嘉道鹹同光之朝局/054
十七、各國立約交涉/057
十八、革新之漸/070
十九、日本立約及台灣生番事件/075
二十、英人《芝罘條約》/079
二十一、法越之役/082
二十二、英緬之役/088
二十三、英謀西藏/093
二十四、中日之戰與馬關條約/094
二十五、港灣之租借/101
二十六、戊戌政變及庚子義和團/104
二十七、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109
二十八、清末外交情勢/114
二十九、改革政體之動機/116
三十、清之亡及民國成立/121
三十一、民國以來之政局/125
三十二、民國以來之外交/127
中國近世史前編
一、論中國近世史的性質/133
二:人近世期以前中國的情形/137
三、中西的初期交涉/152
(一)近代西人的東來及中西通商/152
(二)近代基督教的輸入/156
(三)康雍乾時的中俄關係/160
四、鴉片戰爭和鹹豐戊午、庚申之役/163
(一)鴉片戰爭和五口通商/163
(二)鹹豐戊午英法交涉/170
(三)鹹豐庚申英法交涉/175
(四)鹹豐戊午庚申中俄條約/179
(五)教禁的解除/185
五、漢族的光復運動/193
(一)太平天國以前諸秘密結社的活動/193
(二)太平天國的興亡/199
(三)捻黨始末/215
中國近百年史概說
一、總論/221
二、中西交涉之初期/222
三、鴉片戰爭前之國內情形/227
四、外力侵入時代中國之情形/229
五、變動中之中國/236
六、國民政府之北伐/246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
一、商業篇/251
二、財產篇/252
三、征榷篇/257
四、官制篇/278
五、選舉篇/278
六、刑法篇/282
七、學校篇/295
日俄戰爭
一、東北形勢總論/303
二、日俄開戰之原因/307
三、日俄戰前之交涉/315
四、日俄兩國戰前之形勢/327
五、日俄戰事上/334
六、日俄戰事下/340
七、日俄和議/346
八、日俄戰事與中國之關係/353
九、日俄戰役之結果及戰後情勢之變遷/363
十、結論/3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