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民族

吳越民族

吳越民族,我國古族名,是百越的一支。吳越民族是中國古代吳國越國兩國的共稱,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公元前333年,楚威王興兵伐越,大敗越國,盡取吳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故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便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

據《呂氏春秋·知化篇》記載:“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道屬,習俗同,言語通”,《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傳》說:“……吳與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越民族
  • 外文名:Wuyue People
  • 概述 :中國古族名,為百越之一支
  • 歷史記載吳越文化的記載從先秦開始
  • 性情文化:自強、變通、寬容
  • 通用語言吳語
歷史記載,性情文化,制陶,石器,紡織和蠶桑,建築,飲食文化,歷史沿革,民俗文化,稻米崇拜,延伸,七巧節,蠶花節,建築,影響與作用,其他,

歷史記載

有關吳越文化的詳細記載是從春秋始,確切講是從句吳王壽夢(前585年)始,當時的句吳在壽夢的領導下開始強盛起來,他通過“朝,適夢,觀諸侯禮樂”等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讓中原人認識自己的國家。也就是此時起,吳越兩國成了晉楚相鬥的國家,也因此而進入了逐鹿中原的角逐。
在壽夢以前,吳越民族一直在被北人視為“蠻荒”之地的南方平原上,他們“水行山處,斷髮文身,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地廣人稀,火耕水耨飯稻羹魚,不憂飢餒”地生活著,並不被北方民族所了解,故一直被視為“蠻荒”之族。但當這個“蠻荒”之族日益強大後,他們又深感威脅,使出一切解數來壓制和分化它。

性情文化

吳越人性格形成與他們所創造的文化密切相連。吳字的甲骨文形成“魚”古音“吳與“魚”同音同義。魚是水族,吳越民族用魚為姓,以水為生,從而有了斷髮文身的文化。柔和的水,魚樣的身,沒有任何羈絆。這樣的民族無拘無束就有了溫和、超脫而空靈,脆柔、變通而圓滑,既敏慧、巧智又多疑、遲愚。正像《漢書·卷六十四》中所說的“越人愚憨輕薄,負約反覆,其不可用天下法度,非一日之積也”“越人性脆而愚……”
其實北人視為愚,只是說越人不可訓,此愚沒有呆笨之意。因為從南方各地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吳越民族的兵器、農具、陶器等無不透出聰慧和靈氣。

制陶

就陶器上的幾何花紋看,吳越人的刻文細緻而美麗。北人的則粗且硬。強南北柔可渭分明。從文字上看,吳越古文花俏,被人稱為“鳥篆”,反之北人的文字雄健。從兵器上看,吳王越王劍,天下之絕。那小巧的魚腸劍可以從袖中飛出,這是被當年騎馬挎大刀的中原人大為嘆服的。吳越人就是在創造這些細膩文化的同時,形成了他們堅韌、忍讓的性格。

石器

同樣在新石器時代,吳越民族就創造了便於使用的長柄農具。他們就是用這種裝上木柄的功效高於無柄兵器的農具,馴化了野生稻,成為稻米文化的創始民族。一個能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造大自然的民族,就有了那種刻苦、耐勞的精神和性格。

紡織和蠶桑

吳越人的紡織蠶桑,在歷史上記載較多且聲譽極佳。紡織葛麻和種桑養蠶是女人的天職。都說南方婦女水靈秀氣而十指靈巧,這與她們創造的紡織、蠶桑文化分不開。一個浣紗女西施,那勤勞、樸實,又深明大義,忍辱負重就是吳越人性格的典範。

建築

從吳越人喜住乾欄式樓房到吳王造宮、越王建城,這種建築文化又使這個民族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自豪感,從而形成了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妨礙了民族的進步(夜郎國百越民族的一個分支)。

