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徵墓表

現藏於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的金代呂徵墓表,題目“呂君墓表”四個篆字由著名中都書法家蔡珪書寫,正文則由另一著名書法家任詢撰文並書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徵墓表
  • 基座邊長:85厘米
  • :30厘米
  • 邊長:56厘米
  • 形狀:四方柱形
介紹,發現情況,文物正文,

介紹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遼金石刻展區藏有一通立於大定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的金代墓表。該表為四方柱形,帶有雕為兩層實為一體的正方形基座,表頂貫以重檐頂蓋石兩方。基座邊長85厘米,高30厘米;表身邊長56厘米,高205厘米。表身四面滿鐫楷書,共刻31行,滿行27字。表首正面篆刻“呂君墓表”四字,蔡珪篆書,任詢撰文並書丹,刻工宮伯元。該表1991年出土於豐臺區石榴莊涼水河南岸,趙福生先生在《書法叢刊》1992年第四期發表了墓表拓片並介紹了其書法價值。范軍女士在《北京文博》2000年第一期《金代碑刻敘錄》中曾將本表收入目錄中。墓表篆題人蔡珪,字正甫,丞相蔡松年之子,金天德三年(1151年)進士,知識淵博,通古文,歷任編類官、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大定十四年(1174年)在山東濰州任上病逝。蔡珪遺墨傳世不多,篆書尤為罕見,此表雖只4字,也稱珍貴。撰書表文的任詢是金代著名的書法家,《金史》有傳。任詢字君謨,號南麓先生,金易州軍市人(今河北易縣),正隆二年(1157年)進士,大定七年(1167年)書墓表時,任承務郎行大興府宛平縣主簿。64歲退休,家藏書畫數百軸,日夕展玩,70而卒。其書法造詣頗深,《金史》稱“當時第一”。呂君墓表共864字,為其楷書力作,用筆源於顏真卿。

發現情況

1991年底,在金中都南城垣護城河岸(今涼水河)距現地表2米至4米的淤沙層中,發現了一座金大定七年(1167年)的墓表。墓表為漢白玉質地,由底座、表身和頂蓋三部分組成,通高265厘米。底座為凸字形方座,邊長85厘米、高24厘米;表身呈方柱形,邊長56厘米、高109厘米;頂蓋刻成四阿重檐,每層檐各用一塊石料雕成,分別高22厘米,上檐邊長77厘米,下檐邊長90厘米。表身四面鐫刻楷書表文,每面8行,漫行27字,首題篆書“呂君墓表”,下刻“朝散大夫行太常丞兼戶部員外郎蔡珪篆”、“承務郎行大興府宛平縣主簿任詢撰並書”兩行字。墓主呂徵,《金史》失載。據表文知呂徵字良弼,世居燕地,號稱豪族,娶趙氏,生二子。
呂徵墓表
呂君卒於大定七年,享年五十八。他應生於遼天慶三年,宋政和三年。根據表文,呂徵終身未仕,但他從軍戍鎮陽,並且在同知開封府事劉*;手下和原王府中做過幕客。鎮陽應是鎮州(真定府)的別稱。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金屬河北西路。王若虛,槁城人(屬真定府),金亡,微服北歸鎮陽④,可證鎮陽即真定府。呂徵從軍戍鎮陽當在金天會年間。蔡肯為呂徵墓表篆額,與呂君戍鎮陽這段經歷不無關係。皇統二年三月,“遣左副點檢塞里,山東西路都轉運使劉送天水郡王喪柩及宋帝母韋氏還江南”⑤,都轉運使為正三品諸府,同知一員正四品⑥,是故劉*;任山東西路都轉運使之前任同知開封府事。表文第二面第一行:“原王留守都……”。《金史》中共有兩位原王,一位是章宗,章宗生於大定八年,大定二十五年封原王,判大興府事,而表上的這位原王是大定七年以前的原王,故這位原王肯定不是金章宗。另一位原王是太宗子宗本,宗本本名阿魯,天眷元年十月丙寅,金熙宗封“太宗子斛魯補等十三人為王”⑦,天眷二年九月戊寅朔“降封太宗諸子”⑧。宗本封原王事見《金史》卷59《宗室傳》。金史未記載宗本留守京都事,皇統九年正月丙午“判大宗正事宗本為尚書右丞相”⑨,三月辛丑,“以司空宗本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九月戊戌“以右丞相宗本為太保領三省事”⑩,“海陵篡立,進太傅,領三省事”。天德二年四月戊午,因蕭裕、烏帶等人的誣陷,“殺太傅、領三省事宗本”。宗本判大宗正事以前的歷官不詳,他留守京都當是皇統年間的事情,當時金都在上京會寧府,燕京土豪呂徵恐怕不會去遠在東北一隅的上京,所以作者以為這個京都可能是指開封,因其為北宋都城,故時人習稱京都。該墓表作者任詢雖祖籍為易州,但北宋末燕雲十六州入宋,任詢生於宋之虔州(治今江西贛州市),幼年在宋,故按宋人的習慣稱開封為京都是情理中事。
蔡珪、任詢和宮伯元
呂君墓表四字為蔡某所篆。蔡珪字正甫,蔡松年之子。中進士後先後任澄州軍事判官、三河主簿、翰林修撰、戶部員外郎兼太常丞等職。其父松年天會中任真定府判官,自此為真定人,正隆四年歸葬真定。故蔡珪亦算真定人。呂徵墓表篆額,與他從軍戍鎮陽的經歷不無關係。在其任戶部員外郎期間,安國軍節度判官高元鼎坐監,求援於太常博士田居寶、吏部主事高震亨等。震亨下屬鞠問官御史帶典事李仲柔,李仲柔告發了他們。珪與任詢、閻恕、高震亨等轉相給元鼎支招,有的讓元鼎逃跑,結果,詢、恕等各受笞四十。過了很長時間才被起用,蔡珪與表文撰者任詢之關係既是同僚也是好友。任詢字君謨,易州軍市人,生於虔州。正隆二年中進士,歷任中下級官吏。《金史》本傳中沒有提及任詢任宛平主簿的經歷,只有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史,倒是蔡珪傳中高元鼎事提及宛平主簿任詢與呂君墓表相吻合,任詢任宛平主簿事當在大定七年之前。任詢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今人能睹任詢真跡,當感謝刻工宮伯元。宮伯元不見於經傳。房山雲居寺遼代石刻中,宮姓刻工多達9人。

