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藝五

吳藝五(1891~1976) 又名吳澍,別號藝夫。福建長樂人。中日甲午戰爭後,福建被劃分為日本勢力範圍,吳藝五自幼生長在列強侵凌的屈辱環境下,激發著強烈的愛國心,少年時代即參加了同盟會,矢志為挽救國家的危亡進行奮鬥。在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在舊軍旅中曾任連長、團長、副官長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藝五
  • 別名:又名吳澍,別號藝夫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76
簡介,事跡,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解放後,解放戰爭時期,

簡介

民國2年(1913年),孫中山興起討袁之役,吳隨李烈鈞、方聲濤率先起義於江西湖口。失敗後,於民國3年亡命日本,在日重新加入中華革命黨。民國4年與谷鐘秀等黨人受命回國,在福州創辦《中華新報》。是年冬復隨李烈鈞等入滇,參加滇省起義。以後隨軍入桂轉戰桂粵。民國6年督軍團之役,從軍援閩。民國11年參加驅逐李厚基之戰,為孫中山實現“護法之役”掃清障礙。以後又受命分化北洋海軍,民國16年參加海軍起義後,便在福建任公安局長、軍事廳參謀長及軍事委員會參議,直到抗日軍興。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吳至重慶,目睹國民黨反動統治者獨裁專制,壓制民主,消極抗日,乃憤然與之斷絕關係,不願再在國民黨政府做事。他曾有詩敘述這段生活情況:“窮途惟有友相依。”他相依的老友是陳銘樞、柳亞子等人。柳亞子視吳為知交,在和吳的詩中有句云:“知我誰歟吳藝夫”。民國32年開始,他們便在重慶從事反蔣的準備工作。民國33年他與陳銘樞、譚平山、郭春濤、于振瀛、葉南帆等籌劃創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即民聯)。民國34年民聯成立,吳被推為中央監事。

事跡

抗日戰爭勝利後

民國34年9月,吳奉命首先返滬,與王紹鏊、林漢達等聯絡,促進民主運動,並相機發展民聯會務。民國35年初,民聯重心由渝移滬,陳銘樞、郭春濤等相繼來滬,與吳籌劃,以其所住南昌路善慶坊10號(今南昌路83弄10號)為民聯的上海秘密聯絡點。此外,吳還為民聯安排了兩處秘密聯絡點,一是善慶坊對面一間房子(今南昌路234號),吳和陳銘樞常在此處與中共黨員吳克堅商談工作,轉遞重要情報。另一處是申江醫院(今淮海中路嵩山路口。院長劉之綱系民聯成員,解放後曾任江西省衛生廳廳長)。上海解放前夕,當白色恐怖嚴重時,吳曾送陳銘樞住該院進行隱蔽。

上海解放後

1950年3月,民革中央派吳藝五為民革上海市分部籌備委員會委員,並被推為常務委員兼駐會委員,負責整理會務。在此期間,他為民革市級機關的整頓建設、發展組織以及推動各項工作盡了很大努力。在第一屆、第二屆民革上海市委會期間,當選為副主任委員。歷任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市人大代表、第一、二屆市政協委員、常委,並任華東軍政委員會監察委員。1955年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
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分子,撤銷一切行政職務,保留民革上海市委委員和市政協委員。1959年9月摘去右派分子帽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其右派分子問題經複查已予改正。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經陳銘樞、吳藝五介紹加入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1946年3月當選為福建省參議會議長。同年冬到南京開會,再次與董必武會晤,贊成中共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表示要利用各種機會揭露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擴大內戰的罪惡行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