飲食文化

縱觀吳越民族的文化創造,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與他們的飲食文化分不開。漢晉著作說“楚越水鄉,足螺魚鱉……民多采捕積聚……煮而食之”(《史記·貨殖列傳》又“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可見生活在水鄉的吳越民族魚是常食之物,而食魚之人多聰慧。至今還有這種說法。
吳越的發展史是一部充滿狼煙的戰爭史。從不被重視的“蠻夷”之族到被中原民族承認,後來又先後稱霸中原,以致讓中原人受到威脅而被排斥分化,其中還摻雜著多年的吳與越兩個同宗又同族的窩裡鬥。每一頁都血淚斑斑,狼煙滾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越人形成了好戰、好猜忌又爭強好勝的性格。
壽夢王的通達和與人為善去“朝周、適楚”到越王勾踐以死士挑戰“銳兵任死”。從分別利用吳越相爭到越滅吳,而楚滅越。從此吳越進入了被外族統治的境地。
吳越民族

歷史沿革

楚原為南方強細,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而利用吳越之爭,使當時的南方形成楚、吳、越三國爭強的局勢。吳越憑著自身先進兵器和國倉稻米、布帛充裕的優勢,多次占領楚國的大片土地,成為楚的統治者,由於這對同宗同族兄弟國,那種互不服氣,互相猜忌又爭強好鬥的性格,而造成的窩裡鬥,最後是兩敗俱傷,讓楚國占了空子。在吳越兩國都成為統治者以後,他們的自強和變通的性格又開始突出。他們那種無拘無束的灑脫、意親好合的質樸的性格很容易被其它民族所接受和融合。而吳越民族在生產和生活上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又使楚人佩服,又非常自然地模仿和學習。就這樣,楚人不但沒有征服吳越,反而是吳越人同化了楚人,以致後來在對南方民族記事時,如《史記》、《漢書》均稱“楚越之地”或“楚越之鄉”。可以說,作為吳越兩個國家已不存在,作為一個民族,憑著他們獨特的性格而一直作為主體存在於南方。
接下來的戰爭風雲和歷史變遷就更使吳越人涉歷了艱辛。當秦始皇滅了楚,統一了全國以後,並不害怕自己本族,而對有著剛柔相濟、能屈能伸、聰慧而圓滑的性格,然而又有強力的反抗內涵的吳越族人深加防範。他在建立郡縣制時,強制吳越人北遷,又把大批中原人遷入吳越地區,來了一個民族大攪和。秦始皇的估計沒有錯,吳越人的反叛性格終於被激起,在大遷徙中逃離的吳越人分支“東越南越”成立了起義軍,成為當時一支比較強大的隊伍。在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致後來的漢王劉邦又給了越人封地和賜封了三位越人王。吳越人又是憑著那爭強好勝的勇敢性格在歷史上又一次爭得了一席之地。可惜的是,那互不悅服的劣根性也一直沒有離開他們,三個越人之國又出現了窩裡鬥。又給漢武帝堵絕越人反抗創造了條件,於是,吳越人又一次被逼遷徙,其中逃離的越人進入了深山成了又一支越人的分支,後來被稱為“山越”。
幾次的動盪和遷徙,吳越人均以當年被楚人統治時那樣,與兄弟民族意親好合,並在同化民族的同時也吸收兄弟民族的文化。這一點留在吳越本土的族人做得最為明顯。儘管經歷了多次遷徙,本土的本族越來越少,大批的中原華夏族人滲入了他們的生活,但他們在堅守本民族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首當其衝的中原人的戴帽、穿鞋和待人接物的禮節,吳越人接受了。還有語言、文字,吳越人的語言和篆書太拗口和繁瑣,在吸收和接受中原人的語言、文字中改變本族的語言、文字,從而出現雙方都能接受的語言、文字。從這些方面看,吳越人的通達、寬容、隨和的性格就表現出來了。

民俗文化

《隋志》記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就是說吳越民族是一個喜淫祀的民族,他們在一年四季的許多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民風風民俗。