文物正文

呂君墓表
朝散大夫、行太常丞兼戶部員外郎蔡珪篆,承務郎、行大興府宛平縣主簿任詢撰並書。
君諱徵,字良弼,世宗之孫,忠顯溫義之子。累葉居燕,號稱豪族。皆以德相承,流澤潛潤。君鐘其美,受性淳厚,剛靜沉和,雅鎮流俗,挺志高遠,不苟易笑言。體貌雄深,儼然可畏,即之溫如也。從軍戍鎮陽,物價倍徙,修具待賓,館無虛日。親舊投詣,必殫楮揮金,使充其欲。周貸窮乏,恆推隱恤。故門多長者之游,於今三十年,一食無客至,蓋闕如也。劉*;,端人也,貳政開封,延君為上客,汴俗浮靡,朋游多燕樂,知君以澹泊自持,語人曰:“呂族豐大,宜矣。”原王留守京都,俊傑滿前,氣相吞壓。君居首列,以德義壓服之。善躬馭,不畜鷹犬,謂以田獵從嬉戲,何苦傷生為。有馬癖,蓋喜其神駿。人有善馬,就求訾相。馭下罕施鞭朴,使皆衣食充足,徭賦戒仆走聘應,未嘗以一事到官府。雖閒與權貴游,不以私故請託,士論休之。大定初,募獻資助軍儲者,授爵有差。君以錢千萬及二子取爵,非有仕宦意,期免調役耳。國家通籍,務在均當,主者膠固其上下,或采君言以定,眾服當論。人之毀譽,不更口安;人之窮達,不改所遇。樂施畏人知,取交各極其情蘊。每留心道妙,故其齒不衰。人或諭以黃白術者,君笑而不答,徐曰:“ 神離智昏,彼將安用。”客有李生,自遼東來,求識君面,知其行事,退而嘆曰:“燕薊之東數千里,豈多見此仁者。”無何,以大定七年四月示疾卒,享年五十有八。六月十九日葬於祖塋之吉穴,妻趙氏合焉。君將卒之夕,有星殞於第之東南,鄰里皆見之。平日誦浮圖秘語萬過,夜拜斗不輟,凡四十年。君之德業固不可一二數,觀其眾所與則審矣。就殯之日,送者傾里。縉紳之士,行路之人,識與不識,靡不摧傷,鹹曰:皓天不弔,奪我善人。”是知其生也,人皆好之,及其亡也,人皆傷之。余愛遺音,所思何已。夫窮通之數,倚伏紛綸,懸天有期,在人莫辨。君有淑善,遺於當時,稟命不永,豈其數邪。雖陰寶不留,而德輝靡謝。春蘭秋菊,紹馥英華。故有男師望、師孟,皆得賢者譽。克承堂構,天報非遠。詢從君禰其弟子游逾二十年,故深知其德履之詳。矧恩充報屈,銘心奚補。謹托諸文辭,刊於金石,庶幾不朽者歟。銘曰:於美世族,振家以仁。繼君性厚,剛貞靜淳。宇量雄雅,志存兼濟。豈如他人,顧利忘義。好客不倦,賓來如歸。原常申陵,並驅爭馳。玉貴於世,光不盈握。德積於身,洞照寥廓。迅迅隙駒,滔滔逝川。青雲莫與 ,白日誰憐。它山之石,刻文垂久。彰顯令德,克光厥後。
大定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建。師望之男七十、九十、和尚,女師兒。師孟之男八十、應吉,女韶容、媚容。
宮伯元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