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寰(水電專家、革命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震寰(1901—1949),原名吳宗俊,是著名的革命家吳玉章的獨生子。他是在八國聯軍焚掠中國的日子裡,出生在四川榮縣老家的,又是在國難家危日益嚴重的環境和歲月中長大的。 袁世凱暴死後,吳玉章從巴黎回國,為了推動勤工儉學,在北京辦了幾所留法預備學校,吳震寰也被父親帶到保定育德中學就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震寰
  • 別名:原名吳宗俊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49
人物履歷,人物成就,其他相關,

人物履歷

吳震寰(1901—1949),原名吳宗俊,是著名的革命家吳玉章的獨生子。1919年冬,吳震寰懷著救國圖強之心到法國勤工儉學。為繼承父親的理想,他進了格林諾卜電氣專門學校。畢業後,就在法德邊境從事水電建設,很快當上了工程師,並於1930年在法國參加共產黨
法國勤工儉學 吳震寰法國勤工儉學 吳震寰
1933年,吳震寰應父親之召到了蘇聯,在烏克蘭水電工地工作一段時間後來到他父親身邊,做父親的助手,為爭取英法政府和各國人民同情與支持中國抗戰而奔走呼籲。
回國後,在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中,吳震寰來到了長壽縣境的龍溪河上。他帶領著工人披荊斬棘,走遍了長壽、墊江境內的各條溪河。他力主將龍溪河攔腰截斷,在落差大而水面積寬的獅子山建站,這樣可以獲得宏大的水電。計畫報上去了,卻因工程浩大,經費無著而作罷。進而他又提出摁住龍頭,在下清淵建站。這個計畫終於得以通過,並在1939年冬動工。但由於國民黨政府只是空喊抗戰建國,一切財力物力都被四大家族扼制著,因此,工程進展十分緩慢。為解決能源急需,吳震寰又設計了桃花溪水電站。1941年3月桃花溪截流,8月20日正式投產發電。
可是,已提升為總工程師的吳震寰卻仍然布衣素食,除嗜書外菸酒不沾,還經常資助生活困難的同志和老工人,而自己卻是兩袖清風,以至想給未婚妻蔡氏買塊手錶都買不起。

人物成就

吳震寰是一位水電專家,同時也是一個革命者,他在建設水電站的同時,還努力為黨為革命工作。“皖南事變”後,黨在重慶的辦事機構有時在安排一些同志轉移遇到困難,就把這些同志派到長壽來找吳震寰,他總是盡力給他們介紹工作、幫助隱蔽,或是籌措路費,使之安全撤退。有一次,他帶了兩位女同志來到家中,囑咐妻子什麼也不要問,儘快幫助她們易服改裝,然後,護送到貴陽方面去。由於吳老同國民黨方面的深厚歷史淵源,也由於吳震寰精湛的知識技能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國民黨的一些上級官員,如張群、翁文灝、吳國楨等,都對他賞識器重。工地上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更是對他無比信任、擁戴,因此,國民黨特務尚不敢公開找他的麻煩。暗中,吳震寰夫婦每次去重慶時,都要被監視,盯梢。
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為吳震寰是功勞卓著的水電專家,資源委員會舉薦他去吉林接收小豐滿水電站,他是當時國民黨政府派往東北做接收的6名委員之一。去東北之前,吳震寰還帶著家小去中共駐重慶代表團看望父親,同時聽取南方局的領導對他去東北參加接收的指示。吳老為他分析了蔣介石假言和真備戰的形勢,估計國民黨政府是不會輕易讓他去小豐滿的。說話中,翁文灝打來電話,說是有要事同吳震寰相商。吳震寰到翁文灝那兒,果然事情變卦,他去東北接收小豐滿水電站的任務被取消了,另行派他去海南島,任務是遣返日本戰俘,接收石碌鐵礦和昌化水電站。
1947年2月底,吳震寰來到重慶,去曾家岩五十號看望父親後,同年到南京,在全國水電工程總處任工程師。在此期間,除了去過一趟北平,考察官廳山峽之外,一直無事可做,實則是被軟禁在石頭城裡。他一直不讓妻小去南京,為的就是一個人更便於脫身。有一次吳震寰遇上胡子昂先生,胡先生了解到他的處境後就為他出主意,以四川建設廳的名義聘吳震寰任都江電廠工程協理。這個電廠是四川與資源委員會合資興建的,資源委員會沒有理由為難他,吳震寰這才擺脫了南京方面的羈縻。為了建設都江火力發電廠及開發岷江水力資源,吳震寰在灌縣與成都之間來回奔忙,但在長期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思想苦悶不安,總是嚮往著北方。有一天,他悄悄對妻子說:“我收聽了短波,父親現在是華北大學校長,解放區隆重地慶祝他的七十大壽,以後我有什麼情況,你就奔老人那兒去吧”。

其他相關

全國解放前夕,震寰在成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當時四個兒女,最大的才八歲,最小的還沒有出生。解放以後,吳老就把兒媳和孫兒孫女們接到北京居住。十多年來,吳老身居要職,但一直住在東四六條三十九號的幾間舊房子裡。吳老的臥室,長年不見陽光,白天也要開燈。組織上幾次要給吳老調整住房,都被他拒絕了。
吳老對兒孫們的要求十分嚴格,經常教育他們要接近工農民眾,不要搞特殊化。他諄諄告誡說:“你們是幹部子弟,沒有什麼可以特殊的。如果說特殊的話,就是要表現得更好。你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成為精神貴族,不要成為敗家子弟,紈絝子弟。”還說:“創業難,守業更難,要把革命前輩打下的江山很好地接過去,不通過艱苦的工作是不行的。”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吳老不幸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八歲。他生前沒有給子孫後代留下什麼物質財富,但卻給他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