稻米崇拜

吳越是最先馴服野生稻的民族,故他們對稻米有一種依戀和崇拜,在眾多的祭祀活動中,稻米地位極高:
1、從大年初一用甜湯圓祭祀天地始,正月十五元宵,二月百花節生米,三月清明糰子,五月端五粽子……一直到年三十米飯祭祀年為止,四時八節大小祭祀中的供品均少了谷、米或用米做的食品。
2、婚喪嫁娶是人生大事,喜淫祀的吳越民族必大祭祀。在這類重大的活動中稻米是作為重要供品上祭台的。就以婚事為例,新郎新娘在拜天地時,正中要放上一隻五穀盤,盤的中間放的就是稻穀,四周才散放麥、豆等。
3、越地民間把稻米很看重,公看下來就有竹籮那么大就會遭天辟雷打等許多禁忌。4、以產水稻為主的吳越之地,從春耕播種到插秧施肥,再到秋收冬藏,每一道工序都有一次或簡或繁的祭祀儀式,其中以插秧為最:插秧開始被稱為開秧門,從開秧門這一天起,除了祭祀地母和祖宗,家中、田頭不準講淫穢的話,夫妻不能同房謂“秧門開,床門關”。在插秧時忌將秧插入捆秧的黃稻草中謂“兒欺娘,遭雷打”等等。在舉行上面這些祭祀活動時,吳越民族並不講究繁瑣的禮節,都是以禮到,心到為止。並沒有像中原民族那樣按部就班,一絲不苟,那祭祀的供品中除了稻米以外,其餘也是有什麼放什麼,謂“隨花湊”。這種祭祀方法就體現出吳越民族那種散漫和隨意的性格。

延伸

從對水稻的依戀和崇拜延伸開去的還有:
1、對的崇拜:這裡有鳥從天上銜來稻種的傳說,有對鳥的愛護,特別是對燕子,家家以有燕子前來築窩為榮。有許多燕子與人的傳說。
2、對的崇拜:蛙類中以青蛙和蟾蜍為最,民間有人蛙結親的傳說,有以保護蛙類為目的的兒歌、民謠。
3、水稻的種植以土為本,所以吳越民族在祭祀土地公、婆以外,還有田公男婆的祭祀。
各村各地的土地公、婆都是當地人自封的,都是生前有益於公眾的人物,他們的廟也都設在村頭或路邊。至於田公、田婆是不設廟的,對土地公、婆和田公、母的祭祀並不按時論節,也不太講究供品只以香燭為主。4、對水神的崇拜:水稻以水為主,江南又多水患,所以吳越民族從斷髮紋身防水開始,有對水的一系列祭祀和禁忌,一個“哇哇”落地的嬰兒,從到河邊去打水花始到人死後,要親屬為他去水神買水入斂為止,一輩子不知有多少與水神相關的活動。吳越人說“寧可無飯,不可沒水”因為有關水神的祭祀較多,在此只得打住。有人說吳越人性格纖細而敏感,是以心靈和情感生活的民族,這一點在風俗民情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如以上的對鳥也好,對蛙也罷,對土地和田公也是,對水神也一樣,每次祭禮都是以心到情到為止,不像中原人那樣輔排和講究。這就是就吳越人對神也是那么隨意、灑脫。
吳越地區的民俗民風範圍較廣,在這裡一時也講不全,只能再挑幾個有代表性的說一說,

七巧節

也稱乞巧。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節日,吳越民族女性的心靈手巧之藝在這一天可是登峰造極。有姑娘小媳婦的家門前及茅坑左右(廁所)掛滿了手工製作的鞋子、荷包、手絹、襪子等等,上面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的花朵蜂蝶,真是讓人驚嘆!特別是那些送給坑姑娘(一位神名)的鞋,小到只能放進一個手指。在這些手工製品也充分體現了吳越民族女性的那種精細、聰慧的性格。

蠶花節

這是在養第一批春蠶前,姑娘小媳婦們到街上走一走,買一點生活和勞動用品,因為進了蠶房後,她們將與蠶寶寶們一起渡過整整一個季節。與她們相應出街的還有那些年青小伙子和男人們。在這個節日裡,男男女女擁擁擠擠,嘻嘻哈哈地在街上行走,人越多的地方越有人去,謂“挨蠶花”,說是這么一挨,可以使蠶業興旺,不生蟲害。蠶花節如一個集市,各地不等,有三天、五天,也有七天的。這樣的風俗節,充分體現了吳越人那種喜歡人與人之間相處輕鬆愉快的性格。

建築

吳越人在上古時期就“構木為巢,以避蟲害”後來也被稱為是居住“乾欄式”樓房的民族。吳越民族的建築風格中,紹興的橋和蘇州的園林為最有代表性。那曲曲彎彎的、結構精巧的迴廊和小巧玲瓏的、層層疊疊的亭台樓閣,那多姿多彩的拱形石橋,這些建築在體現吳越人聰慧、靈巧的同時,也體現出他們那圓滑、變通又富於幽默的性格。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北方的粗厚凝重、講究和南方的細膩隨意、流暢,這種明顯的不同風格在這些建築中表現了出來。

影響與作用

現在的太湖流域寧紹平原,是吳越民族的發源地,已有歷史資料證明,吳越人是由當地土箸發展而來的。這個地區氣候溫和而土地肥沃,魚稻富饒而不憂飢餒。這一方水土養育了這一個以獨特性格創造了獨特文化的民族。
從改良野生水稻開始到製作出長柄石器和鑄造了舉世無雙的兵刃,他們就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立下了一大功。也是憑藉著這些文化資本,滋長了他們爭強好勝的性格,走上了逐鹿中原之路,從此,在將自身創造的文化帶給兄弟民族的同時,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精華,使民族本身更為強大而富有,一度成為稱霸中原的強國。也是由於他們性格中那互相猜忌和互斗的劣面,又導致民族的失敗。這個過程,他們中獨特的性格使中原民族對他們嚴加防範。自前306年越被楚滅始,這個民族被幾度強遷和被逼與其它民族雜居。在這個長達千年的歷程中,他們又發揮了性格中的優勢,他們隨遇而安,與兄弟民族意親好合,但又固守自己的民族本質。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他們既是分母又是分子。
不說那把吳越文化帶到中華各地的,後來成為百越的族人。就說留在本土的吳越人,他們憑著那變通、聰慧的性格,接受了中原民族的禮樂文化,也從中原各族中吸收了語言和文字的精華同時改變了自己以前繁瑣的文字和鳥語,成為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能讓兄弟民族接受的吳語語系。他們的這一改變,使整箇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減少了文字和語言的障礙,也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同化和融合,使中華民族有了一支既保持了各族種性,也有共性的偉大的漢民族。漢民族的壯大使國土強盛,到了唐代就成為了一個疆土遼闊的世界強國。在這個過程中,吳越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他

從史料上看,南北文化的交流自(前585年)吳王壽夢“朝周、適楚”始,幾千年來爭爭鬥斗,勝勝敗敗,遷徙、雜居等歷史使南北文化交融互補,從而使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博大精深。
南北文化交流後出現的燦爛文化多不勝數,但本人以為數“徽州朝奉”和“紹興師爺”這兩個最為突出。
徽州是在楚地,原屬中原族,紹興是吳越本土。徽州朝奉的精細、深奧和處世為人與紹興師爺的圓滑、聰慧,這是兩支相當厚重的文化脈絡,他們中有許多共性也有南北文化的不同個性,這是一個有待於研究的課題。但從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後的漢民族之所以強大的根源。
作為吳越民族的族種已經消失,但在中華民族的血統中已滲入了吳越民族的血脈,他們的性格也隨著血脈一起融入了整個漢民族之